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高质量高水平编制 “十五五” 规划的深度剖析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9 点击:

“十五五” 规划作为迈向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承上启下关键篇”,既是对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细化落实,也是完成二十届三中全会 300 多项改革任务的核心载体。其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业的推进节奏与成效,规划编制人员需立足 “两个大局”,以科学方法论为支撑,在精准识变中谋篇布局,在系统协同中凝聚合力。

一、锚定历史方位:把握 “三个关键属性” 的时代内涵

高质量编制 “十五五” 规划,首要前提是精准把握其在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定位,深刻理解其承载的多重战略使命。

(一)战略过渡性:从 “开局起步” 到 “攻坚突破” 的转折

“十四五” 的实践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而 “十五五” 正处于 “三个五年” 战略安排的中间节点 —— 既要巩固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既有成果,又要直面基础研究薄弱、区域差距固化等深层次矛盾。2025 年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占比仅 6.91%,东部三大城市群以 5% 国土面积集聚 54% 经济总量,这种 “优势固化与短板突出并存” 的格局,要求规划必须实现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飞跃” 的转型。

(二)改革攻坚性:制度创新与发展实践的深度融合

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改革任务需在 2029 年前全部完成,“十五五” 时期将成为改革的 “集中兑现期”。不同于以往侧重 “政策调整” 的改革模式,此次需聚焦生产关系重构,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制度型开放领域。规划编制需将 “改革含量” 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使每项目标任务都承载制度创新功能。

(三)风险应对性: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全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地缘政治冲突、技术封锁、经济波动等风险交织叠加,2025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已降至 2.8% 的低位。规划需建立 “发展目标 — 风险阈值” 双轨评估体系,在产业链安全、能源保障、金融稳定等领域设置 “安全缓冲带”,实现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的战略要求。

 

二、创新编制方法论:构建 “三维协同” 的科学体系

 

借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编制发展战略时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 的经验,“十五五” 规划编制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形成系统完备的方法论框架。

(一)纵向贯通:从 “顶层引领” 到 “基层落地” 的双向互动

顶层设计锚定方向:以 2035 年 “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 等目标为牵引,分解形成可量化的阶段性指标,如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 3% 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 15%。需建立 “国家规划 — 专项规划 — 地方规划” 的目标传导机制,避免 “上下一般粗”。

基层实践注入活力:推广 “厦门经验” 中的调研论证模式,组织专家学者与一线工作者开展 “百城千企” 调研,形成民生需求清单与产业痛点台账。2025 年城市体检数据显示,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需求满足率仅 35%,这类基层诉求需直接转化为规划任务。

(二)横向协同:多领域规划的 “一盘棋” 整合

针对 “十四五” 时期存在的规划碎片化问题,“十五五” 需建立 “三统一” 机制:

统一指标体系:将科技创新的 “基础研究占比”、生态环保的 “碳排放强度”、民生保障的 “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 等纳入核心指标库,实现各专项规划目标对齐;

统一空间管控:以 “三区三线” 为刚性约束,整合产业、城乡、生态等规划的空间布局,解决 23 条省际断头路等协同难题;

统一项目管理:建立跨部门项目库,对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交叉领域项目实行 “一家牵头、多部门联审”,压缩审批时间 50% 以上。

(三)动态调适:“规划 — 实施 — 评估” 的闭环机制

引入 “弹性规划” 理念,在核心目标刚性约束的前提下,为新兴领域预留调整空间:

建立年度评估制度:参照城市体检 “8 大类 69 项指标” 体系,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设置中期调整窗口:针对技术突破、国际局势等重大变化,允许对部分任务的时序进度、实现路径进行优化;

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论与后续资金配置、政策修订直接挂钩,避免 “规划与实施两张皮”。

三、聚焦重点领域:实现 “四大突破” 的战略布局

规划编制需坚持 “整体布局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关键领域集中发力,以点的突破带动全局提升。

(一)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把科技创新作为 “牛鼻子”,构建 “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转化” 全链条体系:

基础研究攻坚:设立国家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数学、量子科学等领域,推动基础研究占比从 6.91% 提升至 10%;

产业链安全重构:实施 “链长制 + 创新联合体” 模式,在芯片、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建立 “备份产能”,2030 年前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 80% 以上;

数字经济赋能:推进 “人工智能 + 制造业” 专项行动,培育 10 个以上 “无边界创新城区”,带动传统产业效率提升 30%。

(二)区域城乡协调:从 “梯度差异” 到 “均衡发展” 的转型

破解要素单向流动导致的 “核心 — 边缘” 固化问题,需创新协调发展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在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建立跨省税收分成、生态补偿等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医保异地结算覆盖率至 95%;

县域振兴突破:针对 200 余个人口净流出中小城市,规划 “特色产业 + 公共服务” 双提升工程,盘活 10 亿平方米低效用地;

城乡要素流动: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2030 年前完成 17 亿平方米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

(三)民生福祉改善:从 “普惠保障” 到 “品质提升” 的升级

践行 “造福人民” 的根本取向,把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具体规划任务:

