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有关以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推动新型工业化的经验做法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5-20 点击:

一、产业集群培育情况

(一)主导产业集群

1.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引领方面。在整车方面拥有全国自主创新商用车企业上汽大通、新能源客车翘楚中车时代,以及专注物流车、野外工程车新能源改装车辆制造的申联专用。一汽锡柴奥威CA6DM3(13升)发动机产品市场份额居行业第一;威孚高科柴油动力系统高压共轨泵市场占有率80%以上,份额居行业第一;威孚力达在催化器市场份额居行业第一。在平台建设方面。先后引进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同济大学同惠研究院、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着力打造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氢燃料电池耐久性测试中心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级核心公共平台。现已建成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3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在转型升级方面。推动工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集群内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16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0家,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智能车间8个,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普及率达到41%,企业工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6%,新增国家智能制造场景企业2家,省智能工厂2家,省星级上云企业16家,5家企业入围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3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

2.智能装备:在创新能力方面。园区突出创新主体高水平培育,建设“综合型+专业化+特色化”科创载体,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标杆。已建成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家,省级及以上公共服务平台3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在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海南大学等一批国内顶尖学府加强合作,形成以同惠新能源汽车创新研究院、卢强、周孝信院士工作站、风电设计研究院、海特新材料创新研究院、维森派沃(无锡)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多层次科技研发平台,引进院士4名、省级创新创业人才7人次、市级创新创业人才16人次,推进上能储能项目、恒和尾气后处理项目、明恒混合动力总成项目等一批高端装备项目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在转型升级方面。依托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等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构建智改数转提绿标杆,以智改数转带动数字经济发展,以双碳示范区创建促绿色发展,以场景应用促进专业服务发展。目前,累计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5家,省级以上智能车间8家,省级四星级及以上上云企业5家。

(二)新兴产业集群

1.生命科技:在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器械创新驱动(无锡惠山)发展中心、省药监审评中心无锡惠山服务站、省医疗器械检验所无锡惠山服务站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蓄力加码。二是生命科技全产业链平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先后引进和成立了北京基因组所无锡健康科学研究院、时玉舫院士领衔的华泰创新药研究院、国家中小企业生物检测平台、江苏省精准医学工程中心等核心平台。在人才集聚方面。累计引进海内外博士200余人、硕士500余人,集聚时玉舫、赵国屏、龚霄雁等海内外院士8人、国家级人才10余人、省级人才逾30人,时玉舫院士领衔的创新药技术研发团队入选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之顶尖创业团队;生命科技园先后获评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江苏省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并在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中获人才竞争力第6位。在企业培育方面。经开区精进涵盖研发、孵化、中试与产业化的生命科技全产业链条,坚持多维度、梯队化推进产业培育,集聚了国内外生命科技领域企业及机构200余家,包括引进、培育7家国内外上市公司,4家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入库雏鹰企业33家、瞪羚企业19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

2.数字信息:在产业集聚方面。构建“两网三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2大优势产业领域,信创、智慧能源信息系统、信息服务3大新兴产业领域)“2+3”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一流数字产业集群,聚力重大项目招引落地,抢占产业迭代变革赛道。目前,拥有相关企业1000多家,亿元企业30家,初步形成了赛晶电力、大唐融合、金木土科技等一批创新骨干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已引入了一批超100亿、超50亿、超10亿元轻资产、高回报项目,包括58HRG总部项目、华彬集团华东区域总部项目、皇包车项目等。在创新能力方面。将创新主体培育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4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雏鹰企业58家、瞪羚企业35家。建成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3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大唐融合物联科技荣获省级软件企业,江苏金木土科技荣获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在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一批国内顶尖学府加强合作,形成以国家物联网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沈昌祥院士工作站、江苏数字信息研究院、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特种设备物联网应用示范平台等为代表的多层次科技研发平台,引进院士1名、省级创新创业人才11人、市级创新创业人才43人,推进诺亚净化、择沐竞、安真通等一批数字信息项目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国内外领先地位。

