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重庆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2 点击:

  2015年,重庆高新区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200亿元,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2倍、2.4倍和2.6倍,成功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的目标,“三次创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重庆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创新驱动,增强园区内生动力

  
  1.积极培育科技企业。深入实施“金字塔”培育计划,持续开展“领军企业提升”、“高新企业跨越”和“科技企业倍增”三项行动,分类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出台并落实《重庆高新区促进科技创新鼓励办法》、《楼宇扶持办法》、《产业扶持办法》等各项激励性政策,全年安排财政科技资金2.5亿元,从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房租补贴等多个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热情。预计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近60家,累计突破330家,占企业总数比例达到35%。
  
  2.广泛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开放科技资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共建技术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和共享科研成果。联合中科院重庆分院、清华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机构,加快推进石墨烯产业研究院、EDA研发中心、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碳技术开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庆农科院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增五九所、和平自动化等5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达到130个,其中国家级机构27个。
  
  3.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企业专利意识不断增强,新增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9家、优势企业5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大力实施“专利增量提质工程”,预计全年专利授权突破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一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14.5件,是全市的3.4倍。
  
  4.科学谋划顶层设计。积极策划并正式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市级层面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自创区建设总体方案(初稿)》获得科技部领导认可。大力承接全市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完成《重庆高新区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实施方案》,获批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
  
  (二)战略提升,加快产业提质升级
  
  1.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西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石墨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及现代商贸物流园等专业园区形象规模初具,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7.3%。东区加快发展以高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火炬互联网产业园、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园中园和特色产业楼宇建成运营,实现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30%,聚集软件企业数量占全市的40%。
  
  2.引入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成功引进同方碳谷产业园、雅各博二代光纤等重点项目,确立起石墨烯新材料全市行业龙头地位。高技术服务业成功引进全球高速传输市场领导者睿思科技公司I/O芯片研发中心、全球排名第二的半导体研发生产企业台联电公司研发暨设计中心,集成电路产业研发设计能力全市领先。现代商贸物流业成功引进渝欧跨境电子商务等重点项目,阿里巴巴?重庆高新区产业带辐射效应持续增强。
  
  3.推动产业集群形成。按照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要求,细分电子信息产业,围绕石墨烯、软件信息服务、计算机核心零部件、智能监控四大优势领域,打造专业园区、集聚产业链企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示。其中石墨烯产业组建了石墨烯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发展基金,集聚了川马电子、欧帝光学智能终端、松录科技触控屏等大批产业链下游企业,实现产值50亿元。智能监控领域针对现有梅安森、新世纪电气等物联网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现已涵盖煤矿安全、电力系统、城市安全等行业,全年实现产值80亿元、收入130亿元,拥有26个省级以上知名产品,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30%。
  
  (三)生态优化,构建创新创业体系
  
  1.承办创新创业大赛。高标准承办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重庆市首届众创大赛,国内最具品牌性、影响力的创业大赛首次走进重庆,报名项目达684个,总量进入全国前十,达成意向性投资3000万元,支持1个团队获全国医药行业决赛总冠军,6个项目获全国优胜奖。
  
  2.打造众创空间标杆。重庆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开园运营,与创新服务机构共建“333”孵化体系,成为全市首个标杆性众创空间。推动西南地区首个基于政府产业园的“重庆高新区-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落户,携手民营资本、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打造蚂蚁激客、创意之都等众创空间20个。IT微企孵化园加快打造市级孵化园标准化示范基地;科威云商等民营孵化器提质发展,聚集电商企业400余家。
  
  3.建成科技服务市场。深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和创新驿站建设工作,全市首个一站式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在重庆高新区建成投运,采取“线下实体大厅+线上网络平台+专业市场联盟”运营模式,融入“互联网+科技服务”思维,构筑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的“1+8”科技服务体系,市联交所、技术转移评估中心等相继入驻,成立公司按市场化原则运营大市场,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17.61亿元。
  
