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鹰潭高新区现已聚集各类企业近500家,形成铜基新材料、大健康、绿色水工、电力电子、新能源、创意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2015年预计实现技工贸主营业务收入730亿元,增长7.3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长40%,专利申请及授权专利分别较上年度增长129%和194%。

一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出台高企申报、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科研机构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3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基金,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高新技术企业、授权专利、科研平台连续三年成倍增长。现已建成博士后工作站、检测检验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近30家,成立省级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三川水表获批为国内水表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新、精、特”发展路子,专一方向,专注主业,集中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主业技术创新,精细管理,形成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一批企业发展升级。三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强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鼓励企业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目前一批企业已完成股改,多家企业正在股改。注重引导企业规避金融风险,避免联保、互保而引发资金链断裂,同时加速资金运转,提升经营效益。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绝大部分企业发展形势良好,没有一家企业倒闭破产。1-11月工业企业上交税金7.5亿元,增长11.3%。
(二)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按照“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势,找准目标定位,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发展壮大铜基新材料、大健康、绿色水工三大重点产业,提升产业聚集水平。一是明确产业方向。按照“铜—铜基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方向,做大铜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保障铜原料供应;积极引进电力电气、电子元件等涉铜企业,加强企业间的供求合作,推动铜基新材料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以国内最大、世界前三水表企业三川水表为龙头,发展环保水工,拓展智慧水务,引进上下游配套关联企业,打造“中国水业之都”。以华宝香精香料、养元智汇为重点,发挥生态优势,用好绿色品牌,着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保健品加工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建设“赣东北大健康产业园”。截至目前,三大产业产值、税收比重达90%。二是加快产业聚集。坚持把抓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强化重点招项目,强化引导促项目。突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龙头企业、关联配套企业,强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20个,今年实施工业项目40个,列入全省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22个,建成占地面积420亩的水工产业园,正在建设占地面积1000亩的大健康产业园,引进全国最大核桃饮品企业河北养元公司、吉智王老吉饮品系列及铜材加工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强化用地、用工、用资保障,推动投产项目达产达标、增资扩产,华宝香精香料、水晶光电、鸽鸽食品、上诠电信等20余家骨干企业新上二期项目,增资总额达15亿元。三是提升产业效益。铜基新材料产业在有色金属行业不景气、铜价下跌的大环境下,加快转型升级,重新焕发生机活力,90%以上的铜企业新上高附加值精深加工项目,成功实现转型。1-11月铜产业上交税金2.36亿元,增长41%。绿色水工产业的智能型水表及高性能PE管材等高科技产品比重明显增加,三川水表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国内首个推出物联水表,现已形成表、管、泵、阀、净水设备为一体的水工产业体系。大健康产业规模持续壮大,1-11月上交税金3.8亿元。
(三)坚定不移搭建服务平台,不断强化发展升级支撑。
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养凤”。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发展升级的基础,加快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园区承载能力和配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提升综合承载平台。围绕推动“产城一体、产城互动”,大力实施湿地公园、科技孵化器、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总部经济大楼、商务服务区、206国道拓宽改造、沿白露河景观提升等一大批新城项目,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优势互补、融合促进。推进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省级清洁化试点园区建设,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新路。二是完善金融服务平台。致力以金融体系的完善助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与国信证券总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指导企业上市、债券发行工作;以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全国四个金融知识普及示范点之一为契机,普及金融知识;与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合作设立产业升级引导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重点支持区内优质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投融资平台和担保公司及省“财园信贷通”政策,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1-11月帮助100余家企业获得贷款或担保贷款达6.3亿元,增长23%。三是搭建商贸流通平台。与上海有色金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全省唯一一家铜现货交易市场,破解铜企业原料供应难题,得到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充分肯定,1-11月铜现货交易量是去年的5.2倍;建成高新区智慧园,与中国网库、网来云商合作,打造“赣东北电商谷”,建立企业网上单品交易电子平台23个,正以营销模式的革新助推企业发展升级。正在推进占地面积320亩的林安物流园建设,打造总部经济中心、文化产业中心和电商网购配送办公中心。四是健全人力资源平台。建立引进市外人员奖励办法,完善外来人员创业扶持政策。健全招工服务网络,建立“五星级”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创新模式与职业院校合作设立“企业冠名班”,与贵阳市交通技工学校、郑州大学等8所省内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联合办班、定向培养,有效缓解了招工难问题。大力实施厂长经理提升工程,与浙江大学、国信证券等合作,采取“请进来”授课、“送出去”培训等方式,推动企业家更新理念、提升能力。进一步完善就学、就医、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员工生活配套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稳工工作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较大涉企不稳定事件。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改革发展品牌。
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投融资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开放工作机制、行政服务机制、新市民工程等十个方面重点领域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完善助推高新区发展升级。一是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服务体系,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科技金融融合机制,创新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协同创新。二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现有国有企业,组建国有投资集团炬能集团公司,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国资管理平台、产业投资平台、创业引导平台等四个平台,打造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国有资本经营和产业投融资平台。三是推进开放工作体制改革。吸引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和大型开发公司实行工业地产模式,投资建设专业园、园中园等,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园区管理,提升园区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运用市场化手段,实行中介招商、委托招商、全员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效益。四是推进行政服务体制改革。设立行政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专项负责企业服务、项目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受理交办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联审联批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审批效率和服务效能。五是推进新市民工程改革。围绕推动农民、外来员工市民化,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失地农民三产用房建设;统一集中连片规划村民建房,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鼓励本土居民进厂务工或发展三产服务业,完善外来员工户籍落户、公租房租购、就学就医等系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