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 广东18个重点产业布局分析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06 点击:次
本文将对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石化化工产业、家电产业、汽车产业、先进材料产业、轻工纺织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农业、建筑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型储能产业、低空经济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商业航天产业18个产业的产业发展概况、重点发展方向、产业发展布局等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1、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 33 年位居全国第一。2024 年,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53434.06 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 13.4%。手机产量全国第一,通信设备、计算机整机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重点发展方向
智能终端。巩固智能手机、物联网、计算机和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优势地位,支持品牌企业以中高端产品研发生产为重点,在工艺设计、材料应用、功能创新等关键特性上突破同质化竞争。鼓励发展定制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全屋智能终端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培育智能互联生态企业。推动终端代工制造产业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升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
平板显示。依托平板显示制造产业群,引进发展配套材料部件、模组器件等上下游产业,加快引进建设高世代 OLED 产线。支持开展 Micro LED、Mini LED 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动新一代显示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快实施“璀璨行动”,推进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能力建设,推进显示材料、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推动集成电路制造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先进封测、材料装备等,加快打造集成电路“第三极”。围绕手机、计算机、平板显示、家电等重点终端领域推动国产芯片适配验证和推广应用,牵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发展布局
广东在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拥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86 个和省级创新平台 80 个,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4 个。此外,广东依托相关产业基地或龙头企业,培育建设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智能终端)、梅州经济开发区(电子电路制造)、梅州市梅县区产业集聚地(电子专用材料)等 7 个省级新一代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区。
2、石化化工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2024年,广东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0154.92亿元,共有规上石化化工企业 9800 余家。全省炼油产能8775万吨/年、乙烯产能517万吨/年,芳烃产能495万吨/年,已形成了从上游原油炼制、烯烃芳烃生产到下游合成材料、橡塑加工、精细化工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涂料、日用化学品、塑料制品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塑料助剂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
重点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中下游高端产品。有序推进炼化项目“减油增化”,提升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占比。引导石化基地制定产业链产品延伸路线。围绕我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轻工纺织等产业的应用,结合上中游产品特点,大力发展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石化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鼓励外资企业、境外知名大学与石化企业加强合作。加大对中试环节支持力度,建设一批重点化工新材料中试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
规范化工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化工园区布局,统筹各园区定位,实现差异化、规范化发展。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促进高水平集聚发展。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必须进入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的化工园区(与其他行业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项目除外),引导其他石化化工项目在化工园区发展。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有序推动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力度。积极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推广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产业发展布局
广东省已发展形成广州、惠州大亚湾、湛江东海岛、茂名、揭阳大南海五大炼化一体化石化基地和珠海高栏港临港石化基地。截至 2024 年底,共有认定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茂名茂南石化工业园、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等 24 个化工园区;在建湛江东海岛化工园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茂名滨海新区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广州增城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汕头市绿色新材料产业园区等6个化工园区。
3、家电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2024 年,全省家电产业营业收入 15646.04 亿元,利润总额 1310.83 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家电产品出口占全国比重超 50%;空调、电风扇、电饭锅、微波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重点发展方向
加强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支持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向产业链推广智能产品设计、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应用。开展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专利导航和发明专利优先审查,支持开展智能家电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
加快转型升级。支持家电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施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进家电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家电产业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
