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一带一路新闻 >

借“一带一路”升级到对外开放4.0阶段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2-09 点击: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版本,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融入这一战略实施。但我认为,地方融合“一带一路”的深浅与经济体量有着莫大关系,广东是中国少数经济总量足够大的省份,广东应该明确自己的历史角色。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将他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的地点选择在广东,也进一步宣示了把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的决心。在这里,他对广东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希望广东为全国的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探路。
  
  回顾过去五年,尽管深受“三期叠加”的影响,广东仍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广东实现了GDP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广东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广东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到97%以上,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广东基础好,起步早,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还可以再定高一些,以引领整个国家的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广东“十三五”经济要实现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
  
  郑永年建议,在深化改革方面,应推行创新、户籍、人才、国企、区域平衡等领域的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在对外开放方面,应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历史机遇,将对外开放阶段提升到4.0阶段,将发展水平向新加坡和首尔等地看齐。
  
  借“一带一路”升级到对外开放4.0阶段
  
  《21世纪》:广东在“一带一路”的对外新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应该从哪些方面率先进行突破?

  
  郑永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对外开放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是1.0阶段,率先发展沿海经济特区;上个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巡之后是2.0阶段,积极发展市场经济;新世纪加入WTO之后是3.0阶段,推动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深度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
  
  现在广东处于对外开放的4.0阶段,这就需要思考和回答未来怎么开放的问题。我认为,广东对外开放4.0的重点还是要创新,要有明确的目标,其中首要的目标就是解放思想,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实现制度变化。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版本,根据国务院“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说法,每个省都覆盖,无一省份缺席。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融入这一战略实施,但我认为,地方融合“一带一路”的深浅与经济体量有着莫大关系,广东是中国少数经济总量足够大的省份,广东应该明确自己的历史角色。
  
  广东必须认识到,企业是“一带一路”的主体,政府只是搭台,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利益保护和信息服务等,推动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资产配置。
  
  长期以来,广东的外贸取得很好的成绩,华为等企业走出去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下一步,广东要发挥丰富的港口资源优势,在促进港口的互联互通方面,进一步具体、深入的思考。
  
  总体来说,广东应该大力推动民营企业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就东南亚来说,广东的民企已经走出去多年,发展基础比其余省份都好。所以,广东未来在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大有可为。
  
  从“数量经济”转向“质量经济”
  
  《21世纪》:广东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将于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年均增长7%,如何评价这一目标?
  
  郑永年:广东目前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其中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五年之后,广东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并不困难。我建议,广东的经济发展目标应该定高一些,因为广东起步早、基础好,应该引领整个国家的发展。
  
  广东应该以人均GDP达到1.5万甚至2万美元为目标,走在全国前列,向新加坡和首尔等地看齐。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广东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应该按照习近平主席所说的那样从“数量经济”转向“质量经济”。
  
  《21世纪》:广东如何实现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型?
  
  郑永年:广东现在已经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了,不能再过多地关注代表经济总量的GDP指标。广东没有必要想方设法地去保住这个位置,并没有太多意义。GDP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和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要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可是由于路径依赖的问题,这一转型预计不会顺利,且比较漫长。
  
  但广东理应做出表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广东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现在提出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广东早期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附加值低,未来肯定不能也不该再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提升方向应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服务业密集型。
  
  未来,广东能否实现上述转型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不过,对此也不必过于担忧,在广东省内已经有了这样的创新示范城市,那就是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深圳。
  
  深圳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两院院士数量等指标,无论在广东省内还是在全国都算不上领先,甚至落后于国内其他很多城市,但为什么深圳发展成为了一个世人瞩目的创新城市,培育了那么多的世界级创新企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关于深圳的经验人们已经分析很多了,我认为关键在于治理理念和思路。我认为,深圳成功的核心经验有两点:一点是当地政府创造了一个宽容、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点是当地的户籍和人才政策相对开明和灵活。
  
  那么问题来了,广东能否在省内复制和推广深圳模式?教育和科研条件比它好的城市能否成功复制深圳经验?同是以移民为主的珠三角城市,东莞能否成为下一个深圳?
  
