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东莞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方向与对策研究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06 点击:

 

未来产业是以尚处于技术爆发前夕但发展潜力巨大的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硬科技为基础的产业,能不断催生新企业、新产业,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国务院总理李强202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全国各省区市也正抢抓战略机遇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竞逐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如:北京市聚焦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0个未来产业,组织实施八大行动,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上海市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超高清等前沿领域,设立1000亿元母基金支持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江苏省前瞻布局低空经济、量子科技、氢能等“10+X”未来产业体系,部署80个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研发项目,确定21个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区域;浙江省重点发展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大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百亿元级“新星”产业群。作为最早规划布局未来产业的地区,广东省深圳市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未来产业培育计划”。2024年,广东省先后发布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和未来绿色低碳等5个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标,打造形成一批具有硬核成果的未来产业集群。

东莞市作为全国制造业重要基地,拥有22万家工业企业、1.4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4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了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打造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东莞市正在努力构建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向世界产业集群迈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关键,意义特别重大。2024年9月,东莞市印发实施《关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明确构建“8+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前瞻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6G)、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为东莞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立足东莞市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方向,提出东莞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对策建议,为东莞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供参考。

1.东莞市具有发展潜力

的未来产业方向

1.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能够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作为全球制造业重镇,东莞市产业链配套完善,在应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18年以来,东莞市陆续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财政支持政策,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指引和市场驱动下,东莞人工智能产业链不断完善,在计算机技术、数据、应用技术、算法理论、开发平台、解决方案、产品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企业布局,集聚了包括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三姆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凯格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盘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批代表性企业,并通过“AI+制造”“AI+机器视觉”“AI+生物医药”“AI+检测筛查”“AI+城市治理”等模式在工业、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形成了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初步形成了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基础软硬件三大环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根据《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东莞聚集了超500家人工智能企业,涌现出了如花瓣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微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大数据企业以及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领域营业收入1200多亿元,其中,智能消费和设备制造领域超800亿元,人工智能软件开发领域超350亿元。2025年2月,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3000亿元,体现了东莞竞逐AI之城的决心。

虽然东莞市在“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24年9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显示,东莞市的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3位,处于第三梯队。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东莞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够,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度较弱,算力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缺乏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应用场景还不够广泛深入。未来,东莞市应以问题为导向,从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场景等方面集中发力,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场景培育等,通过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引领高端制造业发展,全面提升东莞未来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力。

1.2 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也称类人机器人或仿人机器人,是具有与人类似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双足行走、双手协作等)的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东莞是机器人生产制造大市,全市拥有机器人生产制造相关企业近4700家,产量达160万套,其中,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0%,在控制器、减速器及机器视觉等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广东天机机器人有限公司、东莞普洛汇森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信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赢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尤其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是省、市机器人产业链“双料”链主企业。2021年,东莞市参与联合创建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东莞市入围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城市榜单TOP10》,位列榜单第三位。松山湖高新区作为东莞市机器人企业的聚集地,目前已集聚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400余家,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位于区内的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园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XbotPark)更是汇聚了来自海内外的硬科技创业团队,孵化出包括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内的80余家科技型企业,为东莞机器人产业走向高端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东莞市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过程中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低、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创新生态与协同效应不足、高端人才与研发投入缺口较大、“大脑”和“小脑”技术不成熟等等,制约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未来,东莞市仍需在高性能电机、AI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协同与产业链整合以及人才引进政策上加大投入和支持,以应对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的机遇与挑战。

1.3 细胞与基因

细胞与基因产业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生命科技前沿探索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未来产业增长的新动能。近年来,东莞市将生物医药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将细胞与基因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有力推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东莞市积极打造优质项目孵化落地承载空间,2022年组建松山湖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推动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首批5家产业园挂牌运营,形成了差异化定位且紧密联系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目前,东莞市已聚集细胞与基因相关企业30余家,广东东阳光生物制剂有限公司、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广东先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快速发展,构建起从基因编辑、细胞制备、细胞储存,到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研发、临床试验、质量检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技术创新上,东莞市拥有广东医科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等细胞与基因领域研发机构、检测服务机构10余家,建有广东三生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服务平台,有力带动了该领域的研发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如广东东阳光生物制剂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5款胰岛素制剂已获批上市,广东先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广东博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解决了干细胞数字化存储与规模生产制备的行业难题,等等。

