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 成都高新区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来源:未知 日期:2015-09-01 点击:

  2015即将走过,一道走过的还有“十二五”。经济新常态下,新旧增长动力“换挡”拐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都高新区,在实践中探索,如何依靠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一轮发展之中,更快地“抢跑”和“领跑”。
  
  “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启程之时,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上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作为“三大抓手”之一的“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成都高新区肩负领先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领先发展,产业为先。即将走过的2015,诺奖得主杰克·邵斯达克将在成都高新区建设“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打造全球大核酸产业链最健全区域;“高新造”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问世,人体器官再造成为可能;协力制药、纽奥维特生物科技、贝泰福医疗等全球生物医药企业落定成都高新区;已经“满员”的成都高新区生命科技园,将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启动二期建设……
  
  这些发生在2015的产业事件,每一个都是成都高新区直面“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破题口。在我市谋划的生物医药产业中长期推进计划之中,作为生物产业核心区的成都高新区,到202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
  
  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成都高新区加速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无疑是成都高新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转型缩影。
  
  一、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高新创造”用技术革新拉动经济提质升位
  
  7月12日,2015年(第3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在蓉举行,“201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同期发布,四川三家企业上榜,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倍特药业,位居其一。
  
  “今年,集团下属的几个药品生产车间陆续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新产品在持续推向市场,既有产量也在持续扩容,初步预计,全年产值增长在15%—20%。”11月27日,见到成都高新区倍特药业相关负责人时,他正准备飞抵其他城市,商榷研发合作事宜。
  
  在当下以“稳”字当头的经济形势之下,保持15%—20%以上增速,不可谓不厚重。
  
  经历了集团整合,倍特药业集团旗下已拥有制剂生产基地、原料药生产基地、气雾剂生产基地以及省内外药物研究院等产业化、科研化机构。“产业持续保持快增速的缘由,除了我们的集团整合、扩容之外,就是持续开发新药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了解到,眼下,这个在成都高新区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持续发展已带来产业外溢效应,“扎根”成都高新区专注研发的同时,倍特药业制剂生产基地已拥有大容量注射剂、头孢固体制剂等11个剂型、逾400个规格品种的药品生产。
  
  “在成都高新区(西区),集团旗下普锐特药业牵头的气雾剂生产基地已计划开建,两年建设周期,预计2018年产品上市。”记者了解到,这个自有核心技术的气雾剂生产基地,总投资约5亿元,拟建4条生产线,主要从事具有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HFA吸入气雾剂、鼻喷剂、干粉吸入剂、喷雾剂和透皮贴剂等新制剂研发、生产和销售。
  
  按照三年“路线图”布局,倍特药业明年整体销售收入将突破15亿元,2018年达40亿元,进入中国国内医药企业前50强,并在三年内成功上市。
  
  此时,在数十公里之外的成都高新区(西区),同样直指生物产业前沿领域,蓝光发展旗下全资子公司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问世,人体器官再造成为可能。
  
  “3D生物打印的定制性对于个性化治疗是个福音。”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如是评价。据悉,这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隶属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不同于已上市的其他3D生物打印机,3D生物血管打印机可“打印”出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多层不同种类细胞,该项自有核心技术填补了全球空白。
  
  据悉,3D生物血管打印的核心技术是生物砖(Biosynsphere),这是一种新型的、精准的、具有仿生功能的干细胞培养体系。“3D生物打印是打印出含有细胞成分并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品。”蓝光英诺董事长任东川分析,以蓝光英诺“生物砖”技术为核心的3D生物打印机成功实现了血管再生。
  
  眼下,在成都高新西区西芯大道和迪康大道交会处,“3D生物打印全球创新中心”的招牌已经竖起,全球首个3D生物打印创新产业园区——“蓝光·光谷”主体大楼已封顶,目前正在实施内部装修、实验室改造及实验设备采购,预计明年8月投入使用。
  
  经过多年发展,高新区已聚集生物企业近800家,产业从业人员约2.7万人。去年,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首次迈入“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产业提质升位、转型升级的又一坚韧支撑。今年,在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布局之中,收获亦颇丰。倍特药业的提速增长,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高新造”的问世……诸如此类的新突破、新亮点,俯首即是。今年1—10月,在经济形势放缓的宏观环境之下,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依然稳中有升,同比增长16%。
  
  二、前瞻布局前沿制高点
  
  创新引领更快“抢跑”和“领跑”
  