  4.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修订《科技型及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融资范围,简化审批流程,争取管委会与市科委共建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成立重庆投资学院高新区实战营,打造拥有“租赁通”、“助保贷”等30个金融产品的科技金融超市,助推科技型企业融资近10亿元,受益企业平均增速达25%。引导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数量全市第一。
  
  (四)改革开放,夯实软硬发展基础

  
  1.扎实抓好重点改革。实施投融资改革,12个PPP项目加速推进。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薪酬管理,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更加规范高效。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和文职人员管理办法。建立专家咨询顾问团,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推动工作决策科学民主。创新建立招商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健全以重点企业跟踪服务、重点问题督办和联席会议为核心的企业服务体系。
  
  2.全力推动开放合作。积极扶持外向型经济发展,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6平方公里纳入重庆自贸试验区渝新欧口岸功能区范围,启动实施西部物流园区规划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工作。新增超千万出口企业2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4%,新核准境外投资企业2家,完成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43%。赴海外举办大型招商及技术交流活动3场,区域开放高度、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风景园林院与俄罗斯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并获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支持。
  
  3.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新建城市道路49.7公里,西区“七横七纵”骨架路网全面贯通,东区交通条件持续改善。石桥铺数码城景观改造、花房子湿地公园强力推进,石桥铺老街改造、彩云苑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西城公园一期、驿都花海建成开放。森林小学、杨家坪中学彩云湖校区顺利实施,彩云湖小学、渝高中学二郎校区建成投用。华硕第二营运总部、江厦星光汇、中机中联大厦、二郎总部经济楼、通用时代港湾、远洋香派等一批商业商务项目顺利推进。
  
  4.深入打造人才特区。以科技人才为重点,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持续推进“科技英才、齐聚高新”为主题的科技创业人才资助计划,如实兑现高层次人才专项奖励资金,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依托国际企业园,已入驻创业团队18个,其中高层次人才团队7个,千人计划2人。加强人才培育,全年新增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市级高端人才11人,市科技创业人才新增数量占全市60%。
  
  二、2016年工作重点
  
  (一)科学布局促融合,确保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
  

  一是精准定位发展方向。高标准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二是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抓好调控调度,及时掌握格力、新唐电等龙头企业运行情况,推动挖潜增量、扩能提质。加强调查摸底,梳理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措施。着力打造升级石墨烯产业园、碳谷产业园、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火炬互联网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及楼宇产业园。三是加快产业项目投产达效。
  
  (二)全力招商壮集群,确保内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一是充分利用好台联电、睿思科技等已落地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做长做优产业链,确保全年实际到位内资200亿元。二是借力西永综合保税区资源优势,统筹调度6平方公里自贸试验区规划建设。
  
  (三)坚持创新增动力,确保创新创业凸显新成效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创业优质环境。优化政策配套,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孵化管理、科技金融、企业研发等扶持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继续高规格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留学生创业园等载体功能,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融资租赁等创新业务。二是提速平台建设,增强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加快打造石墨烯研究院、国家质检中心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加快组建高新区众创空间联盟,重点打造石桥铺“互联网+”、二郎特色楼宇等具有全市绝对影响力的众创空间群。三是加快成果转化,建成1—2个市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确保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12%,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四)精准调度强保障,确保瓶颈化解取得新突破
  
  一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力组织财税收入,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债务管控,采取地方政府债券置换等方式改善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拓宽融资渠道,规范PPP投融资运行机制,继续探索股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二是全力保障用地需求。做好规划与土地征用、房屋征收和土地供应等环节的衔接,积极探索土地包装出让新途径,确保全年完成供地率70%,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000亩。三是着力强化能源供给。建立既满足当前提速发展需求、又利于长远发展的能源保障机制,提前谋划、合理实施,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确保白含污水处理厂扩容、含谷供水保障工程、宝洪220KV变电站等项目建成投用。
  
  (五)深化改革聚合力,确保服务效能跃上新台阶
  
  一是抓好重点改革。着力推进创新工作机制改革,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理顺创新发展工作关系;大力推动招商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专业、精准和产业链招商。二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重庆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2016-01-12 来源:未知 点击:

