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凝聚跨越奋进动能——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纪实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9-26 点击:

  今年3月2日,德州(禹城)高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6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上,该区又摘得“中国产业园区成长力百强”的桂冠,让人们不禁对这个“不满周岁”的国家高新区刮目相看。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德州(禹城)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这是山东省第一家设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虽然地处“小城”,但她却彰显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坐拥多个“国字号”头衔——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中国功能糖城、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荣获的一项项荣誉见证着她的日益发展壮大。今天的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正肩负着创新驱动、战略升级的责任与担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蓄势奋进,以“加速度”跨越赶超,全力打造创新型特色园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
  
  “高、新、特”定调产业发展。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所处的禹城市具有良好的科技架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指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试验站,大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扎根地方,致力于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并把成功经验推向全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新形势,如何把科技和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强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该区决策者们给出最响亮的答案,也是他们最坚定的信念。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借助“两院两站”的科技力量,该区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重点打造了以功能糖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群,使区内保龄宝公司、福田药业、龙力生物率先实现了木糖醇、低聚糖、低聚木糖等功能糖的研发生产,开创了我国功能糖工业化生产的先河。
  
  发展为经、规划是纬,唯有科学布局,才能织就产业发展的锦绣宏图。为提升园区承载功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该区立足自身实际和产业基础,高标准规划了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并聘请知名机构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提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培育环保、光伏等新兴产业”的良好格局。目前,以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龙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禹王集团等企业为核心的生物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功能糖年综合产能达130万吨,占国际市场的35%、国内市场的80%;低聚木糖、木糖醇等产品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低聚糖亚洲第一,一座特色鲜明的“德州·中国生物谷”正在形成;以通裕重工、恒特重工、迈特力重机等企业为支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膨胀壮大,自主研发的山东省首台1.2万吨自由锻液压机、世界最大的25MN数控校直液压机等大型锻造件产能可与大型央企一比高下;以汉能集团、福航环保、国晶新材料等企业为引领打造的新兴产业集群也正迅猛崛起。下好一盘棋,只有找到一条最为合适的路径,才能子落天元、满盘皆赢。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正是这样,他们瞄准“高、新、特”产业定位,依托生物产业特色,通过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路径,成功叩开了“国家队”的大门。
  
  “大、高、强”助力链条延伸。发展产业集群,既要有外来项目激发活力,更离不开内生动力引擎带动,为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该区坚持壮大本土企业和引进外来项目“双拳出击”。
  
  对内,他们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成立了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设立3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企业上马新项目、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鼓励企业积极联姻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央企强企,选准路径、借势发展。在产业培育的摇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一株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由产品制造者上升为行业标准制定者,研发出代表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产品,开始布局海外、放眼全球……
  
  对外,他们把引进重大项目作为产业实现迅速膨胀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鲜明的产业特色和闪亮的“国字号”名片,让该区的招商引资更具有底气和资本。招商引资不仅要看项目的“量”,更要看项目的“质”。他们立足园区实际,提出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精准招商”的理念,专门制定了招商引资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一方面布好棋局巧落子,根据产业规划及发展要求,围绕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开展定位招商。甘肃伟日生物项目就是围绕生物特色产业引进的重点项目。这个总投资7.1亿元,年可生产乳酸链球菌素6000吨、乳酸钠6万吨的大项目,今年10月份即将试生产,进一步壮大了生物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延伸链条抓配套,以本土骨干企业为主线,集中优势引进产业链上的大项目、大企业,配套联动、抱团发展。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的加工配套,区内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通裕重工通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先后引进了陕西福宝铸造、济南二机床、宝世达电缆、天辰机器、三裕风电等大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形成了“一家龙头引来一批企业,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格局。近年来,该区已引进华大基因、北京汉能、霍氏集团、香港啄木鸟、四川濠吉、日本杭化哈利玛、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103个优质外来项目,为园区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目前,全区企业已达389家,其中,生物产业集聚企业73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企业56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企业6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上市、挂牌企业12家,为产业集群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调、创”积聚发展后劲。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抢占先机,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此,该区践行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理念,在求新求变、创新发展中开辟新天地。
  
