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优势如何变科技王牌?发展规划瞄准这些产业→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30 点击:次
科技发展规划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方案,在对建设科技强国进行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产业链安全挑战,要突破创新成果转化瓶颈、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就必须发挥好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而把发展规划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的竞争优势。
以发展规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基础研究转化周期大幅缩短,国际科技竞争持续向基础前沿领域聚焦。但我国在部分基础科学前沿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因此,迫切需要依托发展规划的系统性布局优势,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优化基础学科建设方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科技前沿,科学设置学科建设重点。
一方面,对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重点基础学科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并强化上述学科在前沿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支撑方面的核心作用,明确传统基础学科优势高校的建设任务与目标;
另一方面,针对量子信息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新兴交叉学科,依托顶尖科研机构与高校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突破。
以发展规划的长期谋划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
一方面,依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制定长期财政投入规划,保障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并通过立法等形式确保资金落实。
另一方面,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综合运用直接资助、税收优惠、基金引导等手段,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投入的积极性。
例如,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施税收减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设立联合基金,拓宽基础研究资金来源渠道,优化投入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为基础研究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以发展规划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保证。然而,我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与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以发展规划为指引:
在传统产业领域,着力夯实基础原材料、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
在新兴产业领域,聚焦人工智能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在未来产业领域,布局脑机接口、氢能技术等战略前沿技术。
通过统筹创新资源、强化协同攻关,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以发展规划推动传统产业基础关键技术升级。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也是国家稳增长稳就业的“压舱石”。
首先,发挥发展规划资源统筹与整合优势,汇聚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加大关键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
其次,搭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导上下游企业、产学研机构形成创新合力。
例如,在高性能钢材研发中,联合钢铁企业、材料研究院所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针对工业软件,组织软件企业、高校计算机专业力量协同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塑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增强产业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以发展规划加速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新兴产业是完成重大技术试错,且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首先,发挥发展规划前瞻性指引与目标导向优势,精准锚定技术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明确各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与阶段性目标。
其次,制定针对性产业扶持政策,吸引创新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例如,在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研究上,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对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通过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引导企业聚焦电池续航、高性能材料合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以发展规划引领未来产业战略前沿技术布局。
首先,发挥发展规划超前布局与战略引领优势,结合我国战略需求与科技实力,提前谋划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图与发展布局。
其次,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协调机制,支持未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例如,在脑机接口技术上,组织医学、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团队协同研究;氢能技术方面,统筹全产业链资源,集中力量攻克高效制氢、安全储氢等核心技术难题。
最后,对量子信息、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提前布局,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发展规划融入全球科技创新。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然而,我国当前仍面临部分领域技术封锁、创新资源全球配置能力不足等挑战。为此,应发挥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与战略引领优势,提升创新生态体系整体效能,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在国家层面,以发展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畅通国内大循环,进而在国际大循环中塑造主动地位。
首先,依托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陕西西安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规划布局,通过统筹产学研资源与国家财政支持,系统开展国际联合科研攻关。
其次,以战略规划为指引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如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前沿项目,提升我国在全球科研范式构建中的话语权。
最后,通过规划配套政策体系,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国际顶尖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知识跨境流动;同时依托自贸试验区、国际人才港等平台政策,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向我国汇聚。
在企业层面,以发展规划建设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拓展海外创新布局。
首先,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例如,华为在全球多地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与创新资源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中的地位。
最后,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创新成果在国际市场转化应用,增强企业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的实力。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