  11月16日,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
  
  当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杰克·邵斯达克教授,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在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建设“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并整合四川大学、哈佛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麻省总医院等科研机构在核酸技术领域的一流人才、研究成果等资源,推动大核酸研发及产业化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国际著名化学生物学家与合成生物学家史蒂福·伯纳,四川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雅丹斯生物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和阿斯科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及CEO杰·亚当……签约仪式可谓业界翘楚“众星云集”。他们关注“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落定成都高新区之外,还见证了成都高新区直指大核酸产业的制高点“路线图”,从谋划到启动。
  
  “努力将成都高新区打造成全球大核酸产业链最健全的区域。”这是双方共同的蓝图愿景。
  
  正如成都高新区曾开全国先河,瞄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布国内首个由地区政府发布的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新政,在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浪潮发端之时,赢得先机一样,这一次,成都高新区直指生物产业前沿制高点的“大核酸”产业,再度提前发力,前瞻布局。
  
  据悉,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主要研发领域和重点方向包括建立核酸适配体分子诊断技术,并发明适配体创新药物以及适配体诊断试剂;宫颈癌适配体诊断试剂研发,及以核酸检测为基础的精准治疗;合成核酸、核酸检测以及测序仪的开发;细胞内的DNA编码技术筛选先导化合物;核酸结构生物学研发、核酸药物设计和创新等。
  
  一子落,满盘活。“谋划未来产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前谋划,‘领跑’未来产业,必须要研判产业未来制高点,提前布局,赢得先发优势。”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分析,以建设邵斯达克实验室为切入点,成都高新区将把发展大核酸产业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结合起来,率先在全国建立具有鲜明技术特色及产业带动示范效应的“大核酸技术产业基地”,形成核酸产业国内领先发展优势,逐渐形成大核酸产业生态圈。
  
  前瞻布局前沿制高点,创新引领更快地“抢跑”和“领跑”,抢得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宝贵先机。成都高新区正加速让“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11月30日,距离签约仅过去两周。在成都高新区生命科技园,“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已启动实质性筹建工作。
  
  “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安家’于此,总面积3500平方米,将设立核酸适配体药物及诊断试剂联合实验室、核酸适配体诊断试剂联合实验室、核酸结构生物学和核酸药物设计联合实验室等前沿实验室。”天府生命科技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孔宪凯告诉记者,眼下,所有前期筹建工作都已完成,杰克·邵斯达克教授方面与他所在的学校、机构商榷完成,项目将立即启动建设,“大核酸产业在全球都是一个新兴领域,成都高新区提前布局,让成都走在了国内前沿领域布局的‘第一梯队’。”
  
  放眼“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的安家地——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扑面而来的,是忙的节奏,是收获的气息。
  
  作为省、市、区重点打造的中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天府生命科技园已成为中国西部生命科技产业门户,以及国际医药和医疗机构与西部研发合作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22万平方米的产业及孵化面积都已‘满员’,天府生命科技园二期规建在新川创新科技园,预计明年初就将开建。”一个园区,是一个区域的发展缩影。眼下,在很多科技产业园区尚且“吃不饱”的共性现象之下,天府生命科技园始终保持着持续的waiting list(候补申请人名单),更让人振奋的,是五年园区产业聚集孵化,一以贯之的倾注,逐显成效,一批经过药物研发、数期临床的新技术、新产品, 正在数年积累之后,走向成果本地产业化。
  
  “创宜生物”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诊断试剂盒已实现产业化;
  
  “金凯生物”的自主知识产权蛋白药物已进入三期临床,即将实现产业化;
  
  “百裕药业”研发的银杏内酯注射剂已上市,并在西区投建产品生产线……
  
  不胜枚举的新技术、新成果,陆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成都高新区直面未来制高点的产业新引擎。
  
  三、打造生物产业核心区
  
  聚集“千亿级”生物产业

  
  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业内人士认为,接下来的五年中,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将面临诸多变革,围绕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中国的产业市场规模将高达10万亿元。
  
  今年,省政府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口径医药产业规模迈上5000亿元台阶,将四川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和健康服务业基地”。
  
  作为省、市生物产业的重要聚集区,成都高新区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成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国家医药出口基地、成都国家生物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近期,四川省卫计委给予成都高新区“四川省‘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创业基地”的授牌,着力将成都高新区打造成为四川省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要基地。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聚集了包括美敦力、迈瑞、倍特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近800家,形成生物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两大产业集群。据统计,成都高新区产业从业人员已接近3万人,初步形成包括药物发现、药物开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中试生产等全过程的新药研发体系。
  
  截至去年,成都高新区共有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37个,销售过亿元的单品种产品达到10个。每年仅区级财政用于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资金就达4000万元。同期,规模以上生物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
  
  改革与创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经济发展方式转轨的支撑,当是产业之基,一个直面未来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成都高新区加速成型。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 成都高新区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2015-09-01 来源:未知 点击:

