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锦州高新区(松山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一年来,通过全力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我区进入了一个经济总量迅速做大、后续财源蓄势稳增、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新阶段。
一、2015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国家高新区建设进程加快
1、强化规划引领。围绕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建设的目标要求,新区规划了“一城一区一园”空间布局,即,建设南站13平方公里科技新城、两河之间凌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23.7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力构建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总体布局。其中,科技新城概念性规划和大学科技园起步区修建性详规及景观规划已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编制完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辽西金融集聚区概念规划已经编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园区总体规划和10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产业园空间规划也已编制完成。
2、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新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对国家高新区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一是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把控风险”的原则与锦州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科技互助贷款工作,通过积极争取省科技厅专项资金500万元,新区配套500万元,在锦州银行建立资金风险池,先期1000万元铺底资金已经落实,同时,围绕放大10倍的科技贷款使用,松山新区出台了《科技互助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了专门管理机构;从省科技厅争取资金100万元,新区配套200万元,启动了300万元的创新券试点工作,目前一期为15家科技型企业发放创新券150万元;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按照1:4比例共同投资设立5000万元孵化基金项目已经启动;二是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投资300万元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签署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信息平台协议,目前项目已经全面启动,明年投入运营后将为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项目,以备遴选和成果转化。同时聘请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专业人才挂职区科技局副局长,专门指导管理平台运营工作。
3、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年初以来,新区把大学科技园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全力加以推进。围绕大学科技园建设成立了锦州高新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推行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模式,人员打破身份、职务职级,实现档案封存、公开聘任、绩效考核的全新管理体制。目前,已采取引入社会资本和PPP模式融资3亿元建设8万平方米起步区工程,同时开展了有效的对外招商。
(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速落位
今年是新区确定的“项目攻坚年”。年初以来,新区深入实施区领导班子成员包保重点项目制度,每个班子成员包保1-2个重点项目,并组建一套工作队伍,全面服务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落位开工。截至目前,新区共安排亿元以上续建项目10个,新开工项目21个,签约项目19个,包装项目60个。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落位开工,为国家高新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具规模
年初以来,新区围绕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商务行政中心、商业流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餐饮娱乐中心和生态旅游中心已初具规模,“六个中心组团”已经发挥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截止目前,六个中心组团已经有12个超10亿元项目落位、开工和运营。
(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年初以来,新区不断破解难题,加紧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投资4.3亿元的南站地区13条主干道道路及排水、供水、供暖、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已启动,今年年底已完成全部施工设计及工程招投标工作。
(五)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开展
年初以来,围绕大学科技园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新区分别到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嘉定工业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地区开展专题招商推介会,赴长三角、台湾、韩国等地召开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共14次。抓住京津冀产业转移和军民融合产业两个重点,赴清华大学启迪控股有限公司,北京长城工业公司,河北固安、大厂等军民融合项目园区进行实地考察推介。截至目前,已完成洽谈项目23个,储备项目60个。
(六)机制体制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9月30日,锦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高新区建设推进大会,会上出台了《中共锦州市委 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在财税、规划、人才等10各方面对新区发展予以全力支持,可以说是含金量极高的“黄金十条”。新区结合全市简政放权工作和《决定》出台,大力合并机构,压缩管理层次,同时,制定出台新的《经济工作竞赛方案》和《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全面调动全区各级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新区发展的活力得到迸发和释放。
二、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全力抓好项目攻坚
深入落实领导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定期召开调度会、项目进度公示等制度,加速推进项目建设。抓项目开工,抓项目进度,抓项目落位,同时,重点结合大学科技园和军民融合产业园再包装60个以上项目,为“十三五”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一是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出台新的考核办法,鼓励全员上阵,以大学科技园、军民融合产业园、产城融合园、台湾园为重点,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台湾等重点区域开展针对性招商;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积极跟踪掌握续建项目和新建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创新招商引资办法。采取主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大胆走出去,请进来,瞄准亿元以上项目和全国500强、国内外重点研发团队开展针对性招商;三是强化招商环境建设。进一步整合审批环节力量,强化与市直部门沟通,帮助企业加快办理立项、环评等各项手续,使入区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三)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社会资本注入和PPP模式融资,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南站地区13条道路及两侧排水、供水、排污、燃气、供暖、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打通黄海大街等主干道,拓宽发展空间;完成1.8万吨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和日排污水量3.5万立方米的污水提升泵房建设;完成水电暖通讯等地下管廊设计,燃气管线实现全线贯通;完成热源厂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与产业相融合的商业、学校、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确保园区配套设施全面完善。
(四)全面抓好创新体系建设
确保完成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建立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锦州)示范基地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围绕大学科技园建设,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资质的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开放协作、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五)全力抓好要素保障
一是资金保障。确保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同投资设立的5000万元孵化基金落实到位;加紧与华信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进行对接,将市果树农场存量土地注入华信集团,通过增加资产存量的方式发债,确保明年融资10亿元用于高新区发展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开展科技互助贷款业务,实行市场化运作,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组建科技金融服务专业银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多元投融资方式;继续开展创新券申报评审工作,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用地保障。围绕渤海大道经济带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破解土地动拆迁瓶颈问题,确保完成有关回迁安置、土地储备工作。
(六)全力抓好机制体制创新和干部队伍建设。
结合《中共锦州市委 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锦州高新区发展的决定》的出台,尝试自行设置内部机构和人员,同时建立重点人才和研发团队引进政策,加速形成人才内外部有效流动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坚持用实绩考核任用干部,实行末位淘汰,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继续扩大全员聘任制试点范围,打破干部终身制,特别是在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尝试推行“档案封存、全员聘任”的用人机制和年薪制等制度改革,全面激发新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