  车辆穿梭、焊花飞溅,由浙江跃华集团投资1.2亿建设的年产4万台(套)电动汽车控制器项目现场如火如荼,一座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正拨地而起。而就在去年,这里还是闲置的旧厂房。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老企业生产停滞、厂房闲置,而随着园区发展的不断提速,土地资源愈加珍贵稀缺。面对这种矛盾,该区通过“一加一减”(即做优质企业和项目的“加法”和消除僵尸企业的“减法”),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实现了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双向效益。通过嫁接改造、自我革新,目前全区已累计盘活土地18.3万平方米,实现了让土地“活”起来,让高新区“高”起来。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该区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为企业转型升级拓展了空间。在绿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车间,一种名为乳果糖的新产品正投入批量生产,药用和保健价值使它既对治疗肝脏和脑部疾病有明显疗效,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健胃、润肠等功能的新型食品添加剂。这是绿健生物和齐鲁工业大学联合研发的结晶,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让绿健生物成为继杜邦公司之后全球第二家能生产乳果糖产品的企业。这仅是该区产学研合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为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该区积极牵线搭桥,鼓励企业瞄准新兴领域,牵手央企名企,研发高端产品,谋求项目突破。目前,区内企业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120余家高校院所展开了合作,另有多家公司实现了与中石油、中石化、雀巢、强生等世界500强企业共谋发展。近年来,区内企业申报并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14项,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52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完成重要科技成果215项,主持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42项,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带来产业新突破,而互联网所带来的要素配置和商业模式改变则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作为高新区骨干的企业,龙力公司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成功收购快云科技和兆荣联合两家互联网公司,正式切入“互联网+”市场,迈入了“互联网+大健康”的双主业跨界协同发展“快车道”。融合多种业态,释放创新潜能。眼下,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正以磅礴之势打造产业升级板,抢占发展制高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日益凸显。
  
  招才引智,凝聚动能,
  
  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搭建平台,引领创新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区域经济领跑者,该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核心位置,进一步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创业孵化体系,为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今年7月,禹城市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简称“禹创中心”)迎来了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禹城光电传感技术应用中心的揭牌入驻。作为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在北方建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其主要致力于光电遥感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新技术是种子,政策和环境是土壤,只有良好土壤才能将优秀技术种子孕育成更大成果。之所以落户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就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创新氛围。”中科院院士、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褚君浩直言不讳。
  
  是的,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与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有着共同的规律,是孕育创新、培育企业必要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只要环境适宜,企业就如同森林中的蘑菇,会成片地自然生长起来。“禹创中心”就是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为“长蘑菇”而打造的双创平台。这个孵化器以国家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禹城分园、山东大学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研究院为核心,按照国家级孵化器标准建设,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可容纳创新团队和科技小微企业300家。梧桐枝繁凤来栖。除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光电传感器应用中心外,北京林业大学公共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鲁华生物研究院、山东大学生物工程研究院、汉格能源、力柏新能源科技等多个项目纷纷签约入驻“禹创中心”,为园区发展注入了创新之源。
  
  只有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创新优势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不仅仅综合孵化器,该区还针对生物特色产业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生物专业孵化器,已成功备案首批省级众创空间,成为山东省第二家达到国家生物防护安全P3标准的公共实验室。孵化器引进的美国安得膜、韩国养生株式会社、广西林业大学乳酸菌等创新项目,已孵化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酵法生产虾青素、DHA,并与德国基因桥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有望建成国际化的“众创+众筹”平台。在加强孵化平台建设的同时,该区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得到有序推进,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7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5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院士工作站2家,区内各类孵化器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全区80%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已在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蔚然成风。
  