3.光伏与储能:在产业集聚方面。园区以光伏和储能制造业为中心、以上下游产业为协同,重点发展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动力电池、光伏配套及核心装备、储能系统集成等产业。园区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9家,引进培育了主板上市公司京运通、晶澳、云程等行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集光伏系列产品、光热利用产品、光伏电站开发、储能装备在内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及集单晶硅、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在内的较为完整产业链条。在平台建设方面。发挥天津大学的科研优势,建设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聚焦先进动力、氢能和储能等方向开展技术研发、检测认证、技术转移等,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和转化平台。园区建有江苏省唯一的能源光伏逆变系统工程中心,并拥有行业领先的供应链、工艺技术和制造装备,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绿色工厂、智能车间、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在项目引育方面。上能电气、晶澳卫蓝、光曜能源等一批光伏储能研发制造项目签约落地。上能电气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打造涵盖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及光储一体机等产品在内的研发制造基地,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超100亿元。晶澳卫蓝项目计划投入10亿元,主要从事光伏组件相关新材料和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光曜能源项目计划投入13亿元,致力于25G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产业化。

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做法

一是依托龙头引领坚持特色发展,形成集聚效应。目前,惠山经开区集聚了100多家知名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2家,具备新能源动力总成55万台、汽车轮毂600万件、汽车传送带1000万条,汽车空调压缩机40万台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新能源车年销量3.7万辆,形成了从整车生产到配套及汽车后市场产品全体系产业链条。经开区将发挥既有优势,全力推动上汽、中车等企业成为链主企业,以点成线,以线带面推动区域内配套能力提升,促进二级、三级配套向核心零部件配套提升,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作优势。着力强链、补链,加快引进总投资80亿元的年产20GWh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智能电动汽车增程器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新能源皮卡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磁流变智能悬架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切入新能源、电动化新赛道,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样板基地。同时,坚持“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发展道路,以五个专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强化与功能区之间产业匹配和相互支撑,实现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光伏和储能产业规模超30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120亿元,数字信息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500亿元。

二是争抢先发优势深化企业培育,做优品牌效应。依托数字信息、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锚定口腔医疗器械、精准检验医学、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具有先发优势的细分产业领域,实施新兴产业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全力推动中小企业走高新化、智能化、专精特新化专业发展之路。搭建和完善“1+N”模式创新型企业培育平台,即营造1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主体阶梯式培育体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智转数改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等N个企业数据库,打造一企一档的个性化企业服务体系,形成新兴产业突破式发展的有生力量。同时,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采用“一企一策”专项协调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快速提升自身能级,培育更多的10亿、30亿和50亿规模企业。

三是谋求重大平台突破创新,打造亮点效应。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推动作用,围绕深层次产业需求优化布局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抢先布局未来产业,以华科大丁汉院士领衔提供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以及智能制造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不断壮大,以同惠创新院全链条氢能产业链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天大无锡研究院氢燃料电池及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为突破抢先布局氢能与储能新赛道,以华泰创新药等新研机构为核心推动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更多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组建更高能级的企业创新中心,对接国家级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企业创新平台上落地落实,加速科技创新向产品和成果转化,迅速与企业产品相融合,切实提升企业生产效能和产业发展能级。

三、下一步举措

一是优化创新赋能。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快构建多层次、递次型创新企业群体,加快培育以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梯队。鼓励企业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建立纵横交错、互联互通“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攻关、适配测试验证、成果转移扩散和应用示范推广。鼓励企业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离岸实验室,创新“科学家+工程专家+研发团队”组织模式。支持重点领域专精新特中小企业成长,形成关键技术环节多点突破。

锻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未来产业创新布局需求,积极探索培育一批市场主导、多元参与、机制灵活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发挥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等重大平台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湖南大学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国家研究院等重点研发机构建设,以氢能先进动力为重点的同济大学氢能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落户运营,打造“未来科创”策源新引擎。支持上能电气等重点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流高校院所构建创新网络,探索产业创新政企联动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谋划打造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建设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做优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产业创新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重点服务于产业关键核心领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运营维护、咨询设计等服务,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项目咨询、设计、融资、建造与运营一体化的系统集成商和服务商。围绕新能源汽车、风电、储能、气电领域的检测论证,石墨烯、纳米材料、新型复合金属材料的研发,以及智能制造、3D打印、机器视觉等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争取产业相关央企在园区布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或分支机构。

