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发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优势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共兴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4 点击:

2025年9月9日至10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石家庄召开,围绕“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商议政。现将部分大会发言摘登刊发,供大家参阅。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省县域特色产业积淀深厚,县县有集群,在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条较短且分散,城乡产业融合度较低,难以形成“乡村生产—城镇加工—城乡消费”的完整产业链。二是要素流动不畅,城乡资源匹配失衡,影响城乡产业集群化布局。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企业与农户缺乏风险共担机制,影响农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乡村—城镇—城市”协同发展体系。一是强化精深加工,优化区域分工。依托县域特色产业基础,支持龙头企业在乡镇布局初级加工基地,引导城市制造业配套环节向县域转移,建设标准化、配套型乡村原料基地,强化“乡村原料—城镇加工—城市销售”的分工体系。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增强产业带动力。鼓励“农业+加工+文旅”模式,发展休闲农业、乡村电商等新业态,延长价值链,加快建设一批“农旅综合体”,实现产业跨界融合。三是着眼于农业资本化、农村产业化和农民职业化,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

二、畅通要素流动,破解城乡资源失衡难题。一是推动人才“双向流动”。实施返乡创业扶持计划,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补贴,吸引青年人才回乡;鼓励城区高校、科研机构与县域产业集群合作,支持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周末工程师”制度,鼓励城市技术人才下乡服务。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创新“产业链金融”模式,推广订单贷、仓单质押贷款,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设立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乡村配套项目;发挥农担公司作用,探索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政银担”模式。三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优先用于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让闲置土地快速转化为产业用地,让农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参与度和获得感。一是推广“保底收益+分红+劳务收入”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订单,设定保底收购价,稳定并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中的收益占比,增强参与获得感。二是推动农民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参与加工、电商、物流等环节,鼓励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三是健全风险共担机制,设立农业保险专项补贴,降低企业和农户经营风险;鼓励合作社与企业共建风险准备金,应对市场波动。

四、强化政策协同,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建立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一张图”,明确城乡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统筹乡村自然、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与城市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的有机衔接,以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来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二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城乡产业大数据中心,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降低交易成本。三是破除制度壁垒,在县域试点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保留其农村权益。推动城乡社保并轨,实现县域内养老、医疗等保障标准逐步统一,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用制度来“汇人才、聚人气、凝人心”,切实优化“安得下心、稳得住脚、干得成事”的发展环境。

 

 

文章来源:《乡音》2025年第9期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发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优势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共兴

2025-09-24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5年9月9日至10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石家庄召开,围绕“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商议政。现将部分大会发言摘登刊发,供大家参阅。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省县域特色产业积淀深厚,县县有集群,在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条较短且分散,城乡产业融合度较低,难以形成“乡村生产—城镇加工—城乡消费”的完整产业链。二是要素流动不畅,城乡资源匹配失衡,影响城乡产业集群化布局。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企业与农户缺乏风险共担机制,影响农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乡村—城镇—城市”协同发展体系。一是强化精深加工,优化区域分工。依托县域特色产业基础,支持龙头企业在乡镇布局初级加工基地,引导城市制造业配套环节向县域转移,建设标准化、配套型乡村原料基地,强化“乡村原料—城镇加工—城市销售”的分工体系。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增强产业带动力。鼓励“农业+加工+文旅”模式,发展休闲农业、乡村电商等新业态,延长价值链,加快建设一批“农旅综合体”,实现产业跨界融合。三是着眼于农业资本化、农村产业化和农民职业化,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

二、畅通要素流动,破解城乡资源失衡难题。一是推动人才“双向流动”。实施返乡创业扶持计划,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补贴,吸引青年人才回乡;鼓励城区高校、科研机构与县域产业集群合作,支持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周末工程师”制度,鼓励城市技术人才下乡服务。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创新“产业链金融”模式,推广订单贷、仓单质押贷款,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设立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乡村配套项目;发挥农担公司作用,探索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政银担”模式。三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优先用于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让闲置土地快速转化为产业用地,让农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参与度和获得感。一是推广“保底收益+分红+劳务收入”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订单,设定保底收购价,稳定并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中的收益占比,增强参与获得感。二是推动农民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参与加工、电商、物流等环节,鼓励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三是健全风险共担机制,设立农业保险专项补贴,降低企业和农户经营风险;鼓励合作社与企业共建风险准备金,应对市场波动。

四、强化政策协同,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建立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一张图”,明确城乡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统筹乡村自然、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与城市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的有机衔接,以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来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二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城乡产业大数据中心,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降低交易成本。三是破除制度壁垒,在县域试点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保留其农村权益。推动城乡社保并轨,实现县域内养老、医疗等保障标准逐步统一,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用制度来“汇人才、聚人气、凝人心”,切实优化“安得下心、稳得住脚、干得成事”的发展环境。

 

 

文章来源:《乡音》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