  招才引智,凝聚发展动能。人才是兴业之泉源,也是强业之根本。为解决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该区进一步统筹资源,强化保障,全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重点实施了“5331”人才计划(即从2015年开始,力争用5年的时间,面向国内外引进培育30名创业类重点人才、30名创新类重点人才、100名博士及产业急需的其他人才),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奖励科技创新,并配套建设了4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为前来入住的专家人才提供星级酒店标准的90到170平方米住房,人才公寓配套建有高标准的咖啡厅、健身房、图书馆,凡是来这里创业的高端人才均可免费拎包入住,这些带着温度、暖意的柔性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者搭建了圆梦的舞台。目前,该区已引进培养两院院士5人,“千人计划”专家5人,“泰山学者”4人,“长江学者”3人。80余名知名专家、教授与区内企业深入对接,实施100多个合作项目,研发出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页岩气开采用核心压裂液、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用管材、超高转化率糖酶、生物合成虾青素、高活性酶解木质素等一系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尖端技术和产品。
  
  深度融合,催生发展潜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第一保障力”,产业是“第一驱动力”,如何让科金产“三力合一”,促进高质高效发展?该区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在区内规划建设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和金融大厦,设立3亿元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科技引导基金、1000万元科技担保基金和800万元科技孵化基金,并引导更多金融资本为科技创新服务,使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种业态百花齐放,实现了创新链、金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和创新团队提供了全面服务保障。作为创新资源、高端人才和高新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德州(禹城)高新区正打造科技创新的“强力磁场”,并持续释放出强大的引力与活力,为促进园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优化环境,产城融合,
  
  向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阔步迈进

  
  科学规划,提升承载功能。大笔绘就波澜图,才现今日好风光。随着该区开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巨大的变化呈现在人们眼前——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配套更全了,活力更足了……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近30亿元,完善了东区“十横六纵”、西区“四横四纵”的骨架路网,打造了特色产业区、创新孵化区、生活服务区和生态环保区,建设了集科研孵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在抓好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生态绿化等硬环境的同时,该区进一步提升政策、服务和人文等软环境,以最高的行政审批效率、最优的发展政策、最浓的创业氛围营造项目、资金、人才聚集洼地。
  
  惠民利民,共享发展成果。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快速上扬,更重要的是让人民共享发展红利。位于该区中部区域的三里杨回迁安置社区将于年底交付使用,社区占地54万平方米,建设18层楼房22幢,安置6个村庄、1518户群众,社区内同步规划建有风情商业街、中心公园、大型商场等服务配套,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像这样的社区,该区已建成了6个,近万名群众从平房搬入了楼房。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社区外围配套也日益升级。近年来,该区通过大力实施校舍扩建改造工程、环境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4所中小学及东城医院、生态环保园、湿地公园等惠民工程。一套套回迁安置住房迎来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所所中小学校让优质教育资源惠泽高新区的每一个孩子,一座座休闲公园不时传来悠扬歌声,人们舞步翩翩……不仅是高新产业集聚区,该区正在发展成为一座宜居生态城,在这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感受到快乐与温馨。
  
  产城融合,筑就新区崛起。如今,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又迎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正一步步聚拢、升华资源,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平台。按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该区将优化提升核心区,科学谋划拓展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其中,核心区重点打造“一核三区”空间布局,“一核”即以管委会为中心,加快建设总部商务楼、金融中心等载体;“三区”即科技研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综合配套区,集聚技术研发创新载体、特色产业发展载体和相关商业配套。拓展区重点打造“两区,四园”空间布局,“两区”即创业孵化区和商住配套区,“四园”即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园。目标精准,路径清晰,掷地有声,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勇于担当,敢想敢干的作风加快了园区的建设进程。
  
  从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到城市品位的整体提升,从主导产业独放异彩到新兴产业多元发展,从园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到群众生活的富足安康,从创新环境的日渐优化到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活力四射的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正在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凝聚跨越奋进动能——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纪实

