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高新区:创新释放新动能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9-01 点击:次
今年初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从创新扶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企业生产力对接,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发挥更大的作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裂变效应”正在不断释放。
企业+创新强化市场竞争力
根据天气的状况,路灯就能自动调节亮度;借助紫外线的光照实现对饮用水的杀菌净化;通过对新的导热材料的研发,延长LED灯的使用寿命……一连串看似大胆超前的想法,正是高新区企业开发晶照明(厦门)有限公司正在着力研发的新产品和新领域。
作为一家LED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晶十分重视技术上的创新和市场的需求,为此,企业不断在技术上探索创新,并设立专门团队,针对未来两三年的市场需求,开发前瞻性的新产品。目前,企业已经申请了38项专利,其中,有17项获国家专利授权。去年,开发晶实现了5亿多元的营收,今年还将有50%-60%的成长。
“一部智能手机,至少要用上十几块挠性印制电路板。”高新区企业厦门弘信电子常务副总经理李毅峰解释说,智能设备上有转折度或者需要转动的地方,挠性电路板都在发挥着传导作用。不仅是智能手机,随着各类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和智能设备等新潮科技的爆发式增长,柔性电路板的市场需求也在大幅增加,如智能手环手表、VR眼镜、无人机等。目前弘信电子已是国内挠性印制电路板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的行业领军企业,并正在冲刺全球第一的宝座。
开发晶和弘信电子的成功只是高新区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缩影。多年来,高新区构造创新驱动产业链,探索出一条从工业经济、产业园区向知识经济、创新生态进化的独特路径。因为坚持,高新区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23.31亿元,占全市35.9%,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市增速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园区企业承担火炬计划、创新基金等各类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800多项。园区已经拥有80多家国家和省市级技术与研发中心,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科技+金融探索发展“新生态”
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厦门火炬高新区将“看得见的手”与资本市场“看不见的手”紧紧“互握”,搭建起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此激发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两个活力因子,打通科技金融资金链,探索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多点对接的“新生态”。
为此,火炬高新区大力建设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已吸引180多家股权投资类企业入驻,管理基金规模超170亿元。高新区还先后成立了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设立了多类创业投资基金,通过种子基金、贷款贴息、科技担保、股权投资等多种途径,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高新区已培育出8家上市企业,其中,1家在主板上市、1家在中小板上市,6家在创业板上市。此外,还有50多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占全市50%以上。资本市场“火炬高新区板块”崭露头角;一批“报审企业、完成股改企业、后备企业”有序衔接,形成良性梯队,呈现出科技与金融对接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高新区的鼓励和引导下,园区企业盈趣科技的主营业务从专门从事网控软件开发延伸到“民用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产品。美图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运营优势,延伸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美图手机、美拍、美妆相机、潮自拍等系列硬件制造。
园区企业借力“互联网+”,向价值链更高端攀升,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高新区在发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推动科技和金融有机结合,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有源活水,使园区产业焕发生机和活力。”厦门火炬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