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推荐 | 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29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更为凸显,未来产业接续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十五五”期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挖掘未来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最活跃力量,推动未来产业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过去十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从7.6%跃升至13%以上,2024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跑全球,2024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人工智能终端市场热度持续高涨。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实现“十年领跑”,2024年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大关,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40%。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8月,相关经营主体近300万家;百强企业新兴业务收入、利润占比分别达到37.24%、40.15%。产业集聚态势逐步形成,66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推动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3%,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百强企业研发费用增长5.8%,中央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达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投资占比首次突破40%。在此驱动下,量子计算云平台、8.6代OLED 玻璃基板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动我国全球产业竞争进入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等,加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对世界其他国家通过产业法案、巨额补贴强化战略布局,经过十余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产品质量提升、国产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实力,多个细分领域正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

 

 

未来产业接续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并举。未来产业已经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处于同等重要的发展地位。未来产业的重要作用既体现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作用的延续,更体现出我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既有产业升级的新认知。从长期经济增长作用看,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有望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十五五”时期,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将加速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抉择。

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融合过程中的两大重要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从颠覆性技术创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更突出技术突破的战略性,即经过实践验证的重大技术突破成果对现有产业格局产生显著的引领作用,如新能源汽车逐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产业;而未来产业则更强调技术的颠覆性,着眼于前沿技术的探索与突破,一旦突破将有望彻底改变现有产业模式,如量子计算的突破可能将从底层计算逻辑、计算理论层面颠覆现有的计算体系。从标志性产品开发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具有增速快的特点,市场需求迅速释放,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而未来产业的标志性产品突出首创性,往往基于全新的技术理念和应用场景开发,市场成熟度尚显不足。从创新型企业培育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凭借专业技术、特色产品和创新模式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而未来产业则更强调在前沿领域拥有独特的创新成果、具备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企业。

抢抓全球科技产业弯道超车的契机。近年来,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发力未来产业竞逐,加快部署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赛道,未来产业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如人工智能产业,我国致力于引领开源生态,近年来发布众多开源大模型,尤其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已吸引超20%的全球用户注册,打破“大算力”模式,打造低成本、可定制化的新模式。除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算力芯片等也成为各国抢占的重要领域,我国战略布局量子计算机、6G 试验网络、空天一体化通信、GPU等领域,加快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生态。再如未来能源领域中的可控核聚变被视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随着仿星器等技术的快速突破,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现有格局,重构国家能源和经济格局。目前全球未来产业强弱格局尚未确立,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抢抓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借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全方位激活未来产业的经济增长新动能。以全方位协同发力为路径,深度激活未来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潜力,构建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格局。一是完善投入增长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长期耐心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领域集聚,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力。二是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利用前沿技术赋能传统优势产业,加速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实现价值链整体跃升。三是加速培育新赛道。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挖掘新模式新业态释放新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动能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四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指引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推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强化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全链条构建未来产业的颠覆性创新能力体系。统筹推进开源开放、场景驱动、制度改革、生态建设,打造颠覆性创新全链条体系。一是强化开源开放。推动基础性、通用性技术成果开源共享,统筹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基地和应用验证平台,打造技术转化闭环。二是强化场景驱动。实施未来科技应用场景创新工程,加大早期验证场景建设,形成“场景驱动创新、创新赋能产业”的良性循环。三是强化制度改革。构建弹性包容监管体系,在国家级高新区、自贸区等条件成熟区域建立“未来产业沙盒示范区”,为颠覆性技术创新保驾护航。四是强化生态建设。培育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强国际创新生态协同,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全要素打造我国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巩固优势、前瞻布局、参与治理,全面提升我国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扩大优势领域规模与影响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比较优势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技术迭代升级、市场规模扩张、产业生态完善,确保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二是前瞻布局前沿新赛道。建设未来产业瞭望站,组建战略咨询委员会,前瞻布局全球科技前沿领域,以早期介入和持续投入实现弯道超车。三是稳步推进国际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未来制造等领域的产能合作,共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四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牵头组织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国际会议,凝聚全球产业共识,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国际规则框架。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推荐 | 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2025-08-29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更为凸显,未来产业接续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十五五”期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挖掘未来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最活跃力量,推动未来产业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过去十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从7.6%跃升至13%以上,2024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跑全球,2024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人工智能终端市场热度持续高涨。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实现“十年领跑”,2024年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大关,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40%。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8月,相关经营主体近300万家;百强企业新兴业务收入、利润占比分别达到37.24%、40.15%。产业集聚态势逐步形成,66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推动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3%,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百强企业研发费用增长5.8%,中央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达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投资占比首次突破40%。在此驱动下,量子计算云平台、8.6代OLED 玻璃基板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动我国全球产业竞争进入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等,加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对世界其他国家通过产业法案、巨额补贴强化战略布局,经过十余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产品质量提升、国产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实力,多个细分领域正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

