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10 点击:

一、低空经济产业概念

1. 产业定义

低空经济是以距地面1000米以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求可延伸至3000米)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通过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低空经济是利用低空空域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驱动,发展以各类航空器为载体,服务于多元场景的综合性经济活动。它不仅是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更是对城市空间、产业形态、生活方式的深度重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低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空域改革、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完善、法规健全以及社会共识的达成。

2. 产业链条

低空经济产业的核心要素包括空域资源、基础设施、飞行器以及应用场景。产业链上游主要涉及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起降场(如垂直起降场、无人机机场、直升机停机坪等)、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系统、低空智联网、飞行服务站、能源补给设施(特别是充电/换电)以及数据平台等,这些设施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确保了低空飞行活动的顺利进行。

产业链中游为低空飞行器制造,涵盖了无人机(用于消费级、工业级、物流配送、载人等)、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机以及传统固定翼飞机等。这些飞行器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是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的重要支撑。特别是eVTOL,作为一种电动化且不需要跑道的飞行器,它在安全性、智能型、经济性和环保性上具有显著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系统的飞行器形态。

产业链下游是低空运营及飞行服务,是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领域,也是低空经济持续规模发展的关键。以低空飞行器为载体,在众多场景中融合应用,如城市空中交通、物流配送、生产活动监测等,这些低空飞行服务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3. 应用场景

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广泛且多样,涵盖了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配送、低空文旅以及工业等多个领域。在城市空中交通方面,eVTOL被用于城市内或城际间的空中客运,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被视为未来的交通愿景。低空物流配送利用无人机进行快递、医疗物资、紧急物品配送以及生鲜配送等,尤其在偏远山区、海岛及应急场景中展现出明显优势。低空文旅则包括低空观光、飞行体验、主题乐园空中游览和航空运动(如跳伞、滑翔伞)等,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在工业领域,低空经济的应用包括电力、油气管道巡检、风电、光伏巡检、基建测绘、安防监控、环保监测等,有力保障工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安全性。这些应用场景共同推动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展现了低空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力。

 

从低空物流领域来看,现阶段应用场景主要聚焦于智慧物流和快速数字化配送。配送货物主要为直线距离10km以内,载重在5kg至20kg的小批量、高频次、即时性的货物。据中国能建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我国物流无人机数量从0.8万架增长至2022年的69万架,物流无人机市场规模从635.20亿元增长至1105.00亿元,无人机快递业务量从0.08亿件增长至2.6亿件。我国物流无人机数量、市场规模和快递业务量均呈现高速增长趋势,表明低空物流正逐渐成为物流行业的全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1. 产业政策环境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央层面,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5年低空经济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措辞从“积极打造”到“安全健康发展”,预示着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发展重点正逐步从产业培育阶段迈向应用拓展的新时期,相关法律法规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从地方来看,全国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各地政府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成立专业化公司、投资相关企业加速布局这一赛道。同时,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正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如城市交通、物流配送、农业与生态、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从产业发展重点政策来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eVTOL试点运行并加快融入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安全、便捷、绿色、经济的城市空运体系。同年11月,民航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标准气压高度6000米以下、非民用运输机场和设塔台的通用机场上空的空域,以及限制类型空域外,不再采取空域使用申请和审批机制,为空域使用市场化提供了规范依据。2024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立通航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支撑和保障“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2025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发布《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围绕航空发动机、低空经济等需求,开展低空航空器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攻克低空航空器智能感知、定位导航、能源动力等关键参数测量校准技术。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2025-09-10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一、低空经济产业概念

1. 产业定义

低空经济是以距地面1000米以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求可延伸至3000米)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通过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低空经济是利用低空空域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驱动,发展以各类航空器为载体,服务于多元场景的综合性经济活动。它不仅是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更是对城市空间、产业形态、生活方式的深度重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低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空域改革、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完善、法规健全以及社会共识的达成。

2. 产业链条

低空经济产业的核心要素包括空域资源、基础设施、飞行器以及应用场景。产业链上游主要涉及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起降场(如垂直起降场、无人机机场、直升机停机坪等)、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系统、低空智联网、飞行服务站、能源补给设施(特别是充电/换电)以及数据平台等,这些设施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确保了低空飞行活动的顺利进行。

产业链中游为低空飞行器制造,涵盖了无人机(用于消费级、工业级、物流配送、载人等)、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机以及传统固定翼飞机等。这些飞行器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是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的重要支撑。特别是eVTOL,作为一种电动化且不需要跑道的飞行器,它在安全性、智能型、经济性和环保性上具有显著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系统的飞行器形态。

产业链下游是低空运营及飞行服务,是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领域,也是低空经济持续规模发展的关键。以低空飞行器为载体,在众多场景中融合应用,如城市空中交通、物流配送、生产活动监测等,这些低空飞行服务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3. 应用场景

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广泛且多样,涵盖了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配送、低空文旅以及工业等多个领域。在城市空中交通方面,eVTOL被用于城市内或城际间的空中客运,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被视为未来的交通愿景。低空物流配送利用无人机进行快递、医疗物资、紧急物品配送以及生鲜配送等,尤其在偏远山区、海岛及应急场景中展现出明显优势。低空文旅则包括低空观光、飞行体验、主题乐园空中游览和航空运动(如跳伞、滑翔伞)等,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在工业领域,低空经济的应用包括电力、油气管道巡检、风电、光伏巡检、基建测绘、安防监控、环保监测等,有力保障工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安全性。这些应用场景共同推动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展现了低空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力。

 

从低空物流领域来看,现阶段应用场景主要聚焦于智慧物流和快速数字化配送。配送货物主要为直线距离10km以内,载重在5kg至20kg的小批量、高频次、即时性的货物。据中国能建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我国物流无人机数量从0.8万架增长至2022年的69万架,物流无人机市场规模从635.20亿元增长至1105.00亿元,无人机快递业务量从0.08亿件增长至2.6亿件。我国物流无人机数量、市场规模和快递业务量均呈现高速增长趋势,表明低空物流正逐渐成为物流行业的全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1. 产业政策环境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央层面,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5年低空经济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措辞从“积极打造”到“安全健康发展”,预示着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发展重点正逐步从产业培育阶段迈向应用拓展的新时期,相关法律法规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从地方来看,全国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各地政府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成立专业化公司、投资相关企业加速布局这一赛道。同时,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正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如城市交通、物流配送、农业与生态、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从产业发展重点政策来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eVTOL试点运行并加快融入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安全、便捷、绿色、经济的城市空运体系。同年11月,民航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标准气压高度6000米以下、非民用运输机场和设塔台的通用机场上空的空域,以及限制类型空域外,不再采取空域使用申请和审批机制,为空域使用市场化提供了规范依据。2024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立通航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支撑和保障“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2025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发布《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围绕航空发动机、低空经济等需求,开展低空航空器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攻克低空航空器智能感知、定位导航、能源动力等关键参数测量校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