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厦门火炬高新区夯实“制造”-“智造”路基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15 点击:

  近来,厦门火炬高新区智能制造的好消息不断——
  
  工信部公布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入选智能家电控制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入选电子产品光学镜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此外,福建省经信委认定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为2017年度福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在厦门庆祝成立25周年,庆典仪式上,ABB宣布向市场推出采用创新型环保气体的中压气体绝缘开关柜ZX2 AirPlus……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现代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厦门火炬高新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推动火炬高新区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迈进。
  
  “智造”项目+政策 回归原生力
  
  经过多年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形成六大主导产业,而智能制造产业无疑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厦门火炬高新区将集成电路、LED等智能制造产业作为重点突破方向,为火炬高新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区、国家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注入新动能。
  
  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厦门市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集聚于此的龙头企业不仅提升了厦门集成电路产业的“话语权”,更带动上下游企业的落户。“十三五”以来,针对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芯弱屏”的短板,火炬高新区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去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建的第6代低温多晶硅(LTPS)生产线点亮,总投资120亿元,设计产能为年产液晶显示屏或模组约8000万张,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百亿元。2016年2月4日,项目生产线全线贯通,这是全球最先进、最高世代LTPS产线,也是中国大陆首条成功点亮的第6代LTPS生产线;联芯制造创造了总投资62亿美元、全球12英寸晶圆制造厂的建设速度纪录,它是两岸合资金额最大的集成电路项目。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于2016年11月16日开业,并于2017年5月顺利导入28纳米制程并量产,成为大陆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圆厂;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总投资约780亿日元(约40亿元人民币)建设8.5代TFT液晶玻璃基板,具有投入大、占地小、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平板显示产业上游最核心的部分。2016年初,项目一期正式投产。目前二期正在建设中。
  
  前不久,在2017年厦门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上,包括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厦门芯光润泽科技有限公司、智恒(厦门)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展示了研发成果,博得业内人士的称赞。以智恒(厦门)微电子有限公司为例,企业短时间内自主研发了多款先进的光、磁、电容、温度、压力和加速度传感器核心芯片,打破国外大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多方面填补国内空白。在今年厦门市经信局确定的厦门市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库第一批11个重点项目中,火炬高新区就占了5席。
  
  在智能制造领域,不仅需要依靠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各类专业人才,更需要政策的“加持”。近日,《厦门火炬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正式发布,火炬高新区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5亿元的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该区企业提升智能化水平。
  
  “不仅是资金扶持,更是在资源嫁接、服务对接等配套措施方面下足了功夫。”火炬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布的系列措施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增强了服务联动能力,从而推动园区相关企业集中发力,在短时间内形成比较优势。具体来看,该《措施》紧扣厦门市有关政策导向,并积极借鉴了深圳、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围绕设备投入、技术改造、示范奖励、配套支撑、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出台了十条“干货”举措,推动园区制造业向更高端水平发展。不仅如此,火炬高新区国税局相关人员介绍,园区企业取得的上述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符合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从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智造”人才+支持 回归创造本真
  
  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的“智造”“绝活”给了智能生活更多的惊喜——传感器核心芯片、会博饼的机器人、可对每帧图像进行人脸抓拍的摄像机、VR技术搭建的样板房……芯片、机器人、VR/AR、人脸识别……多家火炬高新区企业把自家最前沿的科技产品和技术将生活分解,展示厦门智造力量。
  
  厦门火炬高新区依托园区企业,充分发挥人才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智力支撑作用。为此,火炬高新区还集中拓展智能电控及设备、节能输配电设备、智能电源等领域的项目,大力发展家庭智能电控设备产业,在重点引进培育智能电网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设备、核心智能测控装置及部件(含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助力厦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
  
  依托国家火炬计划厦门电力电器特色产业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以龙头企业为聚集内核,释放大批人才高、专业配套能力强、分工协作、富于竞争力的配套企业,打造出一个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电力电器产业集群。从元件、成套设备制造到专业化工艺加工,形成了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行业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作为一名常年服务于电力电器产业的资深人士李平川致力于解决电力领域的安全管理问题,他创造了太多的“意外”。如,率先把智能锁作为管理媒介,推动了电力行业1000亿的市场容量;对电费收取实现网络化以及智能一体化配电柜的概念;将无线供电技术及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应用在系统上,填补了此项技术在该领域应用的空白……这些效益带来无法衡量的价值。在自主研发的电网动态安全管控系统中,李平川就申请国内外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30项。
  
  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对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正在不断彰显。管道物料输送技术的美甘齐动公司博士苏骑正是以一技搏产业之腾飞的最好例子。
  
  2013年,苏骑创办了美甘齐动(厦门)物料输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其主持开发研制的“涡流旋浮气力输送系统装备”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同年,根据市场需求,成功研制出“圆管全气垫带式输送系统”,解决了传统煤炭运输方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矿井高产量机械化开采的运输要求。美甘齐动这两种产品在煤炭、电力、码头等行业的应用,改变我国目前缺乏高效率、大运量、低成本、低能耗、无污染输送设备的现状,为我国散料运输装备在智能、环保、节能等方面带来全面技术升级,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2016年底,厦门火炬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拥有有效专利1550件,其中发明专利237件。一大批人才在行业中不遗余力地贡献聪明才智,推动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步一步夯实火炬高新区的“制造”-“智造”路基。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厦门火炬高新区夯实“制造”-“智造”路基

