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3 点击:次
今年以来,威海火炬高新区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强化科技引领,实施工业倍增“563”战略,以完善科技生态体系建设为总目标,把科技作为发展之魂,把制造业作为立区之本,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深化并整合“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内涵,实现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一、主要成效
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长13.5%,达到23.8亿元。财政支出16亿元,其中科技支出3.65亿元,占22.8%。外贸进出口总值65亿美元,其中出口48亿美元。全区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升,结构不断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科技创新特点鲜明。全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0家,占全市的25%,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70%以上的新产品由产学研合作产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80%,高于全市4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综合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先后获批,正在申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工业带动能力突出。高新区以不足全市1/40的面积,产出了全市11%的工业收入、12%的工业利税和13%的工业利润,集聚了全市近4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近60%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医疗器械及医药、电子信息、时尚设计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300亿元、180亿元和150亿元。威高、金猴两家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占全市的2/3,其中威高集团是全市第一纳税大户,入选中国大企业500强,今年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300亿元。
(三)各类人才高度集聚。区内拥有山大(威海)、哈工大(威海)等5所高校,全区汇聚各类人才3.6万人,人才队伍占人力资源总量的35%,每10万人口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人数是全市的4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16人,分别占全市的30%和40%。今年以来,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成功获批,北京化工大学威海技术转移中心等先后落户,创业孵化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
(四)创新创业稳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快速推进,区管委积极引导,区内创业服务机构、企业、学校充分利用工厂搬迁、旧村改造形成的闲置厂房建设各类孵化器、创客空间50000平方米,新增创业企业1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4所驻区高校毕业生留区就业创业人数突破1000人,是往年的3倍多。
(五)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区管委设立了5000万元的投资引导基金、1000万元的孵化器建设专项基金,2015年出资1000万元参与设立了规模1亿元的威海北创天使投资基金,形成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多种业态的风险投资体系。科技支行试点取得显著效果,组织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支行试点和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获得贷款2.7亿元。2015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总数达到10家,占全市的55%,募集资金3亿元。
(六)国际合作成果丰硕。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机遇,建设仁川创造经济革新中心威海分中心,开展技术转移6项,在韩国设立境外研发中心7个。 “威韩购”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于12月20日正式启动,为国内中小微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提供展示、交易、物流、通关、退税、仓储、金融等服务,打造良好的跨境电商生态圈。
二、特色做法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通过学习借鉴,反复研判,明确了三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特色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龙头带动能力突出。二是高校资源相对集中,名校创新能力突出。三是国家级平台不断汇集,引领发展能力突出。结合科技工作要求和区域实际,高新区明确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在国家高新区序列争先进位”的战略定位,坚定了“强化科技引领,大力实施工业倍增563战略”的总体思路。“5”就是壮大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时尚设计制造、新材料及制品、智能装备五大产业集群;“6”就是打造医疗器械、扫描及打印终端设备、创意与工业设计、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激光装备、军民融合六大产品基地;“3”就是构建研发创新、公共服务、产学研合作三大科技平台体系。
(二)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创新支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新区建设和发展,2015年威海高新区列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山东省政府、科技厅在重点产业发展、示范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支持。威海市委、市政府支持高新区一区多园、辐射发展,并出台差异化的考核办法,把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2个专业园区上升为市级园区,资金、政策、项目全部集中倾斜,减免园区各类市级配套费用,并将国家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平台布局在园区内。威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科技支行试点工作的意见》、《威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支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实施威海英才计划的意见》、《千帆计划》等鼓励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为高端人才引进、中小企业发展、科技金融融合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5年全区科技投入3.5亿元,引导区内科技企业研发投入12亿元。
(三)深化校企地合作,构筑联合治理框架。
出台《全面加强校企地合作的实施意见》,与驻区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校企地之间人才多向选择,成果相互转化。驻区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占全区产学研合作项目总数的50%以上。
(四)搭建载体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采用市场化运作,全力打造总面积11.8平方公里的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园、总面积3.3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园。
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专项引导资金,统筹推进各类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加速构建“高校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孵化成果向其他区域“零条件、零门槛”转移。全区累计建设创业咖啡、众创空间等创新型孵化器4家。
推进三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研发创新平台。2015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14家,总数达到109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8家,省级47家。二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人才与项目云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孵化器协同工作平台5个子平台。三是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电子科技大学与北洋集团合作建设移动互联研究院,北洋集团注册成立威海北洋互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接移动互联项目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推动中韩科技合作交流,促成仁川创造经济革新中心在我区设立分中心,对于吸引韩国相关大学、科研院所、高技术企业与我区开展广泛产学研合作,搭建中韩技术转移平台,输入高新技术,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五)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营造企业共生环境。
组建行业协同创新组织。为落实“563”发展战略,推动区内重点产业协同发展,区管委有计划地推动学校、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创新组织的成立,开启了我区相关产业企业及学校间的协同创新,并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起基于相关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全区重点产业协同发展。
加快骨干企业膨胀扩张步伐。将全区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倾斜,实现了 “三星留住提升、威高快速发展、其他骨干企业全面发力”的局面。前三季度,20家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6.6亿元,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7.1个百分点。
实施“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全员服务”。把招商引资由拼土地、拼政策转向拼环境、拼服务上来。成立专业招商队伍。取消镇街、建设局等非经济部门招商引资任务,以商务局为统领,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其他部门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提高招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围绕五大产业集群招大引强,其他加工型项目一律不再考虑。
(六)加速中韩自贸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以立足高新区、服务威海为定位,全力打造专业园区、技术转移、电子商务3个平台,为中韩自贸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提供支撑。前三季度,内资企业对韩出口逆势增长40.6%。
三、2016年工作打算
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的起步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工业倍增“563”战略的关键一年。威海高新区将紧紧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施“563”战略为总抓手,以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科技服务功能,加强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区内重点发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预计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一)营造鼓励创新创业氛围。一是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大科技投入。三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二)完善科技平台建设。一是提升孵化能力。全年计划新建设孵化器两家,新增孵化面积50000平方米,专业孵化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加快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互联网应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汽车轻量化研发平台等专业平台,不断提升全区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强校企地合作。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校企地合作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区内五所高校的技术人才资源,推动哈工大、山大创新创业园建设,做好火炬基地两所大学产业加速区建设以及项目产业化服务工作。做好与仁川经济革新创造中心的对接,争取中韩技术转移合作有新的突破。
(三)强化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制造业关键配套竞争力的提升。一是争取一批产业基地试点。二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三是争取一批重点项目。
(四)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一是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二是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三是优化金融服务体系。
(五)助力企业科技创新。一是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鼓励引导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创新平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做好科技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三是引进高端人才。利用区内现有产业优势,通过校企地合作、创新创业大赛平台等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
(六)打造创新创业新优势。一是加强借力创新。二是推动全区企业协同创新。三是积极参与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