二是加速人才赋能。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依托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 ,惠山区“惠·鹏飞”英才引才平台,大力引进信息经济领域高端人才及团队。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依托上海临港研究院等飞地平台,加强与上海、浙江地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协作,深化打造惠山经开区“惠聚英才”引才品牌,加速集聚一批新兴产业领域专业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拔尖人才。支持高层次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园品牌化发展,以高能级平台载体集聚信息高端人才。

培育多层次数字信息人才。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依托国家级信息化应用创新培训基础,大力支持区内重点孵化载体、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着力培养一流产业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依托“工匠基金”,优化升级“无锡工匠”“惠山工匠”等各类人才计划,评选激励一批企业家、技能人才等。强化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办学,面向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人才实训基地,建立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机制,加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做深做细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优化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人才机制,做好高端人才进修疗养、教育培训、就医体检等服务保障工作。提升φ+国际人才社区品质,加强与惠山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协会等合作,建好惠山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提升人才服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服务便利度。用好“产业人才创新券”,携手市场化机构,支持园区用才主体,招聘、引进、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定期组织人才赋能培训活动。

三是加大金融赋能。

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创新模式。以无锡惠程信达产业基金为基础,加强与力合清源、力合产融、深圳力合天使、华利通投资等产业投资基金、创投基金、金融机构的合作,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专业投资能力的投融资服务团队,共同参与重大项目的接洽、谈判,为项目招引和落地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联合并鼓励知名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在园区设立种子(天使)基金、创投基金,支持人才创业项目、早期招商项目落地园区。完善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的全周期“精准服务”金融体系,建立科技、产业、金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支持金融机构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开发新兴产业领域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及服务,扩大知识产权保险覆盖范围。引导银行依托“智惠贷”“担保基金”“转贷基金”等产品服务,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惠山科技金融中心,汇集银企融资信息,实现数字信息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融资产品精准智能对接。充分利用区公共信用数据库,建立完善科技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共享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探索基于公共信用的融资模式。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有关以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推动新型工业化的经验做法

2025-05-20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一、产业集群培育情况

(一)主导产业集群

1.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引领方面。在整车方面拥有全国自主创新商用车企业上汽大通、新能源客车翘楚中车时代,以及专注物流车、野外工程车新能源改装车辆制造的申联专用。一汽锡柴奥威CA6DM3(13升)发动机产品市场份额居行业第一;威孚高科柴油动力系统高压共轨泵市场占有率80%以上,份额居行业第一;威孚力达在催化器市场份额居行业第一。在平台建设方面。先后引进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同济大学同惠研究院、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着力打造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氢燃料电池耐久性测试中心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级核心公共平台。现已建成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3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在转型升级方面。推动工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集群内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16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0家,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智能车间8个,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普及率达到41%,企业工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6%,新增国家智能制造场景企业2家,省智能工厂2家,省星级上云企业16家,5家企业入围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3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

2.智能装备:在创新能力方面。园区突出创新主体高水平培育,建设“综合型+专业化+特色化”科创载体,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标杆。已建成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家,省级及以上公共服务平台3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在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海南大学等一批国内顶尖学府加强合作,形成以同惠新能源汽车创新研究院、卢强、周孝信院士工作站、风电设计研究院、海特新材料创新研究院、维森派沃(无锡)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多层次科技研发平台,引进院士4名、省级创新创业人才7人次、市级创新创业人才16人次,推进上能储能项目、恒和尾气后处理项目、明恒混合动力总成项目等一批高端装备项目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在转型升级方面。依托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等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构建智改数转提绿标杆,以智改数转带动数字经济发展,以双碳示范区创建促绿色发展,以场景应用促进专业服务发展。目前,累计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5家,省级以上智能车间8家,省级四星级及以上上云企业5家。

