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产业带动 跑出发展加速度——兰州新区聚链成势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20 点击:

时间的刻度里,潜藏着发展的力量。

 

历经13载砥砺奋进,兰州新区以产业“聚变”的厚重答卷,在西部产业高地的版图上镌刻出辉煌崛起的时代标高。

 

获批国家级新区13年来,兰州新区始终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和产业发展趋势,千方百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汇聚了众多产业聚变、科创裂变、开放跃变、品质蝶变的时代密码,更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厂房内,生产完成的各类部件按顺序摆放整齐。

 

政策赋能 构筑产业发展“强磁场”

 

兰州新区成长的13年,也是产业蓬勃发展的13年。

 

初秋时节,万物繁盛。此刻,打开兰州新区地图,用产业的眼光仔细打量这片活力无限的热土,不难洞见这座希望新城在产业布局上的战略眼光: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数据信息等产业片区依次排布,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勾勒出兰州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壮丽蓝图。

 

走进益海嘉里(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眼前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传送带上源源不断的桶装食用油,正高效地“奔”向世界各地。作为一家主要从事粮食、食品及副食品加工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自2018年落户后,兰州新区就全面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不断优化软硬件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在新区扎根壮大,益海嘉里植根新区的美好故事不断续写新篇章。

 

沿着兰州新区食品产业园向北,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达产企业加快订单生产。这里便是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脉搏跳动最为强劲的地方之一——新材料产业园。宝武碳业兰州宝航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迅速释放产能,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海亮新材料也不甘示弱,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短短几年间,兰州新区就崛起为全国最大的铜箔基地之一。

 

13年间,兰州新区始终把产业强区摆在核心战略地位予以大力推进,着力在产业体系构筑、发展动能培育、园区平台建设、产业集聚集群等方面加力使劲,系统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以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特色农业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构建多点布局、高效务实、支撑有力、融通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推动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链式发展 激活产业集群“新动能”

 

产业链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动力足。

 

13年间,兰州新区坚持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构建产城融合的创新生态,全面构建“2+4+X+N”现代产业体系,着力释放优势能源资源潜力,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在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入驻这里的企业正在加紧生产,扩大产能,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东金硅业、耀望化工、雅本化学等龙头企业正发挥着引领作用,吸引了众多医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企业集聚。这些企业相互协作,形成了从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到精细化工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园区内的企业通过共享资源、技术交流,实现了产业的协同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兰州新区石化集团总经理叶得强说。

 

从无到有,从有变强,化工园区已成为兰州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区化工园区更是跻身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化工园区。

 

13年间,兰州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也亮点纷呈。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兰州格瑞芬碳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集聚,不仅推动了铜箔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兴起。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兰州新区正逐步构建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态,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产业生态中,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除此之外,新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也同样蓬勃发展。兰石集团作为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其生产的超深钻机远销海外,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名片”。在生物医药领域,百林科等企业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数字经济领域,互联网国家骨干直联点、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为信息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吸引了众多数字经济企业入驻,推动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13年间,兰州新区不断强化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围绕主导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产业强区战略,切实用好创新第一动力,积极赋能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使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强区的“最大增量”。特别是兰州新区围绕增强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掌控力,统筹优势产业强链、传统产业延链和新兴产业育链,培育形成了一批引领带动作用突出、支撑性强的标志性产业链。各个产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产业蓬勃发展、结构优化,凝聚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合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立足当下,也要展望未来。13年间,兰州新区在发展主导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核氢光储”新能源装备,推进制氢装备、储运氢装备、加氢装备研制及首台套市场化推广应用,打造氢能“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集群。不仅如此,兰州新区还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发展壮大航空货运,打造西部航空货运枢纽,大力培育发展航空产业,培育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创新拓展低空+农业、低空+物流、低空+应急救援、低空+工业巡检、低空+城市治理等融合场景,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驱动 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13年间,兰州新区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结构,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发展为根本取向,找准产业高端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培育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特别是新区全力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国高效标杆新通道,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区产业聚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走进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检验检测中心已建成运行。该中心10米法电波暗室,四面墙体和顶棚贴满了凸起的蓝色锥形立面,“科技范儿”十足,视觉效果颇为震撼。

 

