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资委:全力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15 点击:次
近年来,湖北国资国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推改革、促发展、严监管、强党建等重点任务,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首破13万亿元,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3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 01 -
聚力重点 改革攻坚
全面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高位组织,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企改革工作。湖北省委主要领导每年至少2次主持召开省属国企改革发展座谈会,部署和督办重点改革事项。湖北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要求务实创新、大胆探索,扎实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分管省领导上半年召开4次工作推进会议。湖北省国资委建立“双周一小结、每月一通报、双月一督办”工作机制,并将改革进展与经营业绩考核挂钩。目前,全省已基本完成改革主体任务。
强化担当,创新推进功能性改革。湖北省国资委在功能性绩效、投资项目绩效、三资管理绩效和债务风险管控“1+3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省属企业2025年度战略功能评价体系,“一企一策”明确评价指标和年度目标,并将评价情况纳入省委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市场竞争类和功能保障类企业从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4个维度设置具体指标;金融服务类企业从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深化改革2个评价维度设置具体指标。通过增强企业核心功能责任系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正向激励加分,引导企业更好发挥功能作用。
动真碰硬,纵深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一是突出人员分类选聘。对市场竞争类和金融服务类企业,通过身份转换、竞聘上岗、公开选聘等方式,积极推行经理层成员市场化选聘。对功能保障类企业,坚持组织选配和市场化选聘有机结合,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可通过市场化选聘。二是实施业绩分类考核。对市场竞争类企业,重点考核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对金融服务类企业,重点考核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防控能力;对功能保障类企业,重点考核产品服务质量、成本控制和保障能力。三是注重薪酬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与企业领导人员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分类和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体系,因企制宜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国企专项改革。一是全面铺开“三资”管理改革。制定省属企业深化“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改革方案,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快矿产、林业、数据等资源盘活利用。出台国有土地盘活利用“新黄金八条”政策,累计盘活央地国企存量土地价值900多亿元。二是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制定出台推动省属企业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方案,积极探索“用售租融”有效路径。湖北文旅集团洪山大厦CMBS、湖北联投集团供应链应收账款ABS等一批项目成功发行。三是大力探索外部董事制度改革。出台健全外部董事行权履职工作机制措施、加强子企业专职外部董事配备工作指引,省级层面建立600余人外部董事人才库,吸纳70余名央企优秀管理人员入库。四是扩面提质区域综改和双百科改。6项经验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区域综改标志性成果清单,“双百企业”达10户,“科改企业”达26户、总量居全国第2。
- 02 -
聚焦主业 发展实业
全力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优化布局结构。一是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出台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实体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行动方案,“一企一策”制定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指引。上市公司奥特佳量产全球第一款R290型制冷剂汽车空调系统;万润科技投建年产80万片先进半导体存储器产品制造工厂。二是加快产业数智化升级。组建省属一级企业湖北大数据集团,加快全省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与开发应用。组建湖北国资国企数字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一批行业数字化发展研究中心,形成“1+10”统筹推进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推动重点行业数智化升级。三是加快对标先进企业。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行动,并结合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行动一体推进,“一企一策”明确标杆。湖北省政府组织召开“对标先进、争创一流”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科学对标,加快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湖北文旅集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行动优秀案例。
着力强化资本赋能。一是大力度开展战略性投资并购。支持企业围绕主责主业和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并购重组和资本运作。去年以来,省属企业围绕汽车、光电子、北斗、低空经济等领域,新增控股6户上市公司;新并购天华新材、航特装备等40余户实体产业龙头企业。二是全方位构建国资国企投资基金矩阵。制定鼓励支持省属企业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若干措施,对国资基金实行整体、长周期考核。积极参与政府引导基金体系重构,加快构筑覆盖“0到1、1到2、2到N”的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和S基金的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
着力深化科产融合。一是搭建以“用”为导向的省级科创供应链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企主导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在岸离岸海外三大创新中心、四大“产研融合”平台,打造“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科创供应链平台入驻企业7万余家,成功撮合对接项目万余个。二是构建以国企为主导的协同攻关机制。联合中央企业、高校院所、地方国企等主体建立60个省部级创新联合体;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协同行业领军企业,成立53个联合创新中心,投资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三是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制定推进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对国家级科研项目研发费用按2倍视同利润加回,对其他研发费用按1.5倍视同利润加回;探索开展首席科学家、研发准备金制度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在研发组织、考核激励等方面“能给尽给、应给尽给”。
- 03 -
优化方式 管好放活
持续提升国有资产监管效能
以数智赋能为基座,实施穿透式监管。出台《省属重点子企业穿透式监管试点工作方案》,适时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企业全级次;同步开发穿透式监管信息系统,高标准打造1个国资监管数据中心、15个业务子系统、N个应用场景的“1+15+N”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建立穿透式监管模块,探索运用AI智能模型实现企业精准画像、风险自动预警。
以横向贯通为抓手,推动协同式监管。成体系推动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审计、巡视等其他各类监督主体统筹衔接、有机贯通。出台出资人监督与湖北省纪委监委、省委巡视机构、审计监督贯通协同的“三个办法”,深化信息通报、定期会商、问题线索移送和协同督办“四个机制”。各类监督主体对省属企业有关问题信息进行互相通报,联合督促企业完成整改。
以专业高效为导向,开展精准式监管。深入开展“沉浸国企”调研实训,分批次选派57名机关年轻干部下沉省属企业,“实战式”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持续倡导“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工作理念,健全省政府领导解决企业困难督办机制,完善委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和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联系点等制度,深入开展“积案化解 法治惠企”专项行动。
湖北国资国企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把握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国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