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一、2015年工作完成情况
2015年,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6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0元。各项指标增幅均位于沈阳市前列,总体处于合理增长区间。
(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1.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显着。一是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数字医疗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5%。机器人、IC装备、数字医疗、民用航空产值分别增长15.7%、18.4%、15.5%和10.3%。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态势明显,预计全年B2C交易额达180亿元、B2B交易额达36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二是传统产业企稳回暖。房地产业稳步回升,商品房合同备案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增长30%。商贸、金融业快速发展,旅游业、体育产业、健康养老蓄势待发,服务业发展业态逐步丰富,都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2.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步伐稳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132家,占全市1/3以上,上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家。新松机器人已启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核心部件研发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条,预计产值增长15.7%;东软数字医疗公司预计产值增长15.5%;同方多媒体公司预计产值增长30%;东软集团、禾丰牧业、亨通光通信、成大生物等重点企业也实现了产值逆市上扬。
3.招商与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是招商统筹不断加强。围绕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配套项目,建立了招商目录,明确了招商重点和引进时限,增强了针对性和成功率。波音完成中心、大唐热等一大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加大进项目解难题、现场办公、要素保障力度,协调解决项目问题。全年,投资3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10个、签约落地项目65个、竣工使用或投产项目100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65个、开发策划项目33个,超出年度计划20%。
(二)创新驱动成效显着,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1.全力助推企业发展。一是资金支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针对重点企业在技术研发、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资金困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全年累计争取资金1.73亿元,已全部到位。这些资金惠及区内61家重点企业,支持96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二是政策支持,增强企业创新活力。一是积极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组织全区230余家科技企业接受政策培训,预计2015年研发费用税前加计额4.2亿元。二是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2015年共开展两个批次54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等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36家,占全市高企总数的32.7%,实现收入245亿元,所得税减免2亿元。三是要素支持,新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联合域内楼宇、产业园区和孵化器,为科技企业提供充足的场地、物业和其它基础设施等要素保障,全年共洽谈科技创新项目100余个,10家公司已在我区完成注册。
2.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一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聚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8家,着力解决产权申报、保护、维权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示范园区建设已进入培育期。持续加大专利补贴投入,预计全年投入专利补贴456万元,新增发明专利申请2700件。同时,撬动市级专利资金补贴1860万元,促进29家重点企业扩大研发再投入。二是促进产学研结合。2015年沈阳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额达到15.16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6.76%。已开发新产品543个,正在开发新产品516个。通过开展多种形式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交流互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全年,已实现专利成果转移转化800余项。三是组建产业联盟。先后成立科技服务业创新联盟、科技金融产业联盟等14个联盟,开展联盟活动100余次,同时组织联盟企业组团参加各类展会,其中配合IC装备产业促进办,组织骨干企业参加上海SEMI展,达成意向合同额7925万元。
3.大力支持创新创业。一是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开展众创空间建设。目前,我区已有17家众创空间开始运营,孵化面积18.6万平方米,在孵创业企业、团队、创业者370余个,正在开展第二批“众创空间”备案工作。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目前,全区有各类孵化器9家,孵化面积10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22家,预计2015年实现产值12.82亿元。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目前,已开展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设备检测等服务,特别是联合中科院情报中心,建设沈阳查新服务站,开展查新培训,便利了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二是打造“浑南创客”品牌。先后组织各类科技创业培训、融资对接等创新创业活动100余场,其中“双创周”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区创新创业热情;锦联创业邦的“锦联公开课”、米库创服的“失控大创赛”等活动已形成品牌,帮助和支持了一大批创业者实现了创业梦。三是推动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创建省科技金融示范区。引进中科院新三板训练营,今年已配合金融办推动5家企业挂牌,全区新三板挂牌总数已达16家。
4.扎实推进人才工作。一是强化高端科技人才服务。梳理高端人才,对行业领军企业家、院士、千人计划等专家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专家库,为进一步做好人才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开展人才交流活动,组织区内200余家科技企业参加了海外学子创业周、留英博士沈阳行、千人计划沈阳行等活动。仅留英博士沈阳行一项活动,即有18家企业已与52名博士达成合作意向,10人已在我区企业工作。二是重视农村科技人才培养。一是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与市科技局班子合作,已选派10名特派员到我区,进行项目对接和科技指导工作。二是开展青年农民上大学工程,全年共选送68名青年农民学员赴沈阳农大学习,其中8人获市青年科技示范户称号。
(三)全面改革拉开帷幕,自主创新成果丰硕。
1.全力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做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组织工作。积极协调省市完善了《沈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方案》,进一步明确申报区域面积、重点示范任务,起草完成《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已上报国家科技部,待13部委联合会签后,上报国务院批准。
2.全力开展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一是广泛征集意见。在沈阳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区认真梳理制约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突出问题、研究改革举措,分三轮向各部门、功能区、区内企业及专家学者征集意见。二是积极反馈意见。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改革思路按照全局性、根本性原则,提出了五个方面39项改革举措。其中,科技创新11项,主要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人才激励4项,主要在鼓励科技人员创业、构建创新创业保险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体制机制创新15项,主要在干部人事管理、行政审批、财税体制、土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产业促进6项,主要在国家重大项目布局、重点产品税收支持、国家级园区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政策需求;开放创新3项,向国家提出了加快批准设立沈阳综合保税区新B区、创建国家自由贸易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建议。
二、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全区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左右,全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引领区。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1.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国际软件园、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重点发展软件业、云计算技术、现代通信设备、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等产业,发展壮大东软、同方多媒体、亨通光通信等骨干企业,打造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2.做大智能制造产业。依托机器人产业园、IC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集成电路(IC)装备、数控机床及伺服系统、智能测控装置及关键基础零部件、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等产业,发展壮大新松机器人、蓝英自动化、中科仪、拓荆科技、富创精密、航天三菱等骨干企业,攻克伺服系统、减速器等关键技术,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3.做优民用航空产业。依托民用航空产业园、综保区,重点发展航空制造、飞机维修、飞机总装、飞机改造、新型材料等产业,培育壮大沈飞民机、沈飞国际、南航沈阳维修基地骨干企业,培育壮大航空上下游产业及航空配套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4.做实大数据产业。紧紧抓住沈阳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有利契机,以大数据运营公司、东北超算中心为依托,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和大数据交易市场建设,全力扶持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成为引领我市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5.发展数字医疗和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数字医疗设备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数字医疗设备、眼科生物技术等产业,发展壮大成大生物、东软医疗、诺康制药等骨干企业,打造数字医疗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基地。
6.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金属基复合材料、钛合金材料、航空隐形材料等产业,培育发展中科三耐、钛金科技等骨干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支持高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加快孵化器建设,有效提升孵化能力和孵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创新研究院所、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引进和扶持力度,启动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建设,力争获批全国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集聚创新人才,全面落实《浑南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若干政策》,每年设立不少于5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设立2亿元引导基金和1亿元风险资金池。全面建成科技大市场。争取获批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申报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路演沙龙、技术交流合作等活动,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