 

 

未来产业接续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并举。未来产业已经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处于同等重要的发展地位。未来产业的重要作用既体现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作用的延续,更体现出我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既有产业升级的新认知。从长期经济增长作用看,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有望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十五五”时期,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将加速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抉择。

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融合过程中的两大重要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从颠覆性技术创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更突出技术突破的战略性,即经过实践验证的重大技术突破成果对现有产业格局产生显著的引领作用,如新能源汽车逐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产业;而未来产业则更强调技术的颠覆性,着眼于前沿技术的探索与突破,一旦突破将有望彻底改变现有产业模式,如量子计算的突破可能将从底层计算逻辑、计算理论层面颠覆现有的计算体系。从标志性产品开发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具有增速快的特点,市场需求迅速释放,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而未来产业的标志性产品突出首创性,往往基于全新的技术理念和应用场景开发,市场成熟度尚显不足。从创新型企业培育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凭借专业技术、特色产品和创新模式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而未来产业则更强调在前沿领域拥有独特的创新成果、具备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企业。

抢抓全球科技产业弯道超车的契机。近年来,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发力未来产业竞逐,加快部署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赛道,未来产业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如人工智能产业,我国致力于引领开源生态,近年来发布众多开源大模型,尤其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已吸引超20%的全球用户注册,打破“大算力”模式,打造低成本、可定制化的新模式。除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6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算力芯片等也成为各国抢占的重要领域,我国战略布局量子计算机、6G 试验网络、空天一体化通信、GPU等领域,加快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生态。再如未来能源领域中的可控核聚变被视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随着仿星器等技术的快速突破,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现有格局,重构国家能源和经济格局。目前全球未来产业强弱格局尚未确立,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抢抓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借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全方位激活未来产业的经济增长新动能。以全方位协同发力为路径,深度激活未来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潜力,构建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格局。一是完善投入增长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长期耐心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领域集聚,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力。二是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利用前沿技术赋能传统优势产业,加速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实现价值链整体跃升。三是加速培育新赛道。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挖掘新模式新业态释放新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动能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四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指引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推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强化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全链条构建未来产业的颠覆性创新能力体系。统筹推进开源开放、场景驱动、制度改革、生态建设,打造颠覆性创新全链条体系。一是强化开源开放。推动基础性、通用性技术成果开源共享,统筹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基地和应用验证平台,打造技术转化闭环。二是强化场景驱动。实施未来科技应用场景创新工程,加大早期验证场景建设,形成“场景驱动创新、创新赋能产业”的良性循环。三是强化制度改革。构建弹性包容监管体系,在国家级高新区、自贸区等条件成熟区域建立“未来产业沙盒示范区”,为颠覆性技术创新保驾护航。四是强化生态建设。培育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强国际创新生态协同,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全要素打造我国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巩固优势、前瞻布局、参与治理,全面提升我国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扩大优势领域规模与影响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比较优势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技术迭代升级、市场规模扩张、产业生态完善,确保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二是前瞻布局前沿新赛道。建设未来产业瞭望站,组建战略咨询委员会,前瞻布局全球科技前沿领域,以早期介入和持续投入实现弯道超车。三是稳步推进国际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未来制造等领域的产能合作,共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四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牵头组织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国际会议,凝聚全球产业共识,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国际规则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