推动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双比对、双提升”专项行动,提升家电产品标准和品质。开展智能家电信息安全、电磁兼容、通讯可靠性、用户体验等测试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制定,推进标准国际化。开展高品质产品认证及质量分等分级,提高优质产品辨识度。打造国际级智能家电展会,鼓励企业组团参加国际、国内专业展会。
产业发展布局
打造以深圳、佛山、珠海、惠州、中山、湛江、江门为核心,以电视机、空调、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厨房电器等为主要产品的制造基地。加强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建设珠海南屏科技工业园、湛江廉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北部智能家电产业园,支持江门蓬江产业园、广梅产业转移园建立以家电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4、汽车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广东省是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产业链完备,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等新能源汽车链布局完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24年,营业收入12812.73亿元,利润总额318.06亿元;汽车产量达570.7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1.78万辆,约占全国1/4。
重点发展方向
加快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推动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在产品创新迭代、智能化技术导入、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快提升竞争力。统筹推动小散商用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脱困发展,培育骨干企业。
提升汽车产业整零比。发挥自主整车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动零部件制造就近布局。立足合资企业电动化转型和产品质价比提升需求,推动进口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生产。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加快高性能车规级芯片、激光雷达和车载摄像、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线控执行系统、智能座舱等核心产业链环节布局,支持加快发展端到端、纯视觉等多种智能驾驶技术路线。推进车路云协同产业链布局。
支持商业模式业态创新。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联合电网企业协同创新,探索车、桩与智能电网灵活互动。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推广网络货运、挂车共享等新模式应用。
产业发展布局
完善四核多点发展格局,支持广州、深圳、佛山、肇庆四城联动,发挥整车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和近地化配套水平。支持珠海、汕头、韶关、梅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清远等地市多点发力,打造差异化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园区,支持广州番禺汽车城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省特色产业园(汽车),培育广州黄埔、增城,深圳坪山,佛山南海以及肇庆大旺等汽车产业基地。
5、先进材料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先进材料(建筑材料、绿色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材料、稀土材料)产业是我省的重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稳步提升,呈现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2024 年,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约2.67万亿元,利润总额约860亿元。
重点发展方向
建筑材料发展方向。建材各行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建设及升级改造;适用于装配式建筑、折叠式建筑、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生态修复的部品化建材产品及生产设备;海洋工程用混凝土、轻质高强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绿色钢铁发展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用钢、汽车用钢、核电及风电等能源装备用钢铁、高端工程机械用强韧耐磨钢铁、高强韧耐蚀建筑用螺纹钢、高品质不锈钢、优特钢(弹簧钢、工具钢、模具钢、轴承钢等)等钢铁材料制备技术,复合钢及钢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氢冶金、近终形连铸及短流程炼钢等低碳技术。
有色金属发展方向。铜铝合金深加工技术、铅锌冶炼与深加工技术、有色金属节能减排技术、金属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有色金属数字化与智能化制造技术。
化工材料发展方向。高端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低成本中模高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效、环保的精细化工产业催化新工艺、安全高效高端智能化工反应装置。
稀土材料发展方向。特殊服役特性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开发及应用、高容量稀土储氢材料及固态储氢系统、高性能生物农业照明材料及器件、高性能闪烁晶体材料及器件。
产业发展布局
推进佛山先进材料、广州先进材料、深莞惠先进材料、珠海化工材料、阳江合金材料和新型建材、云浮石材和优特钢、肇庆建材和铝合金加工材、清远建材和有色金属、河梅先进材料、韶关绿色钢铁和有色金属、中山先进材料、湛江先进材料、茂名绿色化工和非金属材料、粤东(汕头)电子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等 14 个规模大、实力强、有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建设华南新材料产业创新园、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省韶钢产业园、梅州市梅县区产业集聚地、广东阳东经济开发区、肇庆高要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云浮金属智造科技产业园等发展平台。
6、轻工纺织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2024 年,广东省轻工纺织产业集群营业收入 28600.74亿元,利润总额 1299.27 亿元。皮具、珠宝首饰、玩具、乐器、合成洗涤剂、塑料制品、陶瓷、金属制品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服装、家具、造纸及纸制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重点发展方向
推动时尚赋能。通过时尚设计、品牌运作、展览展示、全媒体传播等方式,促进时尚元素与轻工纺织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纺织行业全产业链流行趋势、技术创新与数字时尚等多维度协同创新生态。提升工业设计基础能力和数字化辅助决策能力。
加速数字化转型。打造集群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加强集群数字化服务载体建设。推动生产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柔性化,推动经营管理数字化、集成化,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制造供应链全链条信息共享,加快感知技术在关键节点的应用。
推动供给创新。突破纺织、家具智能生产装备短板,突破纺织、化妆品等行业节能减排、原材料提取合成等新工艺,建设纺织、化妆品等行业联合技术创新载体。开展轻工纺织产业集群专利导航,支持开展轻工纺织关键核心技术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培育高技术专利。
推动质量升级。鼓励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或制定高于国际先进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婴童用品、文教体育用品等产品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TC/SC)落户广东,建立完善国家及省级产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提升质检实验室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加大洗护用品、化妆品、婴童产品等重点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评价实验室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