与此同时,东莞市细胞与基因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单薄;龙头企业少,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高端研发平台缺乏,顶尖人才团队偏少;项目大多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形成技术优势。此外,东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作机制、产业规范等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细胞与基因产业的发展进程。因此,东莞市需要紧抓产业发展机遇期,进一步加强前瞻规划和政策支撑,强化企业招商、人才引进,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细胞与基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1.4 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材料是指用于生产、储存、利用与管理新能源的材料,在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新能源材料种类繁多,根据其在不同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主要分为:太阳电池材料、以高能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为代表的绿色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风电叶片材料、生物质能材料、新型相变材料、反应堆核能材料等。东莞市高度重视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积极推动锂电池、储能材料、氢能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集聚了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阳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新能源研究院、东莞理工学院等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重大创新平台。2022年全市新能源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67.3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居于全球领先行列,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两轮电动车欧洲市场占有率约20%,东莞阳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华为数字能源公司唯一的一家P类(Preference,优选类)供应商,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此外,东莞市集聚了10余家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氢能源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在氢气制取、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均有所布局,并于2021年入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全国首批城市群,2023年顺利招引洋兴氢蓝时代燃料电池研发制造项目,助力氢能产业补链强链。

可以看到,东莞市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产品结构单一、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以及部分领域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低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东莞市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布局,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引培和政策支持等措施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5 化合物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多指晶态无机化合物半导体,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确定原子配比形成的化合物,并具有确定的禁带宽度和能带结构等半导体性质。随着5G、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发展,化合物半导体特别是第三代半导体的需求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东莞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化合物半导体研发体系和产业体系。在科研创新方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团队已经形成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氮化镓衬底的生长装备技术、蓝宝石复合衬底技术、碳化硅外延设备技术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东莞市还建立了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东莞基地,具备较强的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方面,东莞市形成了从衬底、外延到器件的化合物半导体完整产业链。在衬底材料领域,拥有氮化镓衬底生产企业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蓝宝石衬底生产企业广东中图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外延材料领域,拥有碳化硅外延生产企业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氮化镓外延生产企业东莞市中晶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半导体器件生产领域,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半导体封装领域,拥有广东利扬芯片测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虽然东莞市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芯片制造、设计等高端环节仍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方面,虽然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需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产业链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上下游的协同和整合,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

完整原文详见《广东科技》杂志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东莞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方向与对策研究

2025-08-06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未来产业是以尚处于技术爆发前夕但发展潜力巨大的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硬科技为基础的产业,能不断催生新企业、新产业,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国务院总理李强202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全国各省区市也正抢抓战略机遇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竞逐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如:北京市聚焦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0个未来产业,组织实施八大行动,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上海市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超高清等前沿领域,设立1000亿元母基金支持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江苏省前瞻布局低空经济、量子科技、氢能等“10+X”未来产业体系,部署80个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研发项目,确定21个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区域;浙江省重点发展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大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百亿元级“新星”产业群。作为最早规划布局未来产业的地区,广东省深圳市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未来产业培育计划”。2024年,广东省先后发布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和未来绿色低碳等5个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标,打造形成一批具有硬核成果的未来产业集群。

东莞市作为全国制造业重要基地,拥有22万家工业企业、1.4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4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了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打造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东莞市正在努力构建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向世界产业集群迈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关键,意义特别重大。2024年9月,东莞市印发实施《关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明确构建“8+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前瞻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6G)、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为东莞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立足东莞市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方向,提出东莞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对策建议,为东莞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供参考。

1.东莞市具有发展潜力

的未来产业方向

1.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能够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作为全球制造业重镇,东莞市产业链配套完善,在应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18年以来,东莞市陆续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财政支持政策,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指引和市场驱动下,东莞人工智能产业链不断完善,在计算机技术、数据、应用技术、算法理论、开发平台、解决方案、产品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企业布局,集聚了包括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三姆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凯格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盘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批代表性企业,并通过“AI+制造”“AI+机器视觉”“AI+生物医药”“AI+检测筛查”“AI+城市治理”等模式在工业、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形成了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初步形成了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基础软硬件三大环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根据《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东莞聚集了超500家人工智能企业,涌现出了如花瓣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微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大数据企业以及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领域营业收入1200多亿元,其中,智能消费和设备制造领域超800亿元,人工智能软件开发领域超350亿元。2025年2月,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3000亿元,体现了东莞竞逐AI之城的决心。

