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重镇的“绿色引擎”——宝鸡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化论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18 点击:次
清晨,渭河北岸的蔡家坡经开区已引擎轰鸣。陕汽商用车总装车间内,机械臂精准抓取着“智云S300”的电池组件,工人师傅们正仔细调试车桥与电驱动系统——这款刚在极寒地带完成250公里满载测试的“宝鸡造”新能源轻卡,正从生产线逐步成型。从“一五”时期国家布局的工业基石,到如今新能源赛道上的“加速跑者”,宝鸡这座西部工业重镇,正以汽车产业的绿色蝶变,书写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龙头引领:按下新能源转型“快进键”
在宝鸡的新能源汽车版图上,龙头企业的每一次突破,都像是为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作为陕汽“双轮驱动”战略的核心承载区,陕汽商用车的车间里藏着宝鸡新能源商用车的“硬实力”:2023年重磅推出的“智云”品牌,不仅是陕汽落实“四新”指示的战略成果,更凭借“顶级三电”正向开发技术,成为轻卡中置电驱动路线的引领者。
去年夏天,在吐鲁番60℃的高温试验场,智云S300连续运行6000公里,驾驶室空调始终稳定在26-28℃,平均每3公里仅耗1度电;寒冬时节,它又在极寒地带完成满载6吨行驶250公里的考验。更令人瞩目的是其行业首创的整车集成热管理技术——21分钟即可实现2C超级快充补能60%,冬季加热节能20%-30%,电池温度始终稳定在25℃-35℃的“黄金区间”,使用寿命直接提升30%。“我们攻克了新能源车型极端环境下充电限流、放电限扭的行业难题,现在每台车都带着100多项专利的‘智慧基因’。”陕汽商用车技术负责人道出了“宝鸡智造”的底气。
不远处的宝鸡吉利基地,另一番火热景象正在上演。总装线上,“银河 L7”新能源乘用车正陆续下线——这款吉利“银河系”的首发车型,仅在宝鸡工厂独家生产,而整个基地已建成年产20万辆整车、36万台发动机的产能。与此同时,法士特的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其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汉德车桥的新能源生产基地里,一台台车桥下线,助推企业产值突破百亿、跻身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
如今的宝鸡,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吉利、比亚迪、陕汽等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城市,形成了 “商用车 + 乘用车”“整车 + 核心零部件” 的新能源产业矩阵。
集群联动:织密全产业链 “协同网”
“一辆新能源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我们这里300多家企业能搞定80%以上的配套。”在宝鸡高新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产业集群的优势。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宝鸡已构建起一张紧密的协同网络:13户整车及专用车生产企业(陕汽商用车、宝鸡吉利、银河消防等)为“龙头”,300余户零部件企业(法士特变速器、吉利发动机、比亚迪零部件等)为“骨架”,再加上宝鸡高新区、蔡家坡经开区、眉县经开区、扶风工业集中区“四区联动”,一条贯穿关中西部、渭河两岸的“百里汽车产业走廊”正加速成型。
这种协同效应,在产业链上下游体现得淋漓尽致。吉利基地需要的发动机,隔壁的吉利发动机工厂当天就能送达;陕汽智云轻卡需要的车桥,汉德车桥的生产线可实现 “按需定制”;甚至连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件、智能控制系统,本地企业都能提供配套。“以前要从外地调货,现在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提货,物流成本降低了 15%,生产周期缩短了近一周。” 一家本地零部件企业负责人说。
更重要的是,这种集群优势还在向“高端化”延伸。宝鸡正推动汽车零部件从“配套”向“创配”升级,比如法士特的新能源电驱动系统、汉德车桥的轻量化车桥,不仅供应本地整车企业,还出口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2024年,宝鸡整车产量达23.5万辆,同比增长 44.5%;汽车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25%—— 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了近半增量,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引擎”。
政策护航: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台”
宝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为推动产业升级,宝鸡出台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系列政策,从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企业培育、品牌建设、金融支持五个维度,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量身定制扶持方案。
资金支持上,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研发、新车型开发和促产促销;总规模20 亿元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重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斜,仅2024 年就为12家零部件企业提供了近3亿元融资支持。服务保障上,宝鸡建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任集群群长、产业链链长”的工作机制,出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对新引进的重点项目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从土地审批到厂房建设,再到人才引进,专人对接、全程代办。
在蔡家坡经开区,百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配套齐全,企业可根据生产需求快速入驻投产;在眉县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用地指标被纳入“年度重点保障清单”,确保项目“拿地即开工”。“我们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8个月,要是没有政策支持,至少要多花半年时间。” 一家刚投产的新能源零部件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此外,宝鸡还依托秦创原新型传感器产业创新聚集区,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大数据技术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 “创新动能”。
从“工业重镇”到“新能源高地”:宝鸡的底气与未来
站在蔡家坡经开区的观景台上,远眺渭河两岸,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从生产线驶向全国各地。这座因工业而起、因工业而兴的城市,正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破,实现从“传统工业重镇”到“新能源高地”的跨越。
从“一五”时期的工业奠基,到“三线”建设的产业积累,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转型,宝鸡的工业基因里始终藏着“创新与坚守”:从万米深潜器的钛合金部件,到高铁轨道的核心装备,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宝鸡造”始终服务于制造强国、国防建设的大局。2024年,宝鸡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84位,两年内前移10位;同年4月,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这些荣誉,正是对宝鸡工业转型的最好认可。
夕阳西下,货运站里的“宝鸡造”新能源汽车列队待发,它们将驶向全国的物流园、城市街道,成为绿色出行的“使者”。而宝鸡这座西部工业重镇,未来将继续锚定“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定位,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突破口,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