产业发展布局
发挥广州、深圳“双核驱动”带动作用,巩固珠三角轻工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地位。发挥汕头、湛江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用,打造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轻工纺织新增长极。
7、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广东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发展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广州、深圳双核引领、珠三角地区梯队协同、粤东西北地区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2024 年 1-11月,广东省软件业务收入20791.5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3304.7亿元、同比增长13.5%,软件业务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比重达16.9%。
重点发展方向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研发攻关。
创新发展关键软件。重点支持研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计算等工具软件,聚焦特定行业领域,推动工业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持续融合创新,重点打造优秀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持续改善产业生态。支持企业基于自主技术路线进行应用开发和移植,构建开源开放的技术产品创新和应用生态。
产业发展布局
深圳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深圳)基地,规划面积11.52 平方公里。
广州天河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12.5平方公里。
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省5G产业园、省首批特色产业园(数字创意),总面积14.9平方公里。
广州中国软件CBD。聚焦发展信创和工业软件两大特色领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创建“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的重要载体,规划面积达 45万平方米。
珠海南方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总规划面积 103 平方公里。
8、生物医药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稳步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器械、药品生产研发能力、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等均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约4486.63 亿元,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1962.52亿元。
重点发展方向
加大创新药械全链条支持。谋划布局“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与健康”“岭南中医药现代化及关键技术装备”“精密仪器设备”等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专项,支持创新药、中药标准化规范化、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科学仪器和试剂、智能生产设备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品产业化攻坚。
推动创新药械在粤产业化。引进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药械在粤产业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若干生物医药平台型龙头企业建设生物医药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加强医疗器械广东创新服务站建设,推动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在广东快速转化。
推动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和保护。发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运营机构作用,加大专利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力度,促进相关专利技术集聚并在粤港澳大湾区转化实施。
强化中药标准引领。加快完善省级中药标准制修订机制,全链条加强中药质量管理,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中药产业升级改造。联合港澳有关方面共同制定中药湾区标准,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标准化,引领大湾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布局
布局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建设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省实验室,建有国家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一批知名医科大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9、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概况
2024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9701.21亿元,同比增长3.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355.1万亩;总产量1313.4万吨,增长2.2%,达到2006年以来历史高位。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3.6%,园林水果产量增长3.2%,茶叶产量增长7.2%。
重点发展方向
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生猪、畜禽、水产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促进工厂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引导和支持企业围绕育苗育种、原料种养、产品研发、装备研制、加工工艺、物流运输、质量控制等环节,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及食品生产各环节的集成应用。
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布《广东省海洋牧场标准体系规划(2025-2035 年)》,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通用标准研究,构建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育种、养殖、加工、流通等自主可控全链条装备研制和技术转化应用,支持新型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智能投喂设施、渔业机器人、吸鱼泵、多功能养殖船研发。加强现代化海洋牧场防灾减灾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抗风浪、网衣清洗等技术难题,提高海上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特色经济林果、林下经济。做强油茶、竹、森林药材、花卉苗木、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香料香精、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 8 大林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和新兴品牌地、南粤红绿径、自然教育基地等,打造森林文化精品。
10、建筑业
产业发展概况
2024年,广东省总承包和专业分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64万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增长3.9%,安装工程产值增长2.4%。