2016-09-26 来源:未知 点击:

  今年3月2日,德州(禹城)高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6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上,该区又摘得“中国产业园区成长力百强”的桂冠,让人们不禁对这个“不满周岁”的国家高新区刮目相看。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德州(禹城)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这是山东省第一家设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虽然地处“小城”,但她却彰显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坐拥多个“国字号”头衔——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中国功能糖城、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荣获的一项项荣誉见证着她的日益发展壮大。今天的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正肩负着创新驱动、战略升级的责任与担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蓄势奋进,以“加速度”跨越赶超,全力打造创新型特色园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
  
  “高、新、特”定调产业发展。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所处的禹城市具有良好的科技架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指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试验站,大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扎根地方,致力于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并把成功经验推向全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新形势,如何把科技和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强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该区决策者们给出最响亮的答案,也是他们最坚定的信念。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借助“两院两站”的科技力量,该区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重点打造了以功能糖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群,使区内保龄宝公司、福田药业、龙力生物率先实现了木糖醇、低聚糖、低聚木糖等功能糖的研发生产,开创了我国功能糖工业化生产的先河。
  
  发展为经、规划是纬,唯有科学布局,才能织就产业发展的锦绣宏图。为提升园区承载功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该区立足自身实际和产业基础,高标准规划了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并聘请知名机构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提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培育环保、光伏等新兴产业”的良好格局。目前,以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龙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禹王集团等企业为核心的生物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功能糖年综合产能达130万吨,占国际市场的35%、国内市场的80%;低聚木糖、木糖醇等产品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低聚糖亚洲第一,一座特色鲜明的“德州·中国生物谷”正在形成;以通裕重工、恒特重工、迈特力重机等企业为支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膨胀壮大,自主研发的山东省首台1.2万吨自由锻液压机、世界最大的25MN数控校直液压机等大型锻造件产能可与大型央企一比高下;以汉能集团、福航环保、国晶新材料等企业为引领打造的新兴产业集群也正迅猛崛起。下好一盘棋,只有找到一条最为合适的路径,才能子落天元、满盘皆赢。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正是这样,他们瞄准“高、新、特”产业定位,依托生物产业特色,通过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路径,成功叩开了“国家队”的大门。
  
  “大、高、强”助力链条延伸。发展产业集群,既要有外来项目激发活力,更离不开内生动力引擎带动,为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该区坚持壮大本土企业和引进外来项目“双拳出击”。
  
  对内,他们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成立了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设立3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企业上马新项目、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鼓励企业积极联姻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央企强企,选准路径、借势发展。在产业培育的摇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一株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由产品制造者上升为行业标准制定者,研发出代表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产品,开始布局海外、放眼全球……
  
  对外,他们把引进重大项目作为产业实现迅速膨胀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鲜明的产业特色和闪亮的“国字号”名片,让该区的招商引资更具有底气和资本。招商引资不仅要看项目的“量”,更要看项目的“质”。他们立足园区实际,提出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精准招商”的理念,专门制定了招商引资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一方面布好棋局巧落子,根据产业规划及发展要求,围绕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开展定位招商。甘肃伟日生物项目就是围绕生物特色产业引进的重点项目。这个总投资7.1亿元,年可生产乳酸链球菌素6000吨、乳酸钠6万吨的大项目,今年10月份即将试生产,进一步壮大了生物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延伸链条抓配套,以本土骨干企业为主线,集中优势引进产业链上的大项目、大企业,配套联动、抱团发展。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的加工配套,区内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通裕重工通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先后引进了陕西福宝铸造、济南二机床、宝世达电缆、天辰机器、三裕风电等大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形成了“一家龙头引来一批企业,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格局。近年来,该区已引进华大基因、北京汉能、霍氏集团、香港啄木鸟、四川濠吉、日本杭化哈利玛、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103个优质外来项目,为园区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目前,全区企业已达389家,其中,生物产业集聚企业73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企业56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企业6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上市、挂牌企业12家,为产业集群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调、创”积聚发展后劲。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抢占先机,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此,该区践行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理念,在求新求变、创新发展中开辟新天地。
  