虽然东莞市在“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24年9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显示,东莞市的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3位,处于第三梯队。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东莞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够,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度较弱,算力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缺乏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应用场景还不够广泛深入。未来,东莞市应以问题为导向,从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场景等方面集中发力,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场景培育等,通过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引领高端制造业发展,全面提升东莞未来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力。

1.2 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也称类人机器人或仿人机器人,是具有与人类似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双足行走、双手协作等)的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东莞是机器人生产制造大市,全市拥有机器人生产制造相关企业近4700家,产量达160万套,其中,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0%,在控制器、减速器及机器视觉等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广东天机机器人有限公司、东莞普洛汇森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信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赢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尤其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是省、市机器人产业链“双料”链主企业。2021年,东莞市参与联合创建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东莞市入围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城市榜单TOP10》,位列榜单第三位。松山湖高新区作为东莞市机器人企业的聚集地,目前已集聚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400余家,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位于区内的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园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XbotPark)更是汇聚了来自海内外的硬科技创业团队,孵化出包括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内的80余家科技型企业,为东莞机器人产业走向高端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东莞市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过程中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低、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创新生态与协同效应不足、高端人才与研发投入缺口较大、“大脑”和“小脑”技术不成熟等等,制约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未来,东莞市仍需在高性能电机、AI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协同与产业链整合以及人才引进政策上加大投入和支持,以应对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的机遇与挑战。

1.3 细胞与基因

细胞与基因产业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生命科技前沿探索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未来产业增长的新动能。近年来,东莞市将生物医药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将细胞与基因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有力推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东莞市积极打造优质项目孵化落地承载空间,2022年组建松山湖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推动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首批5家产业园挂牌运营,形成了差异化定位且紧密联系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目前,东莞市已聚集细胞与基因相关企业30余家,广东东阳光生物制剂有限公司、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广东先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快速发展,构建起从基因编辑、细胞制备、细胞储存,到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研发、临床试验、质量检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技术创新上,东莞市拥有广东医科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等细胞与基因领域研发机构、检测服务机构10余家,建有广东三生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服务平台,有力带动了该领域的研发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如广东东阳光生物制剂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5款胰岛素制剂已获批上市,广东先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广东博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解决了干细胞数字化存储与规模生产制备的行业难题,等等。

与此同时,东莞市细胞与基因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单薄;龙头企业少,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高端研发平台缺乏,顶尖人才团队偏少;项目大多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形成技术优势。此外,东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作机制、产业规范等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细胞与基因产业的发展进程。因此,东莞市需要紧抓产业发展机遇期,进一步加强前瞻规划和政策支撑,强化企业招商、人才引进,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细胞与基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1.4 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材料是指用于生产、储存、利用与管理新能源的材料,在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新能源材料种类繁多,根据其在不同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主要分为:太阳电池材料、以高能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为代表的绿色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风电叶片材料、生物质能材料、新型相变材料、反应堆核能材料等。东莞市高度重视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积极推动锂电池、储能材料、氢能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集聚了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阳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新能源研究院、东莞理工学院等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重大创新平台。2022年全市新能源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67.3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居于全球领先行列,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两轮电动车欧洲市场占有率约20%,东莞阳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华为数字能源公司唯一的一家P类(Preference,优选类)供应商,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此外,东莞市集聚了10余家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氢能源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在氢气制取、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均有所布局,并于2021年入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全国首批城市群,2023年顺利招引洋兴氢蓝时代燃料电池研发制造项目,助力氢能产业补链强链。

可以看到,东莞市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产品结构单一、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以及部分领域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低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东莞市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布局,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引培和政策支持等措施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5 化合物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多指晶态无机化合物半导体,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确定原子配比形成的化合物,并具有确定的禁带宽度和能带结构等半导体性质。随着5G、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发展,化合物半导体特别是第三代半导体的需求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东莞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化合物半导体研发体系和产业体系。在科研创新方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团队已经形成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氮化镓衬底的生长装备技术、蓝宝石复合衬底技术、碳化硅外延设备技术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东莞市还建立了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东莞基地,具备较强的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方面,东莞市形成了从衬底、外延到器件的化合物半导体完整产业链。在衬底材料领域,拥有氮化镓衬底生产企业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蓝宝石衬底生产企业广东中图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外延材料领域,拥有碳化硅外延生产企业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氮化镓外延生产企业东莞市中晶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半导体器件生产领域,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半导体封装领域,拥有广东利扬芯片测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虽然东莞市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芯片制造、设计等高端环节仍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方面,虽然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需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产业链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上下游的协同和整合,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

完整原文详见《广东科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