重点发展方向
发展智能建造。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力度。加强智能建造、“机器代人”等应用场景建设,推动重大产品集成和示范应用。
发展绿色建筑。推动既有民用建筑绿色化改造,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型公共建筑按照高于最低等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生产应用,开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推广试点。
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并具有岭南特色的广东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鼓励大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及传统建材企业向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推动大中型政府投资工程、大型社会投资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
产业发展布局
支持广州、深圳在建筑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势互补,辐射带动珠三角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区。支持佛山南海等地建设集技术集成、产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建筑产业集聚区;支持茂名电白、汕头濠江、江门开平等“中国建筑之乡”加快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广东建筑之乡”。
1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广东省是我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重要集聚区,终端市场需求旺盛,集成电路进口额常年占全国40%。2024年,全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200亿元。设计业发展全国领先,深圳、珠海设计规模常年位居国内前十;制造业实现突破发展,12英寸晶圆月产能达10万片;封测材料装备等加快布局,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重点发展方向
集成电路制造。支持既有硅基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加快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推进布局工控级、车规级平台。大力发展化合物半导体衬底、外延、制造、模块封装等。
芯片设计。 加强高性能CPU 、 智算GPU 、FPGA等高端通用芯片研发,大力推动面向优势终端领域国产芯片研发设计、适配验证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车规级芯片产品。
先进封测。积极布局晶圆级、系统级、凸块、倒装、硅通孔、中介层、2.5D/3D 等先进封测产线。
关键材料。加快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化学试剂、电子气体、高密度封装基板等材料研发生产。
特种装备及零部件。推进前道工艺分析测试设备、缺陷检测设备、激光加工设备等整机设备生产,支持高精密陶瓷零部件、射频电源、高速高清投影镜头等设备关键零部件研发。
产业发展布局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区域,积极推进特色制程和先进制程集成电路制造,加快培育化合物半导体,在晶圆制造工艺、数模混合芯片等领域实现突破,打造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的全产业链。以深圳、汕头、梅州、肇庆、潮州为依托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聚区,广深珠莞等多地联动发展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尾等城市依据各自产业基础,在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特种装备及零部件、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积极培育发展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建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形成与广深珠联动发展格局。
1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2024 年,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营业收入3905.65 亿元,利润总额 188.73 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6.4%。
重点发展方向
高端数控机床。支持核心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着力突破机床整机及关键部件高速高精、多轴联动、复合加工、精度保持、实时监测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推动激光制造装备、精密数控磨床、超精密数控金属切割机床、磁流体可控抛光机床、纳米级加工刀具、大量程纳米位移测量、纳米精度定位等技术研究及创新,加快自主机床装备与数控设备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航空装备。大力推动航空发动机及高温合金材料、高温涂层材料、航空低成本复合材料、防腐蚀材料、润滑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推动核心技术、关键基础元器件国产化。
卫星及应用。重点突破卫星终端射频与基带芯片、相控阵天线、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图像处理系统、高光谱定量反演等核心技术,支持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卫星遥感定标场、定量遥感真实性检验场、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轨道交通装备。加大对轨道交通信号、供电、车站配套、磁轨制造装备、真空管道等设备技术、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轨道车辆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传动装置、配电系统、车体及总装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保障水平。
产业发展布局
支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促进区域协作水平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链优化完善,支撑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自有品牌价值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汕头、湛江等城市打造成主导产业突出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13、智能机器人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2024年,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1.2%、服务机器人增长7.2%。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
重点发展方向
机器人控制器。支持突破多关节高精度运动解算及智能运动规划算法等技术,开展通用算法、主要工艺软件包、多传感器融合、拖动示教、防碰撞、容错性等技术研究,建立开放的控制器平台。研发高性能、模块化、网络化控制器产品,提升控制器多维度保障水平。
无人机。突破高性能无人机的专用芯片、飞控系统、动力系统、传感器、数据链、图传系统等技术。提升无人机在全自主飞行控制、续航时间、复杂环境感知、导航精度、集群协同以及质量可靠性等方面水平,推动在物流、农业、测绘、电力巡检、安全巡逻、应急救援等重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服务机器人。推进 5G、人工智能、语言识别、机器视觉力觉等技术与机器人融合应用。加快发展人机交互、脑-机接口、人-机-电融合与感控融合一体等关键技术,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
无人船。支持面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探测、海上风电场勘察运维、安防搜救、无人航运等领域,开展无人船用高性能复合材料、远程和复杂多样化任务与信息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提升。支持重点突破复杂动态场景感知、智能抓取操作、实时精准定位、自适应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提升机器人控制、传感、协作性能。
产业发展布局