  车辆穿梭、焊花飞溅,由浙江跃华集团投资1.2亿建设的年产4万台(套)电动汽车控制器项目现场如火如荼,一座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正拨地而起。而就在去年,这里还是闲置的旧厂房。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老企业生产停滞、厂房闲置,而随着园区发展的不断提速,土地资源愈加珍贵稀缺。面对这种矛盾,该区通过“一加一减”(即做优质企业和项目的“加法”和消除僵尸企业的“减法”),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实现了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双向效益。通过嫁接改造、自我革新,目前全区已累计盘活土地18.3万平方米,实现了让土地“活”起来,让高新区“高”起来。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该区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为企业转型升级拓展了空间。在绿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车间,一种名为乳果糖的新产品正投入批量生产,药用和保健价值使它既对治疗肝脏和脑部疾病有明显疗效,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健胃、润肠等功能的新型食品添加剂。这是绿健生物和齐鲁工业大学联合研发的结晶,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让绿健生物成为继杜邦公司之后全球第二家能生产乳果糖产品的企业。这仅是该区产学研合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为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该区积极牵线搭桥,鼓励企业瞄准新兴领域,牵手央企名企,研发高端产品,谋求项目突破。目前,区内企业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120余家高校院所展开了合作,另有多家公司实现了与中石油、中石化、雀巢、强生等世界500强企业共谋发展。近年来,区内企业申报并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14项,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52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完成重要科技成果215项,主持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42项,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带来产业新突破,而互联网所带来的要素配置和商业模式改变则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作为高新区骨干的企业,龙力公司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成功收购快云科技和兆荣联合两家互联网公司,正式切入“互联网+”市场,迈入了“互联网+大健康”的双主业跨界协同发展“快车道”。融合多种业态,释放创新潜能。眼下,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正以磅礴之势打造产业升级板,抢占发展制高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日益凸显。
  
  招才引智,凝聚动能,
  
  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搭建平台,引领创新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区域经济领跑者,该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核心位置,进一步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创业孵化体系,为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今年7月,禹城市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简称“禹创中心”)迎来了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禹城光电传感技术应用中心的揭牌入驻。作为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在北方建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其主要致力于光电遥感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新技术是种子,政策和环境是土壤,只有良好土壤才能将优秀技术种子孕育成更大成果。之所以落户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就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创新氛围。”中科院院士、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褚君浩直言不讳。
  
  是的,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与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有着共同的规律,是孕育创新、培育企业必要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只要环境适宜,企业就如同森林中的蘑菇,会成片地自然生长起来。“禹创中心”就是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为“长蘑菇”而打造的双创平台。这个孵化器以国家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禹城分园、山东大学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研究院为核心,按照国家级孵化器标准建设,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可容纳创新团队和科技小微企业300家。梧桐枝繁凤来栖。除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光电传感器应用中心外,北京林业大学公共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鲁华生物研究院、山东大学生物工程研究院、汉格能源、力柏新能源科技等多个项目纷纷签约入驻“禹创中心”,为园区发展注入了创新之源。
  
  只有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创新优势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不仅仅综合孵化器,该区还针对生物特色产业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生物专业孵化器,已成功备案首批省级众创空间,成为山东省第二家达到国家生物防护安全P3标准的公共实验室。孵化器引进的美国安得膜、韩国养生株式会社、广西林业大学乳酸菌等创新项目,已孵化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酵法生产虾青素、DHA,并与德国基因桥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有望建成国际化的“众创+众筹”平台。在加强孵化平台建设的同时,该区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得到有序推进,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7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5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院士工作站2家,区内各类孵化器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全区80%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已在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蔚然成风。
  