2017-11-15 来源:未知 点击:

  近来,厦门火炬高新区智能制造的好消息不断——
  
  工信部公布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入选智能家电控制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入选电子产品光学镜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此外,福建省经信委认定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为2017年度福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在厦门庆祝成立25周年,庆典仪式上,ABB宣布向市场推出采用创新型环保气体的中压气体绝缘开关柜ZX2 AirPlus……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现代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厦门火炬高新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推动火炬高新区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迈进。
  
  “智造”项目+政策 回归原生力
  
  经过多年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形成六大主导产业,而智能制造产业无疑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厦门火炬高新区将集成电路、LED等智能制造产业作为重点突破方向,为火炬高新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区、国家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注入新动能。
  
  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厦门市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集聚于此的龙头企业不仅提升了厦门集成电路产业的“话语权”,更带动上下游企业的落户。“十三五”以来,针对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芯弱屏”的短板,火炬高新区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去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建的第6代低温多晶硅(LTPS)生产线点亮,总投资120亿元,设计产能为年产液晶显示屏或模组约8000万张,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百亿元。2016年2月4日,项目生产线全线贯通,这是全球最先进、最高世代LTPS产线,也是中国大陆首条成功点亮的第6代LTPS生产线;联芯制造创造了总投资62亿美元、全球12英寸晶圆制造厂的建设速度纪录,它是两岸合资金额最大的集成电路项目。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于2016年11月16日开业,并于2017年5月顺利导入28纳米制程并量产,成为大陆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圆厂;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总投资约780亿日元(约40亿元人民币)建设8.5代TFT液晶玻璃基板,具有投入大、占地小、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平板显示产业上游最核心的部分。2016年初,项目一期正式投产。目前二期正在建设中。
  
  前不久,在2017年厦门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上,包括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厦门芯光润泽科技有限公司、智恒(厦门)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展示了研发成果,博得业内人士的称赞。以智恒(厦门)微电子有限公司为例,企业短时间内自主研发了多款先进的光、磁、电容、温度、压力和加速度传感器核心芯片,打破国外大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多方面填补国内空白。在今年厦门市经信局确定的厦门市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库第一批11个重点项目中,火炬高新区就占了5席。
  
  在智能制造领域,不仅需要依靠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各类专业人才,更需要政策的“加持”。近日,《厦门火炬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正式发布,火炬高新区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5亿元的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该区企业提升智能化水平。
  
  “不仅是资金扶持,更是在资源嫁接、服务对接等配套措施方面下足了功夫。”火炬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布的系列措施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增强了服务联动能力,从而推动园区相关企业集中发力,在短时间内形成比较优势。具体来看,该《措施》紧扣厦门市有关政策导向,并积极借鉴了深圳、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围绕设备投入、技术改造、示范奖励、配套支撑、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出台了十条“干货”举措,推动园区制造业向更高端水平发展。不仅如此,火炬高新区国税局相关人员介绍,园区企业取得的上述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符合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从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智造”人才+支持 回归创造本真
  
  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的“智造”“绝活”给了智能生活更多的惊喜——传感器核心芯片、会博饼的机器人、可对每帧图像进行人脸抓拍的摄像机、VR技术搭建的样板房……芯片、机器人、VR/AR、人脸识别……多家火炬高新区企业把自家最前沿的科技产品和技术将生活分解,展示厦门智造力量。
  
  厦门火炬高新区依托园区企业,充分发挥人才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智力支撑作用。为此,火炬高新区还集中拓展智能电控及设备、节能输配电设备、智能电源等领域的项目,大力发展家庭智能电控设备产业,在重点引进培育智能电网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设备、核心智能测控装置及部件(含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助力厦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
  
  依托国家火炬计划厦门电力电器特色产业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以龙头企业为聚集内核,释放大批人才高、专业配套能力强、分工协作、富于竞争力的配套企业,打造出一个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电力电器产业集群。从元件、成套设备制造到专业化工艺加工,形成了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行业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作为一名常年服务于电力电器产业的资深人士李平川致力于解决电力领域的安全管理问题,他创造了太多的“意外”。如,率先把智能锁作为管理媒介,推动了电力行业1000亿的市场容量;对电费收取实现网络化以及智能一体化配电柜的概念;将无线供电技术及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应用在系统上,填补了此项技术在该领域应用的空白……这些效益带来无法衡量的价值。在自主研发的电网动态安全管控系统中,李平川就申请国内外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30项。
  
  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对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正在不断彰显。管道物料输送技术的美甘齐动公司博士苏骑正是以一技搏产业之腾飞的最好例子。
  
  2013年,苏骑创办了美甘齐动(厦门)物料输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其主持开发研制的“涡流旋浮气力输送系统装备”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同年,根据市场需求,成功研制出“圆管全气垫带式输送系统”,解决了传统煤炭运输方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矿井高产量机械化开采的运输要求。美甘齐动这两种产品在煤炭、电力、码头等行业的应用,改变我国目前缺乏高效率、大运量、低成本、低能耗、无污染输送设备的现状,为我国散料运输装备在智能、环保、节能等方面带来全面技术升级,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2016年底,厦门火炬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拥有有效专利1550件,其中发明专利237件。一大批人才在行业中不遗余力地贡献聪明才智,推动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步一步夯实火炬高新区的“制造”-“智造”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