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错位发展格局。支持广州、深圳发挥高端资源汇集优势,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支持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地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各地市做好产业配套。
14、新能源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2024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1163.18亿元。阳江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初具规模,粤东风电运维、海工基地加快建设,储能产业快速发展。
重点发展方向
海上风电赶超工程。以省内风机骨干企业为引领,做大做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推进风电机组向大容量、智能化、抗台风方向发展,加快形成集整机制造与叶片、电机、齿轮箱、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大型钢结构、海底电缆等加工为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提前布局海上风电运维基地,配套相关基础设施,组织开展运维技术设备研发制造和专业队伍建设。
太阳能产业壮大工程。结合“百千万工程”,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重点支持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光伏发电玻璃的生产和关键设备制造。推动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柔性薄膜电池等先进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以及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聚焦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设备制造,加快培育从氢气制储、加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多渠道增加氢气供给能力。布局建设以 SOFC 为核心的清洁高效发电产业集群。积极拓展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支持建设大型民用液氢示范工程。
智能电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基础装备、电力专用芯片、智能传感、电力机器人、输变配工程集成等产业。支持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加强电力大数据、能源工业互联网、电力全域物联网、电力网络安全等装备及系统研制;推进智能电网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设备集成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制造。
先进核能推进工程。支持小型堆核能综合利用,加强核能先进燃料技术研究,提前布局低温超导、超强磁能、超高温材料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快三代核电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四代核电堆型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
天然气发展利用提升工程。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内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构建功能清晰、核心突出、辐射带动、协同互补的大湾区天然气装备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包含天然气开发利用及深海天然气装备、LNG装备等高端装备研制和服务的产业体系。
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加速工程。大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推动建立大科学装置“冷泉系统实验装置”,加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及装备的工程化开发平台。
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快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进生物天然气开发,推动实施珠三角大型餐厨垃圾制气-有机肥多联产示范项目、农村种养基地生物天然气和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支持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管网。
产业发展布局
海上风电方面。推动汕头、汕尾、中山、阳江、揭阳海上风电产业基地规模化错位发展。建设中山风电机组研发中心、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工程基地、揭阳海上风电运维基地。
太阳能方面。依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地重点建设光伏生产设备、辅料、逆变器和高效 PERC 电池生产基地。以珠海、韶关、江门等为依托建设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品集聚区,推进建设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基地。
氢能方面。推进广州开发区、佛山南海和高明区等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建设,建立广深高温燃料电池及系统研发制造基地。建立广州、佛山、东莞、云浮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惠州、茂名、东莞、湛江、汕头氢能制储运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智能电网方面。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重点发展电力专用芯片、智能传感、通信与物联、智能终端、电力大数据、智能输变配工程集成等产业。依托惠州重点发展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监测、控制和保护装备研发制造。
核能方面。广州重点发展三代核电装备制造、四代核电、核聚变装置设计研发与先进制造。深圳、阳江、东莞、江门重点发展核电运行维护、先进燃料研制、核材料研发与检测、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等产业。惠州、江门、湛江、茂名重点发展核电工程施工调试、核能综合利用等产业。
15、新型储能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基本形成覆盖电池材料、储能电芯、变流器、系统集成和回收利用的储能电池全产业链。2024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50万千瓦,同比增长114%。
重点发展方向
丰富应用场景。基本建立新型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肇庆万羚、阳江峡安、清远白庙、湛江英利等电站参与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实现较好盈利水平,建成国内首个网地一体虚拟电厂管理平台。
加强技术创新。创建全国唯一的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聚焦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规模化储能装备和技术持续开展攻关。成立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覆盖 85%以上新型储能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完善产业政策。形成“1+N+N”政策体系,推动先进优质储能产品用户侧项目执行蓄冷电价。新能源发电项目配储空间进一步扩大,2025年及以后首次并网的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和装机容量大于 3 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时长2小时配置新型储能,新能源发电项目可跨地市配置储能。
产业发展布局
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肇庆、江门、珠海、中山为重点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佛山、韶关、江门、清远为重点建设正极材料集聚区,以深圳、惠州、东莞、湛江为重点建设锂电硅碳负极材料集聚区,以珠海、佛山、肇庆、东莞为重点建设锂电隔膜生产制造基地,以惠州、珠海为重点建设电解液专业园区,以梅州、韶关、惠州为重点建设铜箔、铝箔、聚偏二氟乙烯膜等辅助材料集聚区。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肇庆为重点建设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以珠三角为核心,韶关、汕头及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支点,建设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聚区。