(二)新兴产业集群

1.生命科技:在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器械创新驱动(无锡惠山)发展中心、省药监审评中心无锡惠山服务站、省医疗器械检验所无锡惠山服务站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蓄力加码。二是生命科技全产业链平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先后引进和成立了北京基因组所无锡健康科学研究院、时玉舫院士领衔的华泰创新药研究院、国家中小企业生物检测平台、江苏省精准医学工程中心等核心平台。在人才集聚方面。累计引进海内外博士200余人、硕士500余人,集聚时玉舫、赵国屏、龚霄雁等海内外院士8人、国家级人才10余人、省级人才逾30人,时玉舫院士领衔的创新药技术研发团队入选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之顶尖创业团队;生命科技园先后获评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江苏省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并在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中获人才竞争力第6位。在企业培育方面。经开区精进涵盖研发、孵化、中试与产业化的生命科技全产业链条,坚持多维度、梯队化推进产业培育,集聚了国内外生命科技领域企业及机构200余家,包括引进、培育7家国内外上市公司,4家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入库雏鹰企业33家、瞪羚企业19家、准独角兽企业6家。

2.数字信息:在产业集聚方面。构建“两网三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2大优势产业领域,信创、智慧能源信息系统、信息服务3大新兴产业领域)“2+3”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一流数字产业集群,聚力重大项目招引落地,抢占产业迭代变革赛道。目前,拥有相关企业1000多家,亿元企业30家,初步形成了赛晶电力、大唐融合、金木土科技等一批创新骨干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已引入了一批超100亿、超50亿、超10亿元轻资产、高回报项目,包括58HRG总部项目、华彬集团华东区域总部项目、皇包车项目等。在创新能力方面。将创新主体培育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4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雏鹰企业58家、瞪羚企业35家。建成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3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大唐融合物联科技荣获省级软件企业,江苏金木土科技荣获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在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一批国内顶尖学府加强合作,形成以国家物联网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沈昌祥院士工作站、江苏数字信息研究院、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特种设备物联网应用示范平台等为代表的多层次科技研发平台,引进院士1名、省级创新创业人才11人、市级创新创业人才43人,推进诺亚净化、择沐竞、安真通等一批数字信息项目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国内外领先地位。

3.光伏与储能:在产业集聚方面。园区以光伏和储能制造业为中心、以上下游产业为协同,重点发展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动力电池、光伏配套及核心装备、储能系统集成等产业。园区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9家,引进培育了主板上市公司京运通、晶澳、云程等行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集光伏系列产品、光热利用产品、光伏电站开发、储能装备在内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及集单晶硅、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在内的较为完整产业链条。在平台建设方面。发挥天津大学的科研优势,建设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聚焦先进动力、氢能和储能等方向开展技术研发、检测认证、技术转移等,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和转化平台。园区建有江苏省唯一的能源光伏逆变系统工程中心,并拥有行业领先的供应链、工艺技术和制造装备,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绿色工厂、智能车间、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在项目引育方面。上能电气、晶澳卫蓝、光曜能源等一批光伏储能研发制造项目签约落地。上能电气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打造涵盖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及光储一体机等产品在内的研发制造基地,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超100亿元。晶澳卫蓝项目计划投入10亿元,主要从事光伏组件相关新材料和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光曜能源项目计划投入13亿元,致力于25G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产业化。

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做法

一是依托龙头引领坚持特色发展,形成集聚效应。目前,惠山经开区集聚了100多家知名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2家,具备新能源动力总成55万台、汽车轮毂600万件、汽车传送带1000万条,汽车空调压缩机40万台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新能源车年销量3.7万辆,形成了从整车生产到配套及汽车后市场产品全体系产业链条。经开区将发挥既有优势,全力推动上汽、中车等企业成为链主企业,以点成线,以线带面推动区域内配套能力提升,促进二级、三级配套向核心零部件配套提升,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作优势。着力强链、补链,加快引进总投资80亿元的年产20GWh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智能电动汽车增程器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新能源皮卡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磁流变智能悬架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切入新能源、电动化新赛道,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样板基地。同时,坚持“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发展道路,以五个专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强化与功能区之间产业匹配和相互支撑,实现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光伏和储能产业规模超30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120亿元,数字信息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500亿元。