“这间电波暗室的墙面,主要由铁氧体片和聚氨酯泡沫尖劈吸波材料构成,用于屏蔽外界电磁波信号对测试信号的干扰,营造满足测试要求的试验环境。”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果转化与产业处项目主管胡林刚说。

 

新区之“新”贵在创新,成在创新,关键也在创新。13年间,兰州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健全完善具有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坚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终将在这片沃土上扎根绽放。”几年前,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贾新明就深耕于兰州新区,凭借一项项技术突破,将企业做成了“小巨人”。

 

13年间,兰州新区大力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锚定打造西北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目标定位,积极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落地,加快离子加速器检验检测中心、同位素实验室、新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高水平创新。目前,兰州新区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80余个,创新型企业超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50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7%。医用重离子加速器、12000米海洋钻机、3.5微米铜箔等一批产品和技术世界一流。这些创新资源的集聚,为兰州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除了强化创新外,加强产学研合作也是兰州新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13年间,兰州新区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新区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在新区落地转化,打造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高地。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一角。

 

开放合作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对外开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13年来,兰州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起“陆空联动、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产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13年间,兰州新区立足“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定位,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筑平台、拓通道、育产业、促合作、优环境,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13年里,兰州新区加快建成由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成的立体化开放平台,推进粮食、肉类、种苗、冰鲜、水果、跨境电商等6大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建成投运,开通国际国内地区城市运输线路240余条,与60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13年间,兰州新区把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时机,从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到建强开放平台,从举办重大活动到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在展现现代化国家级新区的万千气象中不断提升影响力、集聚力、辐射力,释放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强烈吸引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随着一列列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发,满载“新区制造”驶向中亚、欧洲,促进了新区开放平台的叠加发力,为开展国际贸易、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千万里距离的拉近,正是因为兰州新区扛起全省“打造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通道”使命,放大发挥承东启西关键枢纽作用,加快形成立足新区、带动西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内陆开放新体系。

 

积厚成势,蓄力跃升。兰州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之路,是一部勇于创新的奋斗史,也是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兰州新区将继续锚定“产业强区”目标,以创新为引领,以开放为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向着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的目标奋勇前行。

 

 

 

来源丨新甘肃客户端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产业带动 跑出发展加速度——兰州新区聚链成势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2025-08-20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时间的刻度里,潜藏着发展的力量。

 

历经13载砥砺奋进,兰州新区以产业“聚变”的厚重答卷,在西部产业高地的版图上镌刻出辉煌崛起的时代标高。

 

获批国家级新区13年来,兰州新区始终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和产业发展趋势,千方百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汇聚了众多产业聚变、科创裂变、开放跃变、品质蝶变的时代密码,更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厂房内,生产完成的各类部件按顺序摆放整齐。

 

政策赋能 构筑产业发展“强磁场”

 

兰州新区成长的13年,也是产业蓬勃发展的13年。

 

初秋时节,万物繁盛。此刻,打开兰州新区地图,用产业的眼光仔细打量这片活力无限的热土,不难洞见这座希望新城在产业布局上的战略眼光: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数据信息等产业片区依次排布,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勾勒出兰州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壮丽蓝图。

 

走进益海嘉里(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眼前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传送带上源源不断的桶装食用油,正高效地“奔”向世界各地。作为一家主要从事粮食、食品及副食品加工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自2018年落户后,兰州新区就全面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不断优化软硬件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在新区扎根壮大,益海嘉里植根新区的美好故事不断续写新篇章。

 

沿着兰州新区食品产业园向北,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达产企业加快订单生产。这里便是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脉搏跳动最为强劲的地方之一——新材料产业园。宝武碳业兰州宝航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迅速释放产能,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海亮新材料也不甘示弱,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短短几年间,兰州新区就崛起为全国最大的铜箔基地之一。

 

13年间,兰州新区始终把产业强区摆在核心战略地位予以大力推进,着力在产业体系构筑、发展动能培育、园区平台建设、产业集聚集群等方面加力使劲,系统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以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特色农业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构建多点布局、高效务实、支撑有力、融通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推动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链式发展 激活产业集群“新动能”

 

产业链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动力足。

 