  改革户籍和人才政策
  
  《21世纪》:你认为,深圳转型成创新城市的一个核心经验在于其人才政策。这对广东的转型升级有哪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郑永年:我以前曾跟广东省委的领导说过,广东30年前在用农民工,30多年以后还在用农民工,这至少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广东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很慢。30多年过去了,广东仍然使用农民工,表明历史欠账太多了,上一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新一代农民工已经长大成人了,如果再不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不但将可能产生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而且也阻碍了广东劳动力水平的代际提升,非常不利于广东的人才升级。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大量存在,说明广东的产业对他们的劳动力需求还在。换句话说,我们的产业结构转型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对其他高级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充分培育起来。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也是广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1世纪》:对广东的户籍和人才政策,你有哪些具体建议?

  
  郑永年:一方面,在推进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尽快降低农民工落户的门槛。不要仅仅把农民工当作负担,只计算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而要看到他们在过去和未来会为人口流入地创造很多收益,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做了巨大贡献,包括创造社会财富、纳税和缴纳社保等。
  
  尽管广东省政府在今年夏天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但从舆论反馈来看,户籍的门槛依然很高。不但农民工落户难,其他高层次的人才落户也难,这将大大降低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户籍改革的初衷。
  
  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人才结构,并反过来助推产业优化。深圳这方面就做得相对较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创业,吸引了大量的创业创新人才,当地的企业家整体上也比较年轻。对比之下,广东其它城市的企业家整体上老化现象严重,因此广东未来人才政策的一个重心是培育新一代企业家。一般60岁以上的企业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基本没有投资意愿。如果没有新的企业家支持,产业转型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同时,广东在设计城市转型升级的政策指标体系时,也应该考虑设置相应的人才硬指标,尤其是吸引国际化落户的人才指标。我觉得,目前广州等城市的国际人才比较欠缺,国际化程度还不够。
  
  此外,广东还应积极发展智库,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专家队伍和组织。他们要紧紧盯住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的产业、人才和文化,与世界保持同步。日本通产省、新加坡的经发局的制度运作方式值得关注。这些机构组织集中了一批专家,一直盯着世界先进产业的发展,思考这些产业从哪里来?现在走到哪里了?明天会走到哪里?我们应当怎么应对?无论是广东,还是广东下辖的各个大城市,若能组织和建立这样一支专业队伍,城市的转型升级会进步得更快一些。
  
  创造增量改革
  
  《21世纪》:在创新、户籍和人才政策之外,广东未来还有哪些改革的着力点?

  
  郑永年:广东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确实做了很多改革,比如在简政放权、商事登记、放开和培育社会组织、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领域,确实走在全国前面,也释放了很大的改革红利。
  
  现在中央提倡供给侧改革,我认为,供给侧改革不仅包含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这些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应包括政府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生态环境等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广东可以活用供给侧改革理念,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创造增量改革。
  
  比如,广东应该进一步理清政企关系,政府侧重政策供给,在改革过程中政府的职责就是提供足够的制度支持。因为,全面创新不但要有产业创新作为基础,还需要制度和法律创新作为保障。
  
  再如,在国企改革领域,广东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推进改革。广东的企业结构是,民营企业占主体地位,外资企业众多。所以,广东不应该照抄照搬全国其他地方的国企改革方式,其它很多地方现在还在简单地提“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我觉得广东应该把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很多年来,广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维持这个平衡状态很好,不要打破,不要简单、机械去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而是要把国有企业的服务功能做强、做大。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广东可以学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国有企业要深度市场化。
  
  此外,广东在省内地区平衡方面也还有更大空间,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珠三角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拉动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发展,实现广东省内的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差距。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一带一路新闻 >

