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国家高新区:建设中国最美开发区技术产业开发区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6-13 点击:次
南昌高新区创建于1991年3月,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南昌高新区不仅是江西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空气最清新、风景最优美的开发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近年来园区经济总量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南昌高新区作为江西省首个千亿产业园区,园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发展气势如虹,放眼全球产业未来,抢占发展制高点,建设瑶湖生态科技新城,打造江西加速崛起的绿色增长极。2015年,园区总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530.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57.98亿元,财政收入71.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97亿美元,出口创汇27亿美元,总量均居全省开发区第一;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位列全省第一,中部第二。
“高”处谋势以前瞻视野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南昌高新区以世界眼光谋篇布局,紧跟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在推动产业发展升级中,坚持优先发展产业形态和价值链处于高端、前端、尖端的“三端”产业。打造了一批航空、光电、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在实现“绿色崛起”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全省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和推动江西实现“绿色崛起”的强大引擎。
目前,南昌高新区集聚各类企业60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5家,上市公司2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有4家,超10亿元企业有20家,年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外资企业等300多家,拥有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等20多个产业化基地。
航空产业全面布局。航空城北区50万平方米厂房已竣工并投产,洪都航空承接的C919大飞机前机身和中后机身已率先交付给中国商飞;南区全面启动开工建设,还引进落户了北航(南昌)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天祥通用航空、鹤翔通用航空、中航天信无人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等一批配套产业项目。
光电产业优势凸显。拥有晶能光电、联创光电、晶和照明等LED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30多家,引进了韩国知名上市公司美法思株式会社触控显示一体化部件项目、欧菲生物识别模组项目、深圳业际光电触摸屏、新日光、东海蓝玉等生产基地项目等,未来3-5年,高新区将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触摸屏生产基地。
医药产业加速升级。聚集了江中集团、济民可信、梅里亚、尚华等100余家大健康产业类企业,加快推进南昌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建设。目前,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较完整的医药产业链,产业规模达432亿元。
软件信息技术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南昌高新区是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先后建设了4个专业服务外包示范园,引进了5家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全区集聚了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400多家,产业规模和企业数约占南昌市总数的90%、江西省的85%,在全国38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中产业发展环境排名第四。
“互联网+”产业扬帆起航。互联网+智能装备制造。洪都航空制造机器人、上海宝群智能装备制造、聪明逗公司智能陪伴机器人等项目已落户。互联网+智慧产业。抢抓高新区成为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机遇,积极推进江西省卫星应用产业园、欧菲光公司布局建设智慧管网、智慧照明、智能管理项目。
“新”处落子以科技创新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
南昌高新区突出科技和人才优势,突出创新发展,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产学研深度结合,积极探索并加速形成科技孵化器-企业加速器-专业产业园的高科技产业化快速发展路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有利条件和适宜环境。
南昌高新区是江西高端科技资源的集聚地。全区科技型企业数量已达3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7家,占南昌市的40%。60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立项,3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区内晶能光电公司与南昌大学研发合作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技术获得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唯一技术发明一等奖,受到了习总书记的高度赞誉。二是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全区拥有2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拥有各类技术中心80多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8个,博士后工作站17家,院士工作站6个,填补了南昌空白;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填补了我省空白。
南昌高新区是江西国家级创新平台的集聚地。拥有各类技术中心80多个,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工作站15家,2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建立了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个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5位。尤其2015年,在引进国家级大院大所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实现零的突破。中科院在南昌高新区建设分子影像创新应用研究院,这是中科院在江西省设立的首个科研分支机构,并落地了两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按照“一区六带”规划,南昌高新区在2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发展核心区打造科技孵化核心区,根据沿街、沿路的产业特点和功能,集中推进浙大科技园二期、南昌创新港等一批专业特色科技研发园和孵化器建设,2016年竣工和拟建的孵化器面积将达到70万平方米。
南昌高新区是江西高端智力资源的集聚地。拥有各类人才7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2名,“千人计划”专家12名,“赣鄱英才555工程”入选者22名,吸引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入区创新创业,成功孵化高科技企业96家。全区人才总量已达7万余人,成为全省人才工作的排头兵。区内的昌东高校园区拥有8所高等院校,在校师生近20万人,可为园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新区学习借鉴上海碧云、古北国际社区先进理念,建设“江西留学人员同心·报国基地”、“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学报国江西南昌基地”等人才平台以及一个综合配套完善的中部一流的人才社区。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中部一流的人才社区将出现在艾溪湖畔,成为高新区投资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的温馨家园。
融合发展以世界眼光布局瑶湖生态科技新城
南昌高新区充分发挥一江相邻、三湖相间的生态优势,加强生态保护,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动生态、产业、科技、城市四大元素的融合发展,建设具有滨湖特色的中部一流的瑶湖生态科技新城,打造中国最美开发区。
高标准规划圈层式空间形态。我们坚持站位世界眼光谋篇布局,并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从空间形态入手,对瑶湖生态科技新城进行概念性规划和整体形象设计,确立了以瑶湖为中心的圈层式产业新城空间形态。对艾溪湖以西15平方公里范围内不再适宜发展工业的区域,腾笼换鸟,倒逼企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高起点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强化道路网络规划,积极推进紫阳大道、高新大道、昌东大道、天祥大道、富大有路等与南昌主城区主干路网平顺合理衔接。建区以来共完成市政道路建设240公里,其中“十二五”期间建设道路总长93公里。加强与周边城际高速公路出入口便利连接工作,瑶北互通立交和麻丘互通立交的建成大大缓减了城市客运、货运交通快速出城的压力。南昌市轨道交通1、3、4号线布局高新区,目前,1号线已横贯高新区东西。
大手笔打造绿色生态走廊。高新区充分利用“一江相邻、三湖相间”的独特生态优势,经过近年精心打造,基本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乡村林果化的绿化格局。对艾溪湖湿地中心进行提升改造,打造15公里的全省第一条示范性样板绿道“艾溪湖绿道”。同时,打造艾溪湖湿地候鸟乐园,形成以候鸟观光为主体,集科普教育、文化旅游、摄影写生、影视拍摄、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生态乐园。实施瑶湖郊野森林公园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公园快速交通系统、慢行系统及停车场建设。在去年成功打造南昌版“马尔代夫”后,今年又全力举办全省规模最大的荷兰郁金香花展,广受各界人士的点赞好评,极大提升我市的城市品位。
高品位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充分利用临湖生态环境优势,规划建设了昌东大道和紫阳大道总部经济带,吸引一大批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大型城市综合体,云中城、中节能江西区域总部等10余栋大楼建成,总建筑面积超160余万平方米,过200米的超高层有10栋,并建设了南昌人才大厦、航天云网、洲际华邑酒店等重特大项目。引进了新城吾悦、奥特莱斯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和金融机构,南昌三中、南大第一附属医院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开工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加速推进,为创新创业营造了一流的硬件环境。
南昌高新区将坚持产城融合理念,推动产业、科技、生态、城市协调发展,加速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瑶湖生态科技城,把南昌高新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繁荣、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得益彰的生态科技新城区。打造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具有滨湖特色的生态科技新城,建设中国最新的开发区,正是南昌高新区决策者的抱负和追求。南昌高新区正矢志不渝地为这个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