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9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数字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数字产业集群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从事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数字化效率提升的企业主体及其相关机构等组成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1]。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引领力:规模持续增长,区域布局高度集聚

全国各地积极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使其成为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1.集群规模持续增长。国家高新区着力推动数字产业集聚,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约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6.3%,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的38%。其中,中关村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20%和50%。

2.东部地区集聚效应显著。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技部发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笔者梳理出属于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集群达86个,去除重复的,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集群数量达76个。其中,东部地区占39个,形成“一带(沿海经济带)三核(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的空间分布格局。

3.中西部地区“多点开花”。中西部地区通过飞地经济、要素驱动、链群协同、生态共建等模式主动承接数字产业转移,逐步成为数字产业集聚地,涌现出成渝电子信息、武汉光电子、贵州大数据、内蒙古算力等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成渝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8.0万件,同比增幅达到33.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科技创新力: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成果不断涌现

1.创新资源高度集聚。202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比重约50%,集聚全国25%的研发人员,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3.5万余家。其中,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约1.2万亿元,同比增长4.3%。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不断推进,中央与地方联合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机器人及相关关联产业集聚发展。专利资源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区域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分别达43.0万件、36.3万件和34.7万件,合计占国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的71.1%,区域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显著。

2.数字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全球占比达42%,人形机器人、无人机、AI智能体等标志性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产出优势显著,其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占全国总量的50%左右。2024年,万人授权发明专利数达122.9件,是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近10倍;在国际专利布局方面,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约50%,展现出较强的全球技术竞争力。

3.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我国共有24个科技创新集群跻身全球百强,集群数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2]。从具体集群排名来看,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位列全球第一,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华为等龙头企业近年来专利提交数量的迅速增长;北京、上海—苏州分别位列全球第四和第六,我国核心区域创新集群已形成“多极引领”的发展格局。

(三)要素吸引力:数据资源和人才储备优势不断增强

1.数据规模快速增长。《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ZB(泽字节),较2023年增长25%;数据存储总量达2.09ZB,同比增长20.81%[3],数据生产与存储规模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区域发展实践来看,北京、上海、宁波等地积极推动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大力吸引和培育数据技术企业,持续完善数据基础设施与服务生态。此外,成都、沈阳、合肥等地也在加快行业数据资源建设,围绕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智慧教育等重点领域,已形成超过300个高质量数据集,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2.数据基础制度改革提速。国家高新区率先探索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模式,将数据开放、场景拓展等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改革试点。北京创建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宁波启动“数创港”共建,深圳前海开展“数据特区”建设,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

3.人才集聚规模优势突出。数字产业集群依托企业、研发机构等优势,集聚了大量数字领域人才。例如,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有21家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汇聚全国20%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专业学者1.23万名和AI2000全球顶尖学者百余人,上述资源均占北京市总量的80%以上[4]。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发展成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及其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集聚了超过2000家行业企业、全国40%的产业人才。

(四)企业凝聚力:产业主体协同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1.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是数字产业集群的核心载体,其中龙头企业凭借技术、资源与市场优势,在集群建设中承担核心引领角色——既为集群内中小微企业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技术适配与供应链支撑,又通过生态共建推动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指数(2024)》显示,前百家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总规模为3.53万亿元,同比增长9.8%;营业利润总额达6618亿元,同比增长13.7%[5]。从数据维度看,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反映出龙头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盈利效率与核心业务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在国家“专精特新”培育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中小企业依托区域资源与产业基础,呈现“集群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笔者梳理出其中属于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集群达到82个,占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总量的27.3%(82/300),数字领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显著。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该区机器人产业集群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形成了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体系。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选中,有超过200家本地企业成功入选。

3.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在数字产业集群生态中,龙头企业发挥资源整合与创新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链式”融入高端价值链,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例如,安徽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中国声谷)在科大讯飞的带动下,汇聚了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等10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入园企业超过2200家,营收超10亿元企业达2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近200家,实现了产业链层面的深度协同。