收入分配改革:通过个税调节、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推动中等收入群体从 4 亿扩大至 6 亿;

住房体系优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使覆盖比例从 35% 提升至 60%,建立租金指导价与承租人权益保护制度;

公共服务均等:推进教育医疗资源县域统筹,实现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 1.8 人提升至 2.5 人。

(四)绿色转型深化:“双碳” 目标与发展韧性的统筹

应对水、能源、碳排放多重红线叠加挑战,需构建市场化转型机制:

碳预算管理:按行业分解碳排放配额,实行 “阶梯式碳价”,2030 年碳价升至 150 元 / 吨;

绿色投融资创新:扩大绿色信贷规模至贷款总额 15%,发行长期绿色债券支持管网改造等长周期项目;

转型风险防控:设立 5000 亿元转型基金,培训 1000 万高技能人才,吸纳传统行业劳动力向新能源领域转移。

 

四、强化实施保障:健全 “三个体系” 的支撑机制

 

高质量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见效,需从制度、资源、监督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

(一)制度保障: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发力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实现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有机结合:

政府职能转型:从 “资源配置者” 转向 “规则制定者”,深化 “放管服” 改革,清理 120 项以上地方保护政策;

市场活力激发:破除民间资本准入壁垒,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允许民营企业参与率不低于 20%;

法治保障完善:制定《规划实施条例》,明确各主体权责,将规划任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二)资源保障:资金与人才的精准配置

破解土地财政退坡带来的资源约束,创新资源配置模式:

多元融资机制:推广 REITs 模式盘活存量资产,设立 1 万亿元强国建设协调基金,统筹科技、教育等专项资金;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 “战略科学家 + 青年科技人才” 双培育计划,培养 4000 万高技能人才,建立弹性退休制度留住高端人才。

(三)监督保障:全过程的动态管控

建立 “事前论证、事中监测、事后评估” 的全周期监管:

事前科学论证:组织国际国内专家开展多方案比选,对重大项目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事中动态监测:运用 “城市大脑” 等数字化手段,对 69 项核心指标进行实时跟踪;

事后刚性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重要依据。

“十五五” 规划编制既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治理能力的考验。规划编制人员需胸怀 “国之大者”,既要传承我国五年规划的制度优势,又要借鉴厦门发展战略编制中的调研论证、问计于民等宝贵经验;既要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又要破解当下的瓶颈堵点。唯有如此,才能编制出一部 “既能顶天立地、又能凝心聚力” 的高质量规划,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根基。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高质量高水平编制 “十五五” 规划的深度剖析

2025-09-29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十五五” 规划作为迈向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承上启下关键篇”,既是对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细化落实,也是完成二十届三中全会 300 多项改革任务的核心载体。其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业的推进节奏与成效,规划编制人员需立足 “两个大局”,以科学方法论为支撑,在精准识变中谋篇布局,在系统协同中凝聚合力。

一、锚定历史方位:把握 “三个关键属性” 的时代内涵

高质量编制 “十五五” 规划,首要前提是精准把握其在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定位,深刻理解其承载的多重战略使命。

(一)战略过渡性:从 “开局起步” 到 “攻坚突破” 的转折

“十四五” 的实践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而 “十五五” 正处于 “三个五年” 战略安排的中间节点 —— 既要巩固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既有成果,又要直面基础研究薄弱、区域差距固化等深层次矛盾。2025 年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占比仅 6.91%,东部三大城市群以 5% 国土面积集聚 54% 经济总量,这种 “优势固化与短板突出并存” 的格局,要求规划必须实现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飞跃” 的转型。

(二)改革攻坚性:制度创新与发展实践的深度融合

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改革任务需在 2029 年前全部完成,“十五五” 时期将成为改革的 “集中兑现期”。不同于以往侧重 “政策调整” 的改革模式,此次需聚焦生产关系重构,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制度型开放领域。规划编制需将 “改革含量” 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使每项目标任务都承载制度创新功能。

(三)风险应对性: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全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地缘政治冲突、技术封锁、经济波动等风险交织叠加,2025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已降至 2.8% 的低位。规划需建立 “发展目标 — 风险阈值” 双轨评估体系,在产业链安全、能源保障、金融稳定等领域设置 “安全缓冲带”,实现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的战略要求。

 

二、创新编制方法论:构建 “三维协同” 的科学体系

 

借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编制发展战略时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 的经验,“十五五” 规划编制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形成系统完备的方法论框架。

(一)纵向贯通:从 “顶层引领” 到 “基层落地” 的双向互动

顶层设计锚定方向:以 2035 年 “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 等目标为牵引,分解形成可量化的阶段性指标,如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 3% 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 15%。需建立 “国家规划 — 专项规划 — 地方规划” 的目标传导机制,避免 “上下一般粗”。

基层实践注入活力:推广 “厦门经验” 中的调研论证模式,组织专家学者与一线工作者开展 “百城千企” 调研,形成民生需求清单与产业痛点台账。2025 年城市体检数据显示,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需求满足率仅 35%,这类基层诉求需直接转化为规划任务。