二是争抢先发优势深化企业培育,做优品牌效应。依托数字信息、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锚定口腔医疗器械、精准检验医学、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具有先发优势的细分产业领域,实施新兴产业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全力推动中小企业走高新化、智能化、专精特新化专业发展之路。搭建和完善“1+N”模式创新型企业培育平台,即营造1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主体阶梯式培育体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智转数改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等N个企业数据库,打造一企一档的个性化企业服务体系,形成新兴产业突破式发展的有生力量。同时,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采用“一企一策”专项协调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快速提升自身能级,培育更多的10亿、30亿和50亿规模企业。

三是谋求重大平台突破创新,打造亮点效应。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推动作用,围绕深层次产业需求优化布局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抢先布局未来产业,以华科大丁汉院士领衔提供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以及智能制造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不断壮大,以同惠创新院全链条氢能产业链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天大无锡研究院氢燃料电池及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为突破抢先布局氢能与储能新赛道,以华泰创新药等新研机构为核心推动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更多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组建更高能级的企业创新中心,对接国家级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企业创新平台上落地落实,加速科技创新向产品和成果转化,迅速与企业产品相融合,切实提升企业生产效能和产业发展能级。

三、下一步举措

一是优化创新赋能。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快构建多层次、递次型创新企业群体,加快培育以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梯队。鼓励企业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建立纵横交错、互联互通“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攻关、适配测试验证、成果转移扩散和应用示范推广。鼓励企业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离岸实验室,创新“科学家+工程专家+研发团队”组织模式。支持重点领域专精新特中小企业成长,形成关键技术环节多点突破。

锻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未来产业创新布局需求,积极探索培育一批市场主导、多元参与、机制灵活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发挥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等重大平台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湖南大学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国家研究院等重点研发机构建设,以氢能先进动力为重点的同济大学氢能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落户运营,打造“未来科创”策源新引擎。支持上能电气等重点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流高校院所构建创新网络,探索产业创新政企联动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谋划打造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建设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做优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产业创新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重点服务于产业关键核心领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运营维护、咨询设计等服务,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项目咨询、设计、融资、建造与运营一体化的系统集成商和服务商。围绕新能源汽车、风电、储能、气电领域的检测论证,石墨烯、纳米材料、新型复合金属材料的研发,以及智能制造、3D打印、机器视觉等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争取产业相关央企在园区布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或分支机构。

二是加速人才赋能。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依托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 ,惠山区“惠·鹏飞”英才引才平台,大力引进信息经济领域高端人才及团队。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依托上海临港研究院等飞地平台,加强与上海、浙江地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协作,深化打造惠山经开区“惠聚英才”引才品牌,加速集聚一批新兴产业领域专业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拔尖人才。支持高层次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园品牌化发展,以高能级平台载体集聚信息高端人才。

培育多层次数字信息人才。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依托国家级信息化应用创新培训基础,大力支持区内重点孵化载体、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着力培养一流产业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依托“工匠基金”,优化升级“无锡工匠”“惠山工匠”等各类人才计划,评选激励一批企业家、技能人才等。强化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办学,面向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人才实训基地,建立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机制,加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做深做细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优化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人才机制,做好高端人才进修疗养、教育培训、就医体检等服务保障工作。提升φ+国际人才社区品质,加强与惠山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协会等合作,建好惠山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提升人才服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服务便利度。用好“产业人才创新券”,携手市场化机构,支持园区用才主体,招聘、引进、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定期组织人才赋能培训活动。

三是加大金融赋能。

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创新模式。以无锡惠程信达产业基金为基础,加强与力合清源、力合产融、深圳力合天使、华利通投资等产业投资基金、创投基金、金融机构的合作,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专业投资能力的投融资服务团队,共同参与重大项目的接洽、谈判,为项目招引和落地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联合并鼓励知名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在园区设立种子(天使)基金、创投基金,支持人才创业项目、早期招商项目落地园区。完善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的全周期“精准服务”金融体系,建立科技、产业、金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支持金融机构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开发新兴产业领域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及服务,扩大知识产权保险覆盖范围。引导银行依托“智惠贷”“担保基金”“转贷基金”等产品服务,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惠山科技金融中心,汇集银企融资信息,实现数字信息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融资产品精准智能对接。充分利用区公共信用数据库,建立完善科技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共享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探索基于公共信用的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