(五)生态影响力:国际合作与产业协同发展成效突出

1.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截至2025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达177个,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其进出口额占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的95%以上。例如,深圳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720亿元,集聚了12万家跨境电商卖家,海外仓数量超350个,建设面积突破380万平方米。杭州是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关数据显示,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成立10年来累计进出口额突破2000亿元,跨境电商贸易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6.5万家企业实现全球化发展。

2.产融合作力度持续加大。2025年1月,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总规模为600亿元,围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等全产业链开展投资布局。上海于2016年设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首期募集规模285亿元,投资了华力、中芯国际等14家产业链重点企业;2024年,再次布局450亿元集成电路母基金,重点投向设计、制造和封测等核心环节。

3.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例如,杭州从政策、产业、资金、人才等方面发力,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化发展环境,推动杭州“六小龙”迅速出圈。深圳则充分发挥国资企业优势,成立鸿蒙生态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打造开源鸿蒙生态创新中心,提供产品适配、测试认证、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汇聚生态伙伴超100家,推动多家上市企业在深圳设立鸿蒙子公司。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挑战与外部压力,制约其向更高水平迈进。具体而言,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内部竞争生态、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尚存在明显短板。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产业集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与国际竞争力,也为持续推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亟待破解的现实命题。

(一)集群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不充分

数据作为数字产业集群的战略性生产要素,其价值转化与释放效率直接影响集群核心竞争力,但实践中数据要素价值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从供给层面来看,由于数据治理能力弱、数据标准不统一,企业难以采集更多业务场景数据,导致集群数据汇聚难度大、规模不足、维度不够或含有过多“杂质”,数据整体质量偏低。从流通层面来看,数字产业集群存在“低、小、散”问题[6],缺乏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大规模投入的能力和意愿,导致数据在集群内跨主体流通难度大。从应用层面来看,由于企业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相关技术工具或解决方案欠缺,数据利用多停留在简单记录、报表制作等浅层应用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二)部分集群存在同质化竞争苗头

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竞争问题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企业产品趋同、政府规划重叠与园区功能重复的三重矛盾,部分领域已陷入低水平内卷的发展困境。

从企业发展来看,集群内企业产品趋于雷同、技术水平相近,部分产业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Wind数据显示,2024年芯片相关企业倒闭或注销达14648家,较2023年增长近45%。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82家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中有44家出现亏损,合计净亏损158.24亿元。从政府规划层面看,各地为招引企业、培育产业,纷纷出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规划,聚焦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热点赛道,但缺乏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布局,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凸显。从园区建设来看,部分园区间存在功能定位重叠、产业布局趋同、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7],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截至2024年底,全国产业园区空置率已攀升至28%,而招商成本同比增加37%。

(三)集群生态建设协同化发展乏力

从协同合作来看,集群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内部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集而不群”现象依旧普遍,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拥有大量的人工智能企业,但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等方面往往各自为战,缺乏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从龙头牵引作用来看,县域集群主体多为中小企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即使存在龙头企业,其牵引带动作用也不足,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有限。例如,上海AI头部企业商汤科技、依图科技,尚未形成强大的聚力之势。从服务生态来看,支持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标准、专利、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扶持发展政策有待完善。

(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集群出海挑战

从现状来看,集群企业国际化深度不足,缺乏海外行业巨头企业。2024年,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的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9.8%、13.3%和41.9%,而Meta、亚马逊、苹果的国际业务占比分别高达61.5%、22.4%(不包括AWS云服务)和57.3%。从趋势来看,集群企业出海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今年5月,中美贸易出现波动,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加强对华技术遏制。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警告业界使用中国先进计算机芯片的风险。5月23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通过新规,禁止被其认定存在国家安全风险的中国实验室参与输美电子产品测试认证,涉及智能手机、电脑等全品类设备。