  2015即将走过,一道走过的还有“十二五”。经济新常态下,新旧增长动力“换挡”拐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都高新区,在实践中探索,如何依靠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一轮发展之中,更快地“抢跑”和“领跑”。
  
  “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启程之时,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上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作为“三大抓手”之一的“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成都高新区肩负领先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领先发展,产业为先。即将走过的2015,诺奖得主杰克·邵斯达克将在成都高新区建设“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打造全球大核酸产业链最健全区域;“高新造”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问世,人体器官再造成为可能;协力制药、纽奥维特生物科技、贝泰福医疗等全球生物医药企业落定成都高新区;已经“满员”的成都高新区生命科技园,将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启动二期建设……
  
  这些发生在2015的产业事件,每一个都是成都高新区直面“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破题口。在我市谋划的生物医药产业中长期推进计划之中,作为生物产业核心区的成都高新区,到2020年,生物产业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
  
  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成都高新区加速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无疑是成都高新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转型缩影。
  
  一、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高新创造”用技术革新拉动经济提质升位
  
  7月12日,2015年(第3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在蓉举行,“201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同期发布,四川三家企业上榜,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倍特药业,位居其一。
  
  “今年,集团下属的几个药品生产车间陆续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新产品在持续推向市场,既有产量也在持续扩容,初步预计,全年产值增长在15%—20%。”11月27日,见到成都高新区倍特药业相关负责人时,他正准备飞抵其他城市,商榷研发合作事宜。
  
  在当下以“稳”字当头的经济形势之下,保持15%—20%以上增速,不可谓不厚重。
  
  经历了集团整合,倍特药业集团旗下已拥有制剂生产基地、原料药生产基地、气雾剂生产基地以及省内外药物研究院等产业化、科研化机构。“产业持续保持快增速的缘由,除了我们的集团整合、扩容之外,就是持续开发新药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了解到,眼下,这个在成都高新区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持续发展已带来产业外溢效应,“扎根”成都高新区专注研发的同时,倍特药业制剂生产基地已拥有大容量注射剂、头孢固体制剂等11个剂型、逾400个规格品种的药品生产。
  
  “在成都高新区(西区),集团旗下普锐特药业牵头的气雾剂生产基地已计划开建,两年建设周期,预计2018年产品上市。”记者了解到,这个自有核心技术的气雾剂生产基地,总投资约5亿元,拟建4条生产线,主要从事具有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HFA吸入气雾剂、鼻喷剂、干粉吸入剂、喷雾剂和透皮贴剂等新制剂研发、生产和销售。
  
  按照三年“路线图”布局,倍特药业明年整体销售收入将突破15亿元,2018年达40亿元,进入中国国内医药企业前50强,并在三年内成功上市。
  
  此时,在数十公里之外的成都高新区(西区),同样直指生物产业前沿领域,蓝光发展旗下全资子公司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问世,人体器官再造成为可能。
  
  “3D生物打印的定制性对于个性化治疗是个福音。”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如是评价。据悉,这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隶属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不同于已上市的其他3D生物打印机,3D生物血管打印机可“打印”出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多层不同种类细胞,该项自有核心技术填补了全球空白。
  
  据悉,3D生物血管打印的核心技术是生物砖(Biosynsphere),这是一种新型的、精准的、具有仿生功能的干细胞培养体系。“3D生物打印是打印出含有细胞成分并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品。”蓝光英诺董事长任东川分析,以蓝光英诺“生物砖”技术为核心的3D生物打印机成功实现了血管再生。
  
  眼下,在成都高新西区西芯大道和迪康大道交会处,“3D生物打印全球创新中心”的招牌已经竖起,全球首个3D生物打印创新产业园区——“蓝光·光谷”主体大楼已封顶,目前正在实施内部装修、实验室改造及实验设备采购,预计明年8月投入使用。
  
  经过多年发展,高新区已聚集生物企业近800家,产业从业人员约2.7万人。去年,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首次迈入“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产业提质升位、转型升级的又一坚韧支撑。今年,在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布局之中,收获亦颇丰。倍特药业的提速增长,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高新造”的问世……诸如此类的新突破、新亮点,俯首即是。今年1—10月,在经济形势放缓的宏观环境之下,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依然稳中有升,同比增长16%。
  
  二、前瞻布局前沿制高点
  
  创新引领更快“抢跑”和“领跑”
  

