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先行区国家高新区引领转型升级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2-07 点击:次
这里是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
这里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
这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锋。
这里是全国各地亮丽的城市名片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引领区。

坚持政策创新
引领科技体制改革“十二五”以来,国家高新区围绕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在科技和经济结合、科技和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聚集、新型创新组织发育、产城融合、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
自2010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要求着力先行先试,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后开展了“1+6”和“新四条”政策试点,并于2014年对股权激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进行了深化改革。2013年2月和9月,在对政策试点成效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分项、分层次、分阶段的原则,对试点政策进行了推广,为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取得积极成效。2014年年末,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等6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向全国,把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等4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广到所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绵阳科技城。
武汉东湖高新区也打破体制藩篱,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12年8月,武汉市出台了《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因其含金量十足,被称为“黄金十条”。允许高校师生休岗休学“下海”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七三开”,即研发者得70%……突破体制藩篱,“黄金十条”为科技成果松绑,创新尺度之大,引发全国关注。
成都高新区则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2014年7月17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201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试行)》和《内资准入负面清单(试行)》,针对其“三次创业”主导产业方向,集成公布了88条“特别管理措施”,外资和内资清单分别为69条、19条。
科技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逐渐成为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旗帜。“1+6”、“新四条”、“黄金十条”、“科技新九条”等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聚了一批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和园区运营机构,合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深化“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创业企业注册手续,创新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向产业组织者转变。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成转型升级的动力源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直面临着低增长的不利环境。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面对严峻的挑战,国家高新区快速找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真正做到了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真正成为了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记者从科技部火炬中心了解到,2014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实现22.7万亿元、17万亿元,相比于“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114.1%、101.5%,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1%、19.1%。其中56个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13个国家高新区年均增速在30%以上,32个国家高新区年均增速在20%以上。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高新区在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所做的改革创新和探索。据介绍,“十二五”以来,国家高新区围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探索以“创业—孵化—集群”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机制和产业组织创新,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如中关村的下一代互联网、上海张江的集成电路、武汉东湖的光电子、深圳的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可穿戴设备、研发外包等新业态不断在国家高新区涌现,实现高速发展。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成推动“双创”的先锋“国家高新区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核心载体。”科技部火炬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十二五”以来,国家高新区积极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通过开展“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创业中国行动”,不断加大资源集聚、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政策完善等方面工作的力度,在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技服务规模化、体系化发展,在促进科技创业、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正在显现。
自2009年以来,在中关村、深圳、武汉、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天使汇、亚杰商会、联想之星、创业家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这些新型孵化器各具特色,产生了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文化(300336,股吧),集聚融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今年以来,国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战略。国家高新区一马当先,成为众创空间建设的主力,涌现出一大批以创业咖啡、创业苗圃、新型孵化器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在中关村,众创空间建设不仅在“一区十六园”遍地开花,还在200多米长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形成了“众创空间集聚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谷创业咖啡、天津高新区的创客空间、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创业场、杭州高新(300478,股吧)区的贝壳社等一大批众创空间不仅吸引了大批的创业者,更获得众多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
据记者了解,2014年,国家高新区聚集了103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672家技术转移机构,并建设了一大批公共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模式正在成为我国的重要创业模式。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的创新创业者,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这里的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率先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
数据显示,2014年,国家高新区的1527万名从业者中,大专以上学历达54%。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和55%以上的企业研发人员,实现了全国50%以上的企业发明专利。
坚持创新发展
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也迎来快速扩容期,数十家省级高新区先后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的数量已达到146+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达到11家。
“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这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
不久前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培育发展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任务。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作为机制体制持续创新的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先导区,国家高新区将肩负起新的重任。
“国家高新区要高举发展的大旗,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部火炬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依靠创新驱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国家高新区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提升。重点工作是提升发展众创空间,积极推进大众创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完善科技金融链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活力产业体系,建设产业科技社区,扩大全球链接辐射,深化机制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