16、低空经济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广东将发展低空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在低空产业、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等方面均有良好基础。其中,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的市场份额。
重点发展方向
打造世界级低空制造高地。支持低空飞行器整机研发制造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品适航取证及商业化运营进程。推动低空产业链内部各环节深度融合,支持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加强协作。鼓励企业牵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低空经济领域产业创新平台。
适度超前布局低空基础设施。加快《广东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2035 年)》布点的通用机场建设,推进停机库、能源站、气象站、固定运营基地和航材保障平台等地面保障设施建设。引导已建成的通用机场和起降场完善低空保障能力,逐步补充充换电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完善通信、导航、监视等相关配套设施网络建设。
积极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构建低空智慧物流体系,聚焦“干-支-末”物流配送需求,建设无人机物流节点,开展无人机城际运输及末端配送应用。发展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开通市内和城际低空客运航线。打造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加大低空飞行器在应急救援、消防救援、水上救援、应急通信、应急指挥、搜寻搜救、应急值守、医疗转运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培育低空新兴消费业态,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类低空经济新兴消费项目,开发和推广低空观光、飞行体验、高空跳伞、个人娱乐飞行等多元化低空旅游产品。
产业发展布局
形成深圳、广州、珠海三大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深圳是世界无人机之都,汇聚 1700 多家无人机企业,获批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广州以 eVTOL 领跑全国,低空产业涵盖核心零部件、整机研制、运营服务等全链条,完成全国首次城市公众复杂低空环境飞行验证,落地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珠海通用航空发展处于全国前列,是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拥有 6 个通航机场及完整通航产品体系。
17、人工智能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500家,人工智能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独角兽企业24家,上市企业92家,初步形成“软硬件开发+核心技术研发+行业领域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
重点发展方向
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算力生态,研发具有通用性、可编程性的高端训练、推理芯片,多模态多精度计算的算力芯片,探索可重构、算存一体的新型体系架构研究。开发高效易用的开源人工智能芯片编译器与工具链等基础软件,支持自主人工智能芯片与国产通用服务器的适配,构建完善的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软硬件生态。
强化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基础架构、训练算法、调优对齐、推理部署等环节,研发千亿级参数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形成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完整技术体系。加强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在群体智能、类脑智能、具身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等方向开展研究,加强无监督自然语言处理、群体自主无人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突破性原创性成果。
持续加快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加强技术与经济、社会、科学领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典型应用场景。推动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组建行业联盟。通过场景创新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迭代升级,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力,带动提升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联合龙头企业组建政务大模型联合实验室,统筹建设数字政府人工智能运行平台,常态化发布人工智能场景清单。
产业发展布局
广州、深圳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省布局建设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
18、商业航天产业
产业发展概况
广东发挥市场机制完备、产业配套齐全、应用需求旺盛等优势,在卫星制造和火箭研制等领域集聚了一批企业和科研院所,商业航天产业链关键环节均有布局,已初步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态势。
重点发展方向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引导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星箭制造、天地往返运输、星座组网与测运控、空天信息实时处理与在轨智能融合等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围绕火箭低成本、快速响应、可重复使用,卫星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化脉动生产,空间信息服务精准时空、全维感知等领域,推动央地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协同攻关,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粤布局,提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
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商业航天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整合技术、人才、数据、资本、服务等要素,建设联合试验、协同加工、共享制造平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商业航天专利池,形成联合防御、风险分担、开放共享的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机制。
统筹谋划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大局,谋划大湾区通导遥一体化低轨星座建设和运营。整合“珠海”“大湾智通”“天琴”等星座资源,构建广东特色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卫星测运控平台,为多频段、多轨道天基系统提供发射段、运行段测运控管理服务。
产业发展布局
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广州、深圳打造从火箭、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到应用的全覆盖产业链,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广州打造北斗产业生态城。珠海等地重点推动终端设备制造、卫星运营、卫星应用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支持阳江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园区,重点推动星箭总装制造、卫星应用、航天科普、航天文旅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