借“一带一路”升级到对外开放4.0阶段

2015-12-09 来源:未知 点击: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版本,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融入这一战略实施。但我认为,地方融合“一带一路”的深浅与经济体量有着莫大关系,广东是中国少数经济总量足够大的省份,广东应该明确自己的历史角色。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将他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的地点选择在广东,也进一步宣示了把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的决心。在这里,他对广东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希望广东为全国的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探路。
  
  回顾过去五年,尽管深受“三期叠加”的影响,广东仍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广东实现了GDP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广东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广东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到97%以上,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广东基础好,起步早,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还可以再定高一些,以引领整个国家的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广东“十三五”经济要实现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
  
  郑永年建议,在深化改革方面,应推行创新、户籍、人才、国企、区域平衡等领域的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在对外开放方面,应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历史机遇,将对外开放阶段提升到4.0阶段,将发展水平向新加坡和首尔等地看齐。
  
  借“一带一路”升级到对外开放4.0阶段
  
  《21世纪》:广东在“一带一路”的对外新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应该从哪些方面率先进行突破?

  
  郑永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对外开放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是1.0阶段,率先发展沿海经济特区;上个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巡之后是2.0阶段,积极发展市场经济;新世纪加入WTO之后是3.0阶段,推动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深度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
  
  现在广东处于对外开放的4.0阶段,这就需要思考和回答未来怎么开放的问题。我认为,广东对外开放4.0的重点还是要创新,要有明确的目标,其中首要的目标就是解放思想,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实现制度变化。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版本,根据国务院“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说法,每个省都覆盖,无一省份缺席。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融入这一战略实施,但我认为,地方融合“一带一路”的深浅与经济体量有着莫大关系,广东是中国少数经济总量足够大的省份,广东应该明确自己的历史角色。
  
  广东必须认识到,企业是“一带一路”的主体,政府只是搭台,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利益保护和信息服务等,推动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资产配置。
  
  长期以来,广东的外贸取得很好的成绩,华为等企业走出去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下一步,广东要发挥丰富的港口资源优势,在促进港口的互联互通方面,进一步具体、深入的思考。
  
  总体来说,广东应该大力推动民营企业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就东南亚来说,广东的民企已经走出去多年,发展基础比其余省份都好。所以,广东未来在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大有可为。
  
  从“数量经济”转向“质量经济”
  
  《21世纪》:广东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将于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年均增长7%,如何评价这一目标?
  
  郑永年:广东目前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其中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五年之后,广东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并不困难。我建议,广东的经济发展目标应该定高一些,因为广东起步早、基础好,应该引领整个国家的发展。
  
  广东应该以人均GDP达到1.5万甚至2万美元为目标,走在全国前列,向新加坡和首尔等地看齐。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广东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应该按照习近平主席所说的那样从“数量经济”转向“质量经济”。
  
  《21世纪》:广东如何实现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型?
  
  郑永年:广东现在已经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了,不能再过多地关注代表经济总量的GDP指标。广东没有必要想方设法地去保住这个位置,并没有太多意义。GDP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和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要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可是由于路径依赖的问题,这一转型预计不会顺利,且比较漫长。
  
  但广东理应做出表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广东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现在提出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广东早期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附加值低,未来肯定不能也不该再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提升方向应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服务业密集型。
  
  未来,广东能否实现上述转型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不过,对此也不必过于担忧,在广东省内已经有了这样的创新示范城市,那就是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深圳。
  
  深圳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两院院士数量等指标,无论在广东省内还是在全国都算不上领先,甚至落后于国内其他很多城市,但为什么深圳发展成为了一个世人瞩目的创新城市,培育了那么多的世界级创新企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关于深圳的经验人们已经分析很多了,我认为关键在于治理理念和思路。我认为,深圳成功的核心经验有两点:一点是当地政府创造了一个宽容、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点是当地的户籍和人才政策相对开明和灵活。
  
  那么问题来了,广东能否在省内复制和推广深圳模式?教育和科研条件比它好的城市能否成功复制深圳经验?同是以移民为主的珠三角城市,东莞能否成为下一个深圳?
  
