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家高新区二十五载奋进路砥砺前行再创新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6-14 点击:次
作为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西安高新区建区25年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予以全面报道,敬请关注。
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但对于西安高新区而言,却是筚路蓝缕、锐意进取、开创辉煌的25年。
累计注册企业超过4万家,位居全国高新区第2位;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百余家,包括三星、强生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四大千亿元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从业人员总数37.2万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为78.27%;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在中西部高新区位列第一;
连续多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级高新区评价中,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税收总额、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居全国前列;
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27万亿元,位居全国146个国家高新区第3位;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占西安市的86.77%,占陕西省的71.85%;实际利用外资16.71亿美元,占全市41%,全省36%,在建设创新型陕西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1991年,在国家实施“火炬计划”的大背景下,西安高新区从阡陌纵横之地筑梦,如今星火已成“燎原”之势。一座科技新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更难能可贵的是,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被广大西安市民评为西安“城市骄傲”第一名,被誉为“关中第九景”。
产业长“高”变“新”
宜居宜业幸福指数高
提起西安高新区,大家总能想到现代、时尚、绿色、产业等关键词。这里既有适合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有宜居宜业的配套环境,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经过25年发展,高新区创新因子活跃,用“高”和“新”谱就产业发展的华丽篇章。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5%以上增长速度。2015年全口径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2746.52亿元和2354.74亿元,是2010年的3.2倍和2.8倍。
在综合实力持续跃升、蓄积发展动力的同时,高新区带动辐射持续增强。2015年,高新区生产总值占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比重分别为3.8%和13%;
高新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成为西安、陕西核心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目前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近五年年均增长30%。此外,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也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产城融合高效推进、各项民生配套同步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不断优化,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土地综合容积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两倍,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公园绿地、商务商贸等高端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最好的CBD之一。
“高新教育”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新建及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1所,高新一中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划完成并陆续启动建设;保障性住房累计入住13616人,区域最大规模的村民集中安置项目兴隆社区有序回迁;建成6个公园广场、各类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和企业2200家等。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一纸批文、10万元起步
和现在欣欣向荣景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5年前,当第一批拓荒者来到古城西南,他们看到的却是遍布的村落、农田,成堆的垃圾……其他人眼中荒凉的景象在这些“创业者”眼中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991年,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进展如火如荼。当年春天,26个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西安高新区即在此列。
彼时,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从一纸国务院批文、一辆车、一张10万元的支票起步,只能租赁招待所作为办公场所,在位于劳动北路的草阳饭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1991年6月14日,西安高新区正式破土动工。前10年按照“政策扶持、贷款起步、负债经营、滚动发展”的建设开发模式,通过实施内部市场开发战略使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一期建设全部完成,高新路、科技路已经配套到位。
2003年,高新区启动“二次创业”。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建设高新区二期及唐延路沿线,高新区管委会2004年初迁至创业广场,开始新一轮服务带动。如今,唐延路产业带已是一座科技新城,高楼林立,产业发达、绿树成荫,到处都展现着时尚、生机与活力。
“将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汉等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作出新贡献。”2005年6月,时任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更加坚定了西安高新区发展民族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2003年,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042亿元,实现生产总值27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凭借此,西安高新区于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六家试点单位之一。
牢记历史使命
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
高新区的成立为古城西安注入了一股强大的青春动能。2001年1月,西安市民将高新区的建设列为20世纪西安十大历史事件之一。与之齐名的则是兵马俑的发现、西安事变等。
正是因为25年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2015年8月,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赋予了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承担起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的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的历史使命。
2015年12月底,科技部会同陕西省召开了支持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为自创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表示,“十三五”时期,西安高新区将继续高举自主创新旗帜,持续完善“两带两城五区八园”空间布局,全力构建“133”高端产业体系,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产城融合布局,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国际化产业新城,推进“一都四区”的建设步伐。
按照发展规划,“十三五”末,西安自创区将实现全口径营业收入2.5万亿元,率先形成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创新创业激励和响应机制逐步健全,创业人才高度流动、创业资本高度聚集、创业活动高度活跃;率先形成一流的产业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形成2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我国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策源地;聚集世界500强企业200家,实现进出口总额3000亿元人民币……
蓝图已经绘就,务实举措紧随其后,我们有理由期待,西安自创区将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中心、引领“一带一路”的创新之都、建设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