13年间,兰州新区坚持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构建产城融合的创新生态,全面构建“2+4+X+N”现代产业体系,着力释放优势能源资源潜力,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在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入驻这里的企业正在加紧生产,扩大产能,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东金硅业、耀望化工、雅本化学等龙头企业正发挥着引领作用,吸引了众多医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企业集聚。这些企业相互协作,形成了从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到精细化工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园区内的企业通过共享资源、技术交流,实现了产业的协同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兰州新区石化集团总经理叶得强说。

 

从无到有,从有变强,化工园区已成为兰州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区化工园区更是跻身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化工园区。

 

13年间,兰州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也亮点纷呈。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兰州格瑞芬碳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集聚,不仅推动了铜箔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兴起。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兰州新区正逐步构建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态,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产业生态中,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除此之外,新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也同样蓬勃发展。兰石集团作为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其生产的超深钻机远销海外,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名片”。在生物医药领域,百林科等企业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数字经济领域,互联网国家骨干直联点、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为信息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吸引了众多数字经济企业入驻,推动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13年间,兰州新区不断强化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围绕主导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产业强区战略,切实用好创新第一动力,积极赋能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使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强区的“最大增量”。特别是兰州新区围绕增强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掌控力,统筹优势产业强链、传统产业延链和新兴产业育链,培育形成了一批引领带动作用突出、支撑性强的标志性产业链。各个产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产业蓬勃发展、结构优化,凝聚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合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立足当下,也要展望未来。13年间,兰州新区在发展主导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核氢光储”新能源装备,推进制氢装备、储运氢装备、加氢装备研制及首台套市场化推广应用,打造氢能“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集群。不仅如此,兰州新区还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发展壮大航空货运,打造西部航空货运枢纽,大力培育发展航空产业,培育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创新拓展低空+农业、低空+物流、低空+应急救援、低空+工业巡检、低空+城市治理等融合场景,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驱动 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13年间,兰州新区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结构,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发展为根本取向,找准产业高端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培育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特别是新区全力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国高效标杆新通道,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区产业聚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走进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检验检测中心已建成运行。该中心10米法电波暗室,四面墙体和顶棚贴满了凸起的蓝色锥形立面,“科技范儿”十足,视觉效果颇为震撼。

 

“这间电波暗室的墙面,主要由铁氧体片和聚氨酯泡沫尖劈吸波材料构成,用于屏蔽外界电磁波信号对测试信号的干扰,营造满足测试要求的试验环境。”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果转化与产业处项目主管胡林刚说。

 

新区之“新”贵在创新,成在创新,关键也在创新。13年间,兰州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健全完善具有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坚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终将在这片沃土上扎根绽放。”几年前,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贾新明就深耕于兰州新区,凭借一项项技术突破,将企业做成了“小巨人”。

 

13年间,兰州新区大力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锚定打造西北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目标定位,积极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落地,加快离子加速器检验检测中心、同位素实验室、新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高水平创新。目前,兰州新区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80余个,创新型企业超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50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7%。医用重离子加速器、12000米海洋钻机、3.5微米铜箔等一批产品和技术世界一流。这些创新资源的集聚,为兰州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除了强化创新外,加强产学研合作也是兰州新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13年间,兰州新区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新区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在新区落地转化,打造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高地。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一角。

 

开放合作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对外开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13年来,兰州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起“陆空联动、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产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13年间,兰州新区立足“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定位,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筑平台、拓通道、育产业、促合作、优环境,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13年里,兰州新区加快建成由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成的立体化开放平台,推进粮食、肉类、种苗、冰鲜、水果、跨境电商等6大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建成投运,开通国际国内地区城市运输线路240余条,与60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13年间,兰州新区把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时机,从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到建强开放平台,从举办重大活动到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在展现现代化国家级新区的万千气象中不断提升影响力、集聚力、辐射力,释放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强烈吸引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随着一列列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发,满载“新区制造”驶向中亚、欧洲,促进了新区开放平台的叠加发力,为开展国际贸易、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千万里距离的拉近,正是因为兰州新区扛起全省“打造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通道”使命,放大发挥承东启西关键枢纽作用,加快形成立足新区、带动西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内陆开放新体系。

 

积厚成势,蓄力跃升。兰州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之路,是一部勇于创新的奋斗史,也是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兰州新区将继续锚定“产业强区”目标,以创新为引领,以开放为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向着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的目标奋勇前行。

 

 

 

来源丨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