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载体作用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6-16 点击: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如何理解科技创新引领的作用,二是如何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三是如何使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落地。这三个问题解决不好,创新驱动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中国科学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会武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但是这个发展速度主要是依靠土地、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来驱动,现在看来,继续依靠这些维持快速发展显然难以为继。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矛盾也日益凸显。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重视“掐头”“抓尾”
“如何理解科技创新引领的作用,首先要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和‘引领’两个词的关系。‘科技创新’和‘引领’两个词过去提过,但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科技引领或技术引领;今天我们谈科技创新引领是站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更多强调的是创新引领,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我们要重新定义和理解‘科技创新’和‘引领’两个词新的内涵。”刘会武认为,在目前我国实施的科技创新引领工作中,应重视“掐头”“抓尾”。“掐头”,就是面向未来50年提前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想引领,必须超前思考,100年太长,20年又太短,50年正好。面向未来50年的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去思考科技创新引领,比如风洞测试、具有人类意识的能够自动识别风险的智能机器人等。现在机器人是没有意识的,仅是数字化或软件化的机械,虽然说有的机器人有一点智能意识,但意识比较差。要提高机器人的意识,必须把神经网络植入进来,把人类的情感因素植入进来,把人类的价值观念植入进来,未来50年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将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巨大进步。当然,这方面牵扯到人类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先掌握这方面的技术,至于如何应用,可以慢慢研讨。就像核技术,其中也涉及到人类伦理方面的问题,但目前因为该技术得到了有效控制性应用,同样为人类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会武同时强调,“掐头”,并不是说由我们中国人自己独立完成,而是由我国科学家牵头,联合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完成某项科学工程。美国科技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今天成就的原因,就是因为由其牵头、联合全世界的科学家来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的科学工程,比如基因工程,这其中我国科学家也有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掐头”,就是要“掐”这样头。这是真本领,绝不是说说而已。
“我们在重视‘掐头’的同时,更要关注‘抓尾’,因为‘掐头’的目的就是为了‘抓尾’,说白了就是为了应用。”刘会武表示,我们在“掐头”的同时,要抓得住“尾”,关注未来5-10年我国要实现一个怎样的发展;关注“掐头”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平台,而这些机遇、平台完全可以与国家高新区、国家经开区的发展相结合,将其作为“尾”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国家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45%左右的上市企业、45%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高新区;40%左右的的研发人员、40%左右的研发资金在国家高新区;全国百强互联网企业,96家在国家高新区。
“这些资源,对我国今天的创新转型发展影响很大。我认为,国家应该将国家高新区包括国家经开区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刘会武表示,大量的事实、数据表明,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强调“权力”“责任”
“构建完善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是关系到科技创新成败的关键。”刘会武告诉记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印发,将有效释放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这30年来形成的技术沉淀和技术积累,也体现了国家改革创新的魄力。更为可喜的是,上海、深圳等地的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可以与北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我们并不能盲目乐观,目前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聚焦点都指向“掐头”“抓尾”工作能不能真正落地。
刘会武说,要实现“掐头”“抓尾”工作的真正落地,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进一步下放权力。过去谈论政府放权,更多的是从行政方面,今天我们强调的是综合性下放权限。比如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不能教育部说了算,要将权限下放到省甚至地级市。建设什么样的大学,要根据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合理设置,这样的大学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进一步下放责任。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还以大学建设为例,如何建设、如何管理、如何招生、如何发展,大学建设负责人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是负责人权力内出现的问题,那么负责人就要承担责任。三是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刘会武十分推崇广东省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的做法。“广东省对新型科研机构建设用地及‘政治’待遇上给予优先,比如新型科研机构可以享受事业编,以便使其更好地享受国家政策的红利,但工作人员是没有编制的。在享受这些待遇的同时,广东省同时对新型科研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必须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不能是一个科研机构或一家企业投资建设,必须是由多家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建设;二是必须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以国际化视野开展工作,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关注国际先进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发展;三是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必须与创业机构相结合。”刘会武认为广东省在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上的这一做法值得其他省区市借鉴。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
刘会武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支拥有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
刘会武表示,要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提出的,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刘会武对未来我国人才的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