  2015年,重庆高新区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200亿元,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2倍、2.4倍和2.6倍,成功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的目标,“三次创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重庆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创新驱动,增强园区内生动力

  
  1.积极培育科技企业。深入实施“金字塔”培育计划,持续开展“领军企业提升”、“高新企业跨越”和“科技企业倍增”三项行动,分类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出台并落实《重庆高新区促进科技创新鼓励办法》、《楼宇扶持办法》、《产业扶持办法》等各项激励性政策,全年安排财政科技资金2.5亿元,从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房租补贴等多个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热情。预计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近60家,累计突破330家,占企业总数比例达到35%。
  
  2.广泛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开放科技资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共建技术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和共享科研成果。联合中科院重庆分院、清华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机构,加快推进石墨烯产业研究院、EDA研发中心、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碳技术开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庆农科院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增五九所、和平自动化等5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达到130个,其中国家级机构27个。
  
  3.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企业专利意识不断增强,新增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9家、优势企业5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大力实施“专利增量提质工程”,预计全年专利授权突破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一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14.5件,是全市的3.4倍。
  
  4.科学谋划顶层设计。积极策划并正式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市级层面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自创区建设总体方案(初稿)》获得科技部领导认可。大力承接全市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完成《重庆高新区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实施方案》,获批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
  
  (二)战略提升,加快产业提质升级
  
  1.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西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石墨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及现代商贸物流园等专业园区形象规模初具,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7.3%。东区加快发展以高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火炬互联网产业园、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园中园和特色产业楼宇建成运营,实现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30%,聚集软件企业数量占全市的40%。
  
  2.引入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成功引进同方碳谷产业园、雅各博二代光纤等重点项目,确立起石墨烯新材料全市行业龙头地位。高技术服务业成功引进全球高速传输市场领导者睿思科技公司I/O芯片研发中心、全球排名第二的半导体研发生产企业台联电公司研发暨设计中心,集成电路产业研发设计能力全市领先。现代商贸物流业成功引进渝欧跨境电子商务等重点项目,阿里巴巴?重庆高新区产业带辐射效应持续增强。
  
  3.推动产业集群形成。按照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要求,细分电子信息产业,围绕石墨烯、软件信息服务、计算机核心零部件、智能监控四大优势领域,打造专业园区、集聚产业链企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示。其中石墨烯产业组建了石墨烯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发展基金,集聚了川马电子、欧帝光学智能终端、松录科技触控屏等大批产业链下游企业,实现产值50亿元。智能监控领域针对现有梅安森、新世纪电气等物联网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现已涵盖煤矿安全、电力系统、城市安全等行业,全年实现产值80亿元、收入130亿元,拥有26个省级以上知名产品,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30%。
  
  (三)生态优化,构建创新创业体系
  
  1.承办创新创业大赛。高标准承办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重庆市首届众创大赛,国内最具品牌性、影响力的创业大赛首次走进重庆,报名项目达684个,总量进入全国前十,达成意向性投资3000万元,支持1个团队获全国医药行业决赛总冠军,6个项目获全国优胜奖。
  
  2.打造众创空间标杆。重庆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开园运营,与创新服务机构共建“333”孵化体系,成为全市首个标杆性众创空间。推动西南地区首个基于政府产业园的“重庆高新区-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落户,携手民营资本、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打造蚂蚁激客、创意之都等众创空间20个。IT微企孵化园加快打造市级孵化园标准化示范基地;科威云商等民营孵化器提质发展,聚集电商企业400余家。
  
  3.建成科技服务市场。深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和创新驿站建设工作,全市首个一站式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在重庆高新区建成投运,采取“线下实体大厅+线上网络平台+专业市场联盟”运营模式,融入“互联网+科技服务”思维,构筑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的“1+8”科技服务体系,市联交所、技术转移评估中心等相继入驻,成立公司按市场化原则运营大市场,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17.61亿元。
  
