湘潭高新区:创新创业引领“智造”潮流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4-02 点击:次
湘潭高新区于1992年7月成立,2009年3月获批国家高新区,2014年12月获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管辖范围46.8平方公里,辖双马、板塘两街道,人口12万。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聚焦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一批优质创新资源,获批国家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双创基地、国家级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等15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十三五”时期,湘潭高新区肩负着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一极和全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将依托机电一体化、电控技术优势,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的核心产业集群,打造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的核心区。
突出平台支撑
重点打造两大示范平台。
院士创新产业园,2015年6月,构建了中南地区首个院士创新产业园,强化以高端人才领衔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其核心区拥有标准厂房近10万平方米,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院士创新产业园。目前,聚集了以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为首的高端人才30余人,推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在园区的“双创”示范。引进欧阳晓平、邓中翰、卢秉恒、王浩、罗安和王贻芳等6个院士来区设立工作站;建成了国内唯一的超纯高阻硅X光探测器实验室和填补国内空白的全人源化抗体基因工程实验平台。成功引进项目9个,总投资47亿,其中特种机器人、正芯微电子等4个项目正式投产,时变智能雷达、超级电容等4个项目正加快推进建设,占地1740亩,总投资达120亿元的湘潭新松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启动建设(建设“一院一园三基地”:新松机器人联合研究院,工业4.0产业园,机器人研发创新基地、智能健康产业和机器人产城融合服务基地),三元材料、无人机等30多个项目正在跟进洽谈。力合长株潭创新中心, 2015年12月,成功引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启动了以长株潭创新中心为核心,包括占地390亩的力合长株潭科技领航创新基地、1万平方米的星空众创大楼和“双创”后街建设,正在引进清华大学、国防科大等国内顶尖院校设立独栋研发大楼或实验室。目前,已经成功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力合长株潭科技领航创新基地规划进入修改和审批阶段;大学生创业大楼启动二次装修,清华X-Lab、狮子来了等28个项目签约入孵。成立了力合长株潭产业基金、力合天使投资基金,并首期完成对园区企业沃森电气的1300万元股权投资。
突出政策支撑
借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试先行契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政策创新工程,“1+N”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先后制定出台《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实施意见》《湘潭高新区鼓励科技创新实施办法》《湘潭高新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湘潭高新区人才奖励实施办法》《湘潭高新区“551人才计划”实施办法》《湘潭高新区高层次人才津贴实施办法》《湘潭高新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湘潭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8条》等核心政策25个,从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研发机构设立、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制定政策50余项,设立2000万元每年的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双创”工作。正在制定《湘潭高新区扶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施办法》《湘潭高新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逐步健全“1+N”政策体系。着力扶持政策兑现,自2013年以来园区在“双创”领域的直接投入达到3.7亿元。特别是自主创新奖励方面,多次对奖励内容进行提质扩面,近五年累计兑现奖励5000多万元,大学生创业方面,累计兑现各类政策补贴及奖励资金1600多万元。通过政策引导,园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大幅提升,每年专利申请、专利授权量、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省园区中名列前茅。
突出智力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着力打造“人才洼地”。高点定位。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产业、抓人才就是抓创新”的工作理念,坚持将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园区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紧抓好。重点聚焦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领军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开展引进工作。近年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68人。精准扶持。打破过去“撒胡椒面”的政策支持方式,聚焦园区产业发展亟需的紧缺型人才、高端专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制定操作性强的政策,真正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使用氛围。近年来我区共制定人才政策文件4个,特别是今年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对第一层次高端人才最高可给予200万元科研经费扶持、200平方米住房安排、3000平方米厂房租金减免。2016年度兑现高层次人才生活津贴补助近100万元。贴心服务。每年设立10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用于对人才的经济扶持、物质奖励、配套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成立专门的服务协调小组,从吃、住、行、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分别面向不同层次的人才群体提供购房补贴、租房补贴、项目扶持资助、人才奖励等多种方式的扶持。手段灵活。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域外专家学者、高端人才来区创业。积极探索“周日专家”“客座专家”合作模式,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或科研人员来区兼职,每年引进驻企专家10名以上。设立园区智库,首批聘用欧阳晓平、罗毅平、肖冬梅等8名专家,为园区政策研究、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