三、发展路径

(一)推动集群数据共享与融合应用

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作用,提升数据共享开放与开发利用水平。支持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牵头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探索建立集群数据流通和交易机制,推进数据采集、归集和治理。开展产品主数据、数据空间等试点,统筹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接口,提供普惠化、规范化的基础数据服务。面向产业集群实施企业数据标准化治理行动,推动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区域试点和企业贯标,加快推动企业级数据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开展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夯实产业集群数据质量基础。打造数据开源社区,培育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挖掘、交易磋商等专业服务商,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数据开源服务体系。

(二)强化集群统筹协调与规划布局

完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可在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成立数字产业集群部际协调工作组,吸纳主要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部际、部省间协同,统筹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重点工程和行动,加大对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与支持。推进跨行政区划的集群共同体建设,促进跨地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中介机构、服务企业之间互动合作以及各环节全面融合,鼓励城市群内部多个城市联合建设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积极承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对数字产业集群所处园区的数字化改造,推进5G网络、数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算力服务,打造园区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智慧园区。

(三)打造集群协同化发展产业生态

实施数字产业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企业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开展数字产业集群梯度培育行动,明确数字产业集群梯度培育的要素、条件,分类打造一批基础级、成长级、跃升级、引领级的数字产业集群。引导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开放技术、数据、平台、市场等优势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中小微企业补齐短板、扩大规模、创新模式,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优势互补,资金链、人才链资源共享的合作共赢格局。完善集群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数字产业集群运行情况工作交流与调度,协调解决集群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等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一对一、点对点的具体落实举措,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四)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引导和支持数字产业集群及相关企业参与国际组织和区域数字领域国际规则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有关数据流动、数据安全、认证评估等标准制定。依托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数字产业先进地区的政策交流和经验共享。逐步拓展增值电信业务对外开放试点,支持云南、广西等地共建数字产业国际产业园和数字经济示范区。推动构建金砖国家数字产业生态合作网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金砖国家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领域的人才培训和项目合作。支持集群龙头企业加强国际产业链布局,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工厂、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扶持那些在资本和技术上与我国深度合作的本地企业,确保全球市场供应稳定。

作者单位:李强、赵令锐、柳艺伟,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

2025-11-19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数字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数字产业集群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从事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数字化效率提升的企业主体及其相关机构等组成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1]。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引领力:规模持续增长,区域布局高度集聚

全国各地积极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使其成为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1.集群规模持续增长。国家高新区着力推动数字产业集聚,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约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6.3%,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的38%。其中,中关村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20%和50%。

2.东部地区集聚效应显著。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技部发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笔者梳理出属于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集群达86个,去除重复的,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集群数量达76个。其中,东部地区占39个,形成“一带(沿海经济带)三核(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的空间分布格局。

3.中西部地区“多点开花”。中西部地区通过飞地经济、要素驱动、链群协同、生态共建等模式主动承接数字产业转移,逐步成为数字产业集聚地,涌现出成渝电子信息、武汉光电子、贵州大数据、内蒙古算力等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成渝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8.0万件,同比增幅达到33.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科技创新力: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成果不断涌现

1.创新资源高度集聚。202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比重约50%,集聚全国25%的研发人员,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3.5万余家。其中,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约1.2万亿元,同比增长4.3%。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不断推进,中央与地方联合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机器人及相关关联产业集聚发展。专利资源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区域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分别达43.0万件、36.3万件和34.7万件,合计占国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的71.1%,区域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显著。

2.数字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全球占比达42%,人形机器人、无人机、AI智能体等标志性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产出优势显著,其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占全国总量的50%左右。2024年,万人授权发明专利数达122.9件,是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近10倍;在国际专利布局方面,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约50%,展现出较强的全球技术竞争力。

3.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我国共有24个科技创新集群跻身全球百强,集群数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2]。从具体集群排名来看,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位列全球第一,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华为等龙头企业近年来专利提交数量的迅速增长;北京、上海—苏州分别位列全球第四和第六,我国核心区域创新集群已形成“多极引领”的发展格局。

