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7 点击:次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推动我国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本质就是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如今,“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技术底座、工业应用为切入点的工业大模型正成为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新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AI在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和普及,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为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正确把握我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所处阶段,对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和时间两个维度,我们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融合发展推广阶段、全面深度融合阶段和新型工业化基本实现阶段。2022年至2027年是融合发展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大模型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智能化发展特征显现。2028年至2034年是全面深度融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重点实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行动,人工智能全面融入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2035年及以后是新型工业化基本实现阶段,这一阶段,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进入高级阶段,工业现代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在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取得积极进展。根据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正处于融合发展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政策积极支持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2024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2024年12月,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鼓励企业探索智能研发新应用。2024年12月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2025年6月,工信部专题研究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赋能新型工业化。可以看出,国家在政策上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必将加速推进。
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在用算力设施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88EFLOPS,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快速突破,面向垂直场景的行业大模型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已累计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有474款大模型完成备案,247款大模型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工业大模型应用平台超过100个,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建成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工业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是DeepSeek的快速崛起加速AI在工业企业的应用和普及。如今,中国石油、三一重工、中国中车、格力集团、比亚迪、国家电网、海尔、中国电科、中国一汽等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企业迅速接入DeepSeek,并与自主开发的大模型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模型在企业多环节、多场景的应用优势,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升级。同时,大模型的发展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应用AI技术的门槛,促进AI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和普及。
四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速落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入推进,工业制造业广泛开展“智改数转网联”,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业企业拥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推进,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并加速从企业的研发设计、运营管理、质量检测、营销服务、客户服务、辅助决策等环节深入渗透柔性制造等企业生产核心环节,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销售、智能客服等越来越普遍,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不断涌现,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建成3.5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0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我国“灯塔工厂”累计达到85家,总量位居全球首位。
五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巨大市场吸引了产业链各方积极进入,通过强强联合、产学研用合作、打造创新联合体、成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推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从产业联盟来看,如中国信通院牵头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已超过1100家,联盟在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推进AI赋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不断,有力助力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例如,2024年12月,中国电信与中国中车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发布中车斫轮大模型,开启装备行业人工智能新时代;2025年1月,方大特钢与华为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打造钢铁行业大模型,赋能智能化场景应用,引领钢铁行业数智化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正处于融合发展推广新阶段,离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从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实践来看,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并非一蹴而就。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算力硬件基座、核心工业级芯片、高端工业软件等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关键核心技术仍面临“卡脖子”问题,仍存在通用大模型难以适配工业场景的复杂需求、定制化开发成本较高以及缺乏高质量数据支持等困难。
为更好地加快人工智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应用和普及,我们应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算力供给、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标准引领、持续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创新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及壮大产业生态等方面系统发力,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行业专用大模型,深化“5G-A+AI+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和协同创新,推进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全流程、全价值链、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在更大范围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迈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