(二)横向协同:多领域规划的 “一盘棋” 整合

针对 “十四五” 时期存在的规划碎片化问题,“十五五” 需建立 “三统一” 机制:

统一指标体系:将科技创新的 “基础研究占比”、生态环保的 “碳排放强度”、民生保障的 “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 等纳入核心指标库,实现各专项规划目标对齐;

统一空间管控:以 “三区三线” 为刚性约束,整合产业、城乡、生态等规划的空间布局,解决 23 条省际断头路等协同难题;

统一项目管理:建立跨部门项目库,对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交叉领域项目实行 “一家牵头、多部门联审”,压缩审批时间 50% 以上。

(三)动态调适:“规划 — 实施 — 评估” 的闭环机制

引入 “弹性规划” 理念,在核心目标刚性约束的前提下,为新兴领域预留调整空间:

建立年度评估制度:参照城市体检 “8 大类 69 项指标” 体系,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设置中期调整窗口:针对技术突破、国际局势等重大变化,允许对部分任务的时序进度、实现路径进行优化;

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论与后续资金配置、政策修订直接挂钩,避免 “规划与实施两张皮”。

三、聚焦重点领域:实现 “四大突破” 的战略布局

规划编制需坚持 “整体布局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关键领域集中发力,以点的突破带动全局提升。

(一)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把科技创新作为 “牛鼻子”,构建 “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转化” 全链条体系:

基础研究攻坚:设立国家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数学、量子科学等领域,推动基础研究占比从 6.91% 提升至 10%;

产业链安全重构:实施 “链长制 + 创新联合体” 模式,在芯片、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建立 “备份产能”,2030 年前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 80% 以上;

数字经济赋能:推进 “人工智能 + 制造业” 专项行动,培育 10 个以上 “无边界创新城区”,带动传统产业效率提升 30%。

(二)区域城乡协调:从 “梯度差异” 到 “均衡发展” 的转型

破解要素单向流动导致的 “核心 — 边缘” 固化问题,需创新协调发展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在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建立跨省税收分成、生态补偿等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医保异地结算覆盖率至 95%;

县域振兴突破:针对 200 余个人口净流出中小城市,规划 “特色产业 + 公共服务” 双提升工程,盘活 10 亿平方米低效用地;

城乡要素流动: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2030 年前完成 17 亿平方米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

(三)民生福祉改善:从 “普惠保障” 到 “品质提升” 的升级

践行 “造福人民” 的根本取向,把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具体规划任务:

收入分配改革:通过个税调节、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推动中等收入群体从 4 亿扩大至 6 亿;

住房体系优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使覆盖比例从 35% 提升至 60%,建立租金指导价与承租人权益保护制度;

公共服务均等:推进教育医疗资源县域统筹,实现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 1.8 人提升至 2.5 人。

(四)绿色转型深化:“双碳” 目标与发展韧性的统筹

应对水、能源、碳排放多重红线叠加挑战,需构建市场化转型机制:

碳预算管理:按行业分解碳排放配额,实行 “阶梯式碳价”,2030 年碳价升至 150 元 / 吨;

绿色投融资创新:扩大绿色信贷规模至贷款总额 15%,发行长期绿色债券支持管网改造等长周期项目;

转型风险防控:设立 5000 亿元转型基金,培训 1000 万高技能人才,吸纳传统行业劳动力向新能源领域转移。

 

四、强化实施保障:健全 “三个体系” 的支撑机制

 

高质量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见效,需从制度、资源、监督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

(一)制度保障: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发力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实现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有机结合:

政府职能转型:从 “资源配置者” 转向 “规则制定者”,深化 “放管服” 改革,清理 120 项以上地方保护政策;

市场活力激发:破除民间资本准入壁垒,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允许民营企业参与率不低于 20%;

法治保障完善:制定《规划实施条例》,明确各主体权责,将规划任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二)资源保障:资金与人才的精准配置

破解土地财政退坡带来的资源约束,创新资源配置模式:

多元融资机制:推广 REITs 模式盘活存量资产,设立 1 万亿元强国建设协调基金,统筹科技、教育等专项资金;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 “战略科学家 + 青年科技人才” 双培育计划,培养 4000 万高技能人才,建立弹性退休制度留住高端人才。

(三)监督保障:全过程的动态管控

建立 “事前论证、事中监测、事后评估” 的全周期监管:

事前科学论证:组织国际国内专家开展多方案比选,对重大项目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事中动态监测:运用 “城市大脑” 等数字化手段,对 69 项核心指标进行实时跟踪;

事后刚性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重要依据。

“十五五” 规划编制既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治理能力的考验。规划编制人员需胸怀 “国之大者”,既要传承我国五年规划的制度优势,又要借鉴厦门发展战略编制中的调研论证、问计于民等宝贵经验;既要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又要破解当下的瓶颈堵点。唯有如此,才能编制出一部 “既能顶天立地、又能凝心聚力” 的高质量规划,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