(三)要素吸引力:数据资源和人才储备优势不断增强

1.数据规模快速增长。《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ZB(泽字节),较2023年增长25%;数据存储总量达2.09ZB,同比增长20.81%[3],数据生产与存储规模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区域发展实践来看,北京、上海、宁波等地积极推动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大力吸引和培育数据技术企业,持续完善数据基础设施与服务生态。此外,成都、沈阳、合肥等地也在加快行业数据资源建设,围绕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智慧教育等重点领域,已形成超过300个高质量数据集,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2.数据基础制度改革提速。国家高新区率先探索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模式,将数据开放、场景拓展等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改革试点。北京创建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宁波启动“数创港”共建,深圳前海开展“数据特区”建设,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

3.人才集聚规模优势突出。数字产业集群依托企业、研发机构等优势,集聚了大量数字领域人才。例如,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有21家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汇聚全国20%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专业学者1.23万名和AI2000全球顶尖学者百余人,上述资源均占北京市总量的80%以上[4]。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发展成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及其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集聚了超过2000家行业企业、全国40%的产业人才。

(四)企业凝聚力:产业主体协同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1.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是数字产业集群的核心载体,其中龙头企业凭借技术、资源与市场优势,在集群建设中承担核心引领角色——既为集群内中小微企业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技术适配与供应链支撑,又通过生态共建推动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指数(2024)》显示,前百家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总规模为3.53万亿元,同比增长9.8%;营业利润总额达6618亿元,同比增长13.7%[5]。从数据维度看,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反映出龙头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盈利效率与核心业务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在国家“专精特新”培育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中小企业依托区域资源与产业基础,呈现“集群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笔者梳理出其中属于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集群达到82个,占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总量的27.3%(82/300),数字领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显著。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该区机器人产业集群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形成了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体系。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选中,有超过200家本地企业成功入选。

3.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在数字产业集群生态中,龙头企业发挥资源整合与创新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链式”融入高端价值链,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例如,安徽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中国声谷)在科大讯飞的带动下,汇聚了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等10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入园企业超过2200家,营收超10亿元企业达2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近200家,实现了产业链层面的深度协同。

(五)生态影响力:国际合作与产业协同发展成效突出

1.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截至2025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达177个,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其进出口额占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的95%以上。例如,深圳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720亿元,集聚了12万家跨境电商卖家,海外仓数量超350个,建设面积突破380万平方米。杭州是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关数据显示,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成立10年来累计进出口额突破2000亿元,跨境电商贸易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6.5万家企业实现全球化发展。

2.产融合作力度持续加大。2025年1月,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总规模为600亿元,围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等全产业链开展投资布局。上海于2016年设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首期募集规模285亿元,投资了华力、中芯国际等14家产业链重点企业;2024年,再次布局450亿元集成电路母基金,重点投向设计、制造和封测等核心环节。

3.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例如,杭州从政策、产业、资金、人才等方面发力,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化发展环境,推动杭州“六小龙”迅速出圈。深圳则充分发挥国资企业优势,成立鸿蒙生态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打造开源鸿蒙生态创新中心,提供产品适配、测试认证、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汇聚生态伙伴超100家,推动多家上市企业在深圳设立鸿蒙子公司。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挑战与外部压力,制约其向更高水平迈进。具体而言,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内部竞争生态、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尚存在明显短板。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产业集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与国际竞争力,也为持续推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亟待破解的现实命题。

(一)集群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不充分

数据作为数字产业集群的战略性生产要素,其价值转化与释放效率直接影响集群核心竞争力,但实践中数据要素价值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从供给层面来看,由于数据治理能力弱、数据标准不统一,企业难以采集更多业务场景数据,导致集群数据汇聚难度大、规模不足、维度不够或含有过多“杂质”,数据整体质量偏低。从流通层面来看,数字产业集群存在“低、小、散”问题[6],缺乏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大规模投入的能力和意愿,导致数据在集群内跨主体流通难度大。从应用层面来看,由于企业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相关技术工具或解决方案欠缺,数据利用多停留在简单记录、报表制作等浅层应用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二)部分集群存在同质化竞争苗头