  改革户籍和人才政策
  
  《21世纪》:你认为,深圳转型成创新城市的一个核心经验在于其人才政策。这对广东的转型升级有哪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郑永年:我以前曾跟广东省委的领导说过,广东30年前在用农民工,30多年以后还在用农民工,这至少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广东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很慢。30多年过去了,广东仍然使用农民工,表明历史欠账太多了,上一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新一代农民工已经长大成人了,如果再不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不但将可能产生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而且也阻碍了广东劳动力水平的代际提升,非常不利于广东的人才升级。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大量存在,说明广东的产业对他们的劳动力需求还在。换句话说,我们的产业结构转型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对其他高级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充分培育起来。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也是广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1世纪》:对广东的户籍和人才政策,你有哪些具体建议?

  
  郑永年:一方面,在推进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尽快降低农民工落户的门槛。不要仅仅把农民工当作负担,只计算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而要看到他们在过去和未来会为人口流入地创造很多收益,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做了巨大贡献,包括创造社会财富、纳税和缴纳社保等。
  
  尽管广东省政府在今年夏天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但从舆论反馈来看,户籍的门槛依然很高。不但农民工落户难,其他高层次的人才落户也难,这将大大降低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户籍改革的初衷。
  
  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人才结构,并反过来助推产业优化。深圳这方面就做得相对较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创业,吸引了大量的创业创新人才,当地的企业家整体上也比较年轻。对比之下,广东其它城市的企业家整体上老化现象严重,因此广东未来人才政策的一个重心是培育新一代企业家。一般60岁以上的企业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基本没有投资意愿。如果没有新的企业家支持,产业转型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同时,广东在设计城市转型升级的政策指标体系时,也应该考虑设置相应的人才硬指标,尤其是吸引国际化落户的人才指标。我觉得,目前广州等城市的国际人才比较欠缺,国际化程度还不够。
  
  此外,广东还应积极发展智库,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专家队伍和组织。他们要紧紧盯住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的产业、人才和文化,与世界保持同步。日本通产省、新加坡的经发局的制度运作方式值得关注。这些机构组织集中了一批专家,一直盯着世界先进产业的发展,思考这些产业从哪里来?现在走到哪里了?明天会走到哪里?我们应当怎么应对?无论是广东,还是广东下辖的各个大城市,若能组织和建立这样一支专业队伍,城市的转型升级会进步得更快一些。
  
  创造增量改革
  
  《21世纪》:在创新、户籍和人才政策之外,广东未来还有哪些改革的着力点?

  
  郑永年:广东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确实做了很多改革,比如在简政放权、商事登记、放开和培育社会组织、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领域,确实走在全国前面,也释放了很大的改革红利。
  
  现在中央提倡供给侧改革,我认为,供给侧改革不仅包含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这些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应包括政府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生态环境等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广东可以活用供给侧改革理念,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创造增量改革。
  
  比如,广东应该进一步理清政企关系,政府侧重政策供给,在改革过程中政府的职责就是提供足够的制度支持。因为,全面创新不但要有产业创新作为基础,还需要制度和法律创新作为保障。
  
  再如,在国企改革领域,广东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推进改革。广东的企业结构是,民营企业占主体地位,外资企业众多。所以,广东不应该照抄照搬全国其他地方的国企改革方式,其它很多地方现在还在简单地提“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我觉得广东应该把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很多年来,广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维持这个平衡状态很好,不要打破,不要简单、机械去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而是要把国有企业的服务功能做强、做大。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广东可以学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国有企业要深度市场化。
  
  此外,广东在省内地区平衡方面也还有更大空间,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珠三角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拉动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发展,实现广东省内的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