  11月16日,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
  
  当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杰克·邵斯达克教授,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在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建设“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并整合四川大学、哈佛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麻省总医院等科研机构在核酸技术领域的一流人才、研究成果等资源,推动大核酸研发及产业化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国际著名化学生物学家与合成生物学家史蒂福·伯纳,四川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雅丹斯生物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和阿斯科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及CEO杰·亚当……签约仪式可谓业界翘楚“众星云集”。他们关注“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落定成都高新区之外,还见证了成都高新区直指大核酸产业的制高点“路线图”,从谋划到启动。
  
  “努力将成都高新区打造成全球大核酸产业链最健全的区域。”这是双方共同的蓝图愿景。
  
  正如成都高新区曾开全国先河,瞄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布国内首个由地区政府发布的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新政,在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浪潮发端之时,赢得先机一样,这一次,成都高新区直指生物产业前沿制高点的“大核酸”产业,再度提前发力,前瞻布局。
  
  据悉,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主要研发领域和重点方向包括建立核酸适配体分子诊断技术,并发明适配体创新药物以及适配体诊断试剂;宫颈癌适配体诊断试剂研发,及以核酸检测为基础的精准治疗;合成核酸、核酸检测以及测序仪的开发;细胞内的DNA编码技术筛选先导化合物;核酸结构生物学研发、核酸药物设计和创新等。
  
  一子落,满盘活。“谋划未来产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前谋划,‘领跑’未来产业,必须要研判产业未来制高点,提前布局,赢得先发优势。”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分析,以建设邵斯达克实验室为切入点,成都高新区将把发展大核酸产业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结合起来,率先在全国建立具有鲜明技术特色及产业带动示范效应的“大核酸技术产业基地”,形成核酸产业国内领先发展优势,逐渐形成大核酸产业生态圈。
  
  前瞻布局前沿制高点,创新引领更快地“抢跑”和“领跑”,抢得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宝贵先机。成都高新区正加速让“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11月30日,距离签约仅过去两周。在成都高新区生命科技园,“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已启动实质性筹建工作。
  
  “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安家’于此,总面积3500平方米,将设立核酸适配体药物及诊断试剂联合实验室、核酸适配体诊断试剂联合实验室、核酸结构生物学和核酸药物设计联合实验室等前沿实验室。”天府生命科技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孔宪凯告诉记者,眼下,所有前期筹建工作都已完成,杰克·邵斯达克教授方面与他所在的学校、机构商榷完成,项目将立即启动建设,“大核酸产业在全球都是一个新兴领域,成都高新区提前布局,让成都走在了国内前沿领域布局的‘第一梯队’。”
  
  放眼“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的安家地——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扑面而来的,是忙的节奏,是收获的气息。
  
  作为省、市、区重点打造的中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天府生命科技园已成为中国西部生命科技产业门户,以及国际医药和医疗机构与西部研发合作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22万平方米的产业及孵化面积都已‘满员’,天府生命科技园二期规建在新川创新科技园,预计明年初就将开建。”一个园区,是一个区域的发展缩影。眼下,在很多科技产业园区尚且“吃不饱”的共性现象之下,天府生命科技园始终保持着持续的waiting list(候补申请人名单),更让人振奋的,是五年园区产业聚集孵化,一以贯之的倾注,逐显成效,一批经过药物研发、数期临床的新技术、新产品, 正在数年积累之后,走向成果本地产业化。
  
  “创宜生物”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诊断试剂盒已实现产业化;
  
  “金凯生物”的自主知识产权蛋白药物已进入三期临床,即将实现产业化;
  
  “百裕药业”研发的银杏内酯注射剂已上市,并在西区投建产品生产线……
  
  不胜枚举的新技术、新成果,陆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成都高新区直面未来制高点的产业新引擎。
  
  三、打造生物产业核心区
  
  聚集“千亿级”生物产业

  
  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业内人士认为,接下来的五年中,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将面临诸多变革,围绕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中国的产业市场规模将高达10万亿元。
  
  今年,省政府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口径医药产业规模迈上5000亿元台阶,将四川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和健康服务业基地”。
  
  作为省、市生物产业的重要聚集区,成都高新区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成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国家医药出口基地、成都国家生物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近期,四川省卫计委给予成都高新区“四川省‘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创业基地”的授牌,着力将成都高新区打造成为四川省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要基地。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聚集了包括美敦力、迈瑞、倍特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近800家,形成生物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两大产业集群。据统计,成都高新区产业从业人员已接近3万人,初步形成包括药物发现、药物开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中试生产等全过程的新药研发体系。
  
  截至去年,成都高新区共有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37个,销售过亿元的单品种产品达到10个。每年仅区级财政用于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资金就达4000万元。同期,规模以上生物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
  
  改革与创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经济发展方式转轨的支撑,当是产业之基,一个直面未来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成都高新区加速成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