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竞争问题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企业产品趋同、政府规划重叠与园区功能重复的三重矛盾,部分领域已陷入低水平内卷的发展困境。

从企业发展来看,集群内企业产品趋于雷同、技术水平相近,部分产业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Wind数据显示,2024年芯片相关企业倒闭或注销达14648家,较2023年增长近45%。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82家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中有44家出现亏损,合计净亏损158.24亿元。从政府规划层面看,各地为招引企业、培育产业,纷纷出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规划,聚焦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热点赛道,但缺乏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化布局,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凸显。从园区建设来看,部分园区间存在功能定位重叠、产业布局趋同、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7],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截至2024年底,全国产业园区空置率已攀升至28%,而招商成本同比增加37%。

(三)集群生态建设协同化发展乏力

从协同合作来看,集群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内部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集而不群”现象依旧普遍,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拥有大量的人工智能企业,但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等方面往往各自为战,缺乏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从龙头牵引作用来看,县域集群主体多为中小企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即使存在龙头企业,其牵引带动作用也不足,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有限。例如,上海AI头部企业商汤科技、依图科技,尚未形成强大的聚力之势。从服务生态来看,支持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标准、专利、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扶持发展政策有待完善。

(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集群出海挑战

从现状来看,集群企业国际化深度不足,缺乏海外行业巨头企业。2024年,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的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9.8%、13.3%和41.9%,而Meta、亚马逊、苹果的国际业务占比分别高达61.5%、22.4%(不包括AWS云服务)和57.3%。从趋势来看,集群企业出海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今年5月,中美贸易出现波动,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加强对华技术遏制。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警告业界使用中国先进计算机芯片的风险。5月23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通过新规,禁止被其认定存在国家安全风险的中国实验室参与输美电子产品测试认证,涉及智能手机、电脑等全品类设备。

三、发展路径

(一)推动集群数据共享与融合应用

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作用,提升数据共享开放与开发利用水平。支持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牵头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探索建立集群数据流通和交易机制,推进数据采集、归集和治理。开展产品主数据、数据空间等试点,统筹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接口,提供普惠化、规范化的基础数据服务。面向产业集群实施企业数据标准化治理行动,推动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区域试点和企业贯标,加快推动企业级数据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开展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夯实产业集群数据质量基础。打造数据开源社区,培育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挖掘、交易磋商等专业服务商,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数据开源服务体系。

(二)强化集群统筹协调与规划布局

完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可在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成立数字产业集群部际协调工作组,吸纳主要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部际、部省间协同,统筹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重点工程和行动,加大对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与支持。推进跨行政区划的集群共同体建设,促进跨地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中介机构、服务企业之间互动合作以及各环节全面融合,鼓励城市群内部多个城市联合建设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积极承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对数字产业集群所处园区的数字化改造,推进5G网络、数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算力服务,打造园区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智慧园区。

(三)打造集群协同化发展产业生态

实施数字产业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企业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开展数字产业集群梯度培育行动,明确数字产业集群梯度培育的要素、条件,分类打造一批基础级、成长级、跃升级、引领级的数字产业集群。引导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开放技术、数据、平台、市场等优势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中小微企业补齐短板、扩大规模、创新模式,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优势互补,资金链、人才链资源共享的合作共赢格局。完善集群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数字产业集群运行情况工作交流与调度,协调解决集群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等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一对一、点对点的具体落实举措,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四)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引导和支持数字产业集群及相关企业参与国际组织和区域数字领域国际规则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有关数据流动、数据安全、认证评估等标准制定。依托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数字产业先进地区的政策交流和经验共享。逐步拓展增值电信业务对外开放试点,支持云南、广西等地共建数字产业国际产业园和数字经济示范区。推动构建金砖国家数字产业生态合作网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金砖国家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领域的人才培训和项目合作。支持集群龙头企业加强国际产业链布局,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工厂、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扶持那些在资本和技术上与我国深度合作的本地企业,确保全球市场供应稳定。

作者单位:李强、赵令锐、柳艺伟,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