  4.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修订《科技型及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融资范围,简化审批流程,争取管委会与市科委共建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成立重庆投资学院高新区实战营,打造拥有“租赁通”、“助保贷”等30个金融产品的科技金融超市,助推科技型企业融资近10亿元,受益企业平均增速达25%。引导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数量全市第一。
  
  (四)改革开放,夯实软硬发展基础

  
  1.扎实抓好重点改革。实施投融资改革,12个PPP项目加速推进。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薪酬管理,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更加规范高效。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和文职人员管理办法。建立专家咨询顾问团,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推动工作决策科学民主。创新建立招商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健全以重点企业跟踪服务、重点问题督办和联席会议为核心的企业服务体系。
  
  2.全力推动开放合作。积极扶持外向型经济发展,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6平方公里纳入重庆自贸试验区渝新欧口岸功能区范围,启动实施西部物流园区规划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工作。新增超千万出口企业2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4%,新核准境外投资企业2家,完成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43%。赴海外举办大型招商及技术交流活动3场,区域开放高度、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风景园林院与俄罗斯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并获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支持。
  
  3.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新建城市道路49.7公里,西区“七横七纵”骨架路网全面贯通,东区交通条件持续改善。石桥铺数码城景观改造、花房子湿地公园强力推进,石桥铺老街改造、彩云苑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西城公园一期、驿都花海建成开放。森林小学、杨家坪中学彩云湖校区顺利实施,彩云湖小学、渝高中学二郎校区建成投用。华硕第二营运总部、江厦星光汇、中机中联大厦、二郎总部经济楼、通用时代港湾、远洋香派等一批商业商务项目顺利推进。
  
  4.深入打造人才特区。以科技人才为重点,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持续推进“科技英才、齐聚高新”为主题的科技创业人才资助计划,如实兑现高层次人才专项奖励资金,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依托国际企业园,已入驻创业团队18个,其中高层次人才团队7个,千人计划2人。加强人才培育,全年新增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市级高端人才11人,市科技创业人才新增数量占全市60%。
  
  二、2016年工作重点
  
  (一)科学布局促融合,确保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
  

  一是精准定位发展方向。高标准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二是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抓好调控调度,及时掌握格力、新唐电等龙头企业运行情况,推动挖潜增量、扩能提质。加强调查摸底,梳理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措施。着力打造升级石墨烯产业园、碳谷产业园、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火炬互联网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及楼宇产业园。三是加快产业项目投产达效。
  
  (二)全力招商壮集群,确保内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一是充分利用好台联电、睿思科技等已落地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做长做优产业链,确保全年实际到位内资200亿元。二是借力西永综合保税区资源优势,统筹调度6平方公里自贸试验区规划建设。
  
  (三)坚持创新增动力,确保创新创业凸显新成效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创业优质环境。优化政策配套,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孵化管理、科技金融、企业研发等扶持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继续高规格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留学生创业园等载体功能,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融资租赁等创新业务。二是提速平台建设,增强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加快打造石墨烯研究院、国家质检中心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加快组建高新区众创空间联盟,重点打造石桥铺“互联网+”、二郎特色楼宇等具有全市绝对影响力的众创空间群。三是加快成果转化,建成1—2个市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确保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12%,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四)精准调度强保障,确保瓶颈化解取得新突破
  
  一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力组织财税收入,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债务管控,采取地方政府债券置换等方式改善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拓宽融资渠道,规范PPP投融资运行机制,继续探索股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二是全力保障用地需求。做好规划与土地征用、房屋征收和土地供应等环节的衔接,积极探索土地包装出让新途径,确保全年完成供地率70%,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000亩。三是着力强化能源供给。建立既满足当前提速发展需求、又利于长远发展的能源保障机制,提前谋划、合理实施,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确保白含污水处理厂扩容、含谷供水保障工程、宝洪220KV变电站等项目建成投用。
  
  (五)深化改革聚合力,确保服务效能跃上新台阶
  
  一是抓好重点改革。着力推进创新工作机制改革,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理顺创新发展工作关系;大力推动招商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专业、精准和产业链招商。二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