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枣庄高新区:9.0%的经济增速这样炼成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08 点击:

  自2015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高新区以来,枣庄高新区就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新起点需要有新标准、新要求、新使命,高新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牢记使命,主动担当,用改革的思路、开放的眼光、创新的举措,不断有新作为,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自2015年初到今年底,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72.3亿元增长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从128.9亿元增长到235亿元,年均增长22.2%;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54亿元增长到370亿元,年均增长13.4%;全社会用电量从26573万千瓦时增长到39400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达7.5亿元,年均增长10.2%。在2016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高新区获各区市排名第二的好成绩。今年前3季度,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0%,是全市经济增速最快的,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增长18.8%,居全市第一。
  
  “四新”经济蓬勃发展。3年来,高新区坚持产业立区,培育了动能转换的强大势能,已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大数据、互联网、量子通信、重离子应用等新兴产业竟相迸发,OLED、3D打印、核孔膜、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一批引领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项目落地生根,百度、摩拜、九次方、国泰君安、安邦保险等大批知名企业和优质社会资本遍地开花,一批过去想也不曾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236”产业培育工程实现突破。着力培植壮大“411”产业项目,精工电子轻装上阵产销两旺,天衢铝业规模扩张提质增效,东方光源两年新上3个项目,八一热电二期即将发电运营,三九药业成为江北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国建新能成为全区首家新三板上市企业,主导产业由弱转强。
  
  “两镇一谷一中心”形成规模效益。互联网小镇用一年多时间注册登记企业286家,入驻运营78家;智能制造小镇先后培育210家中小微企业,税收超过5000万元;鲁南电商谷注册入驻各类企业30多家,形成品牌效应;鲁南大数据中心投入运营,成为政府主导、三线接入、一级节点的绿色数据中心。
  
  高新区的新局面得益于不断创新。高新区党委书记李建勋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践,确定了高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创新,核心任务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本路径是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引智,基本特征是创新要素聚集。正因为找准了发展方向,坚定了发展路径,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要素保障,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落地生根、破土成长,领导认为“有了高新区的味道”,社会评价“很洋活儿”。
  
  李建勋表示,今后要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跟中国制造2025,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供给质量。要聚焦“以四新促四化”,培育壮大新材料、新医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整体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夯实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要结合“智慧城市”“云上枣庄”建设,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建设等内容与大数据中心建设有效对接、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智慧化发展水平。要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有新成效。着眼于建链、补链、强链,健全完善园区功能,务实精准开展招商,集中力量招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一批规模效益突出、特色优势突出、带动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要继续抓好鲁南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小镇的建设和运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聚集更多创业型、科技型人才,培育更多潜力型、成长型企业,全力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枣庄高新区:9.0%的经济增速这样炼成

2017-11-08 来源:未知 点击:

  自2015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高新区以来,枣庄高新区就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新起点需要有新标准、新要求、新使命,高新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牢记使命,主动担当,用改革的思路、开放的眼光、创新的举措,不断有新作为,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自2015年初到今年底,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72.3亿元增长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从128.9亿元增长到235亿元,年均增长22.2%;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54亿元增长到370亿元,年均增长13.4%;全社会用电量从26573万千瓦时增长到39400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达7.5亿元,年均增长10.2%。在2016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高新区获各区市排名第二的好成绩。今年前3季度,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0%,是全市经济增速最快的,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增长18.8%,居全市第一。
  
  “四新”经济蓬勃发展。3年来,高新区坚持产业立区,培育了动能转换的强大势能,已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大数据、互联网、量子通信、重离子应用等新兴产业竟相迸发,OLED、3D打印、核孔膜、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一批引领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项目落地生根,百度、摩拜、九次方、国泰君安、安邦保险等大批知名企业和优质社会资本遍地开花,一批过去想也不曾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236”产业培育工程实现突破。着力培植壮大“411”产业项目,精工电子轻装上阵产销两旺,天衢铝业规模扩张提质增效,东方光源两年新上3个项目,八一热电二期即将发电运营,三九药业成为江北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国建新能成为全区首家新三板上市企业,主导产业由弱转强。
  
  “两镇一谷一中心”形成规模效益。互联网小镇用一年多时间注册登记企业286家,入驻运营78家;智能制造小镇先后培育210家中小微企业,税收超过5000万元;鲁南电商谷注册入驻各类企业30多家,形成品牌效应;鲁南大数据中心投入运营,成为政府主导、三线接入、一级节点的绿色数据中心。
  
  高新区的新局面得益于不断创新。高新区党委书记李建勋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践,确定了高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创新,核心任务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本路径是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引智,基本特征是创新要素聚集。正因为找准了发展方向,坚定了发展路径,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要素保障,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落地生根、破土成长,领导认为“有了高新区的味道”,社会评价“很洋活儿”。
  
  李建勋表示,今后要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跟中国制造2025,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供给质量。要聚焦“以四新促四化”,培育壮大新材料、新医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整体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夯实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要结合“智慧城市”“云上枣庄”建设,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建设等内容与大数据中心建设有效对接、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智慧化发展水平。要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有新成效。着眼于建链、补链、强链,健全完善园区功能,务实精准开展招商,集中力量招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一批规模效益突出、特色优势突出、带动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要继续抓好鲁南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小镇的建设和运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聚集更多创业型、科技型人才,培育更多潜力型、成长型企业,全力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