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携手产业园 南京江北新区智慧城转型升级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9-11 点击:次
近期,南京市政府部门公布《南京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规定南京一半面积划为限制开发区域,而开发的另一半面积中,江北新区为重中之重。没过多久,江北新区召开产业与人才工作对接会暨签约仪式;南京江北新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研究中心; 上海宝瞻实业有限公司举行新型智慧园区江北智慧城正式入驻仪式……种种举措表明,国家高新区――江北新区的重要地位愈发明确,正加速向“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三个目标迈进。尤其是江北智慧城,作为江北新区CBD中心,也是产业转型升级最有价值潜力的地区,秉承江北新区的发展理念,将“互联网+”引进产业园区,欲打造高新技术智慧园区典范,助力新区产业转型升级。
近几年,围绕着产业园区的发展,各种思路层出不穷,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也相继涌现,如各类文化创意园区、经济开发区、一带一路下的各类自贸区、经贸合作区,以及近期的各类特色小镇等。据统计,目前国内有各类产业园区18000多个。
尽管产业园区已为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也遇到诸多挑战,尤其是传统的产业园区,面临着同质化竞争激烈,管理模式粗放,重招商建设、轻运营服务,产业类型落后、结构松散,入园企业发展乏力等难题。江北智慧城提出将“互联网+”的思路与打造高新技术智慧园区思路相结合,尽量避免传统园区建设中出现的弊端,真正发挥江北智慧城在助力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功能。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江北智慧城将结合互联网+,建成后引进大健康产业、物联网、传感网、体育主题商业、总部经济、艺术馆、博物馆,特别是黑科技等科研产业入园。此外,江北智慧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孵化投资,重点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该项目由22座独栋办公别墅、7座高层研发大楼、1座高端酒店及相关商业配套组成。目前26号、30号楼已基本建成,总计22层,每层面积约1500平方米左右。就智慧园区的投资建设模式,江北智慧城也区别于其他智慧园区。从全国范围来看,智慧园区投资建设模式主要包括由政府自主推动的“智慧园区”建设以及由运营商推动的“智慧园区”。
其中由政府部门自主推动的“智慧园区”建设,其规划涉及园区建设的方方面面,通常都进行了完整的“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有明确的“园区城市”建设的项目和项目推进时间表。但这种模式的智慧园区建设主要资金来自于政府投资,往往不考虑资金回收周期与投资收益,完全是出于对公共服务与形成品牌效应的目的进行建设。
运营商推动下的“智慧园区”建设的商业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运营商为主导来推动园区管委会进行当地“智慧园区”的建设。其中厦门的无线城市及广东汕尾的“智慧汕尾”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很好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智能管道和智能平台,缺点是由于受限运营商的业务范围,在某些运营商业务无法覆盖的领域无法形成真正的智能化的建设,且不能做到真正的集约建设,存在大量资源浪费或某家运营商垄断园区驻地网,造成新应用与新技术推广难以实现或新技术或新应用推广成本大幅度增加等情况发生。江北智慧城将是综合这两种模式的优势,避免其缺陷而进行投资建设。虽然上海宝瞻实业有限公司作为运营方推动江北智慧城的建设,但由于江北高新区的各种利好政策使运营方具有更多自主权,受到制约的因素较少,投资建设都较灵活,能针对需求的变化快速做出响应和调整,是高效的投资建设模式。
据了解,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是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发展的“4+2”产业体系,而江北智慧城的规划符合这一产业体系的方向。依托江北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凭借其“互联网+”的思路和投资方丰富的投资运作经验,相信不远的将来,江北智慧城会形成产业空间、产业服务、产业资本联动的一个一站式产业生态平台,成为长江经济带上智慧园区建设的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