  招才引智,凝聚发展动能。人才是兴业之泉源,也是强业之根本。为解决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该区进一步统筹资源,强化保障,全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重点实施了“5331”人才计划(即从2015年开始,力争用5年的时间,面向国内外引进培育30名创业类重点人才、30名创新类重点人才、100名博士及产业急需的其他人才),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奖励科技创新,并配套建设了4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为前来入住的专家人才提供星级酒店标准的90到170平方米住房,人才公寓配套建有高标准的咖啡厅、健身房、图书馆,凡是来这里创业的高端人才均可免费拎包入住,这些带着温度、暖意的柔性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者搭建了圆梦的舞台。目前,该区已引进培养两院院士5人,“千人计划”专家5人,“泰山学者”4人,“长江学者”3人。80余名知名专家、教授与区内企业深入对接,实施100多个合作项目,研发出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页岩气开采用核心压裂液、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用管材、超高转化率糖酶、生物合成虾青素、高活性酶解木质素等一系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尖端技术和产品。
  
  深度融合,催生发展潜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第一保障力”,产业是“第一驱动力”,如何让科金产“三力合一”,促进高质高效发展?该区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在区内规划建设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和金融大厦,设立3亿元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科技引导基金、1000万元科技担保基金和800万元科技孵化基金,并引导更多金融资本为科技创新服务,使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种业态百花齐放,实现了创新链、金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和创新团队提供了全面服务保障。作为创新资源、高端人才和高新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德州(禹城)高新区正打造科技创新的“强力磁场”,并持续释放出强大的引力与活力,为促进园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优化环境,产城融合,
  
  向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阔步迈进

  
  科学规划,提升承载功能。大笔绘就波澜图,才现今日好风光。随着该区开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巨大的变化呈现在人们眼前——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配套更全了,活力更足了……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近30亿元,完善了东区“十横六纵”、西区“四横四纵”的骨架路网,打造了特色产业区、创新孵化区、生活服务区和生态环保区,建设了集科研孵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在抓好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生态绿化等硬环境的同时,该区进一步提升政策、服务和人文等软环境,以最高的行政审批效率、最优的发展政策、最浓的创业氛围营造项目、资金、人才聚集洼地。
  
  惠民利民,共享发展成果。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快速上扬,更重要的是让人民共享发展红利。位于该区中部区域的三里杨回迁安置社区将于年底交付使用,社区占地54万平方米,建设18层楼房22幢,安置6个村庄、1518户群众,社区内同步规划建有风情商业街、中心公园、大型商场等服务配套,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像这样的社区,该区已建成了6个,近万名群众从平房搬入了楼房。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社区外围配套也日益升级。近年来,该区通过大力实施校舍扩建改造工程、环境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4所中小学及东城医院、生态环保园、湿地公园等惠民工程。一套套回迁安置住房迎来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所所中小学校让优质教育资源惠泽高新区的每一个孩子,一座座休闲公园不时传来悠扬歌声,人们舞步翩翩……不仅是高新产业集聚区,该区正在发展成为一座宜居生态城,在这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感受到快乐与温馨。
  
  产城融合,筑就新区崛起。如今,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又迎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正一步步聚拢、升华资源,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平台。按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该区将优化提升核心区,科学谋划拓展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其中,核心区重点打造“一核三区”空间布局,“一核”即以管委会为中心,加快建设总部商务楼、金融中心等载体;“三区”即科技研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综合配套区,集聚技术研发创新载体、特色产业发展载体和相关商业配套。拓展区重点打造“两区,四园”空间布局,“两区”即创业孵化区和商住配套区,“四园”即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园。目标精准,路径清晰,掷地有声,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勇于担当,敢想敢干的作风加快了园区的建设进程。
  
  从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到城市品位的整体提升,从主导产业独放异彩到新兴产业多元发展,从园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到群众生活的富足安康,从创新环境的日渐优化到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活力四射的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正在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的道路上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