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制造强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自治区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2-14 点击:次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宁夏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7年,产业规模快速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逐步补齐,核心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关键基础材料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特色优势明显、上下游配套完善、大中小企业紧密协同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培育产值过百亿元企业6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40家,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打造世界领先的钽铌铍稀有金属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国内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国内领先的光伏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空间布局
立足各地区产业资源禀赋、配套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构建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核两廊五板块”空间布局。
“一核”引领带动:依托银川市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集聚融合更多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将银川市打造成为全区新材料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区、千亿级产业的主阵地。
“两廊”贯通支撑:即打造石嘴山—银川—吴忠—中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引领走廊,加快推动先进能源电子、高性能纤维材料等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原创性、迭代性技术创新,扩大产业化应用;打造石嘴山—银川—宁东—太阳山—固原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走廊,引导基础原材料、现代化工、特种合金等传统产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产业能级全面提升。
“五板块”互促互融。
1.光伏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银川经开区、石嘴山经开区、平罗工业园区、中卫工业园区、苏银产业园,优化升级多晶硅、单晶硅棒/片、电池片、组件、石英坩埚、胶膜等产品产能,做精做强光伏产业链,打造中国新硅都。
2.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宁东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石嘴山经开区、平罗工业园区、中卫工业园区,延伸发展高端树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聚氨酯材料、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产品,带动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与汽车、纺织、航空、电子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
3.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群。银川市加快储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电子陶瓷、工业蓝宝石等领域新型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生产研发。石嘴山市及宁东重点发展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人造石墨、新型硅碳负极材料以及电子化学品等,积极引入高储能电池用隔膜材料、高导电电解液及电池制造、储能系统等配套产业。
4.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集群。依托石嘴山高新区、石嘴山经开区、青铜峡工业园区、中宁工业园区,发挥稀有金属、铝镁锰及其合金、特种合金等产业优势,积极拓展下游高端应用领域,加快推进金属材料向精深加工延伸,推动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移及产业化。
5.特色精细化工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宁东基地、石嘴山经开区、平罗工业园区、青铜峡工业园区、太阳山开发区、中卫工业园区,推动特色精细化工与清洁能源、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产业耦合,重点发展氯碱化工下游、氰胺、医药/农药中间体、特种涂料染料、香精香料、化工“三剂”等精细化学品。
三、重点方向
(一)做大做强先进基础材料。
推进冶金、有色、化工等基础性原材料向高端化、绿色化、安全化、高效化升级,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质量稳定性和服役寿命,实现先进基础材料由大变强。
1.高性能金属材料。发挥钽铌铍等稀有金属,铝基、锰基等材料研发及精深加工优势,打造“电解铝(再生铝)—铝合金—铝型材、铝制品及轻质合金—精密合金压铸件—轨道交通合金型材”“氟钽酸钾—钽丝钽粉—电子元器件”“电解锰—锰合金—锰基电池材料”产业链,积极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力争2027年实现产值200亿元左右。
2.先进化工材料。依托煤化工、电石化工、氯碱化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及特色精细化工产业链,推动化工中间品向下游延伸耦合,力争2027年实现产值1100亿元。
①高端烯烃下游材料。围绕“煤—甲醇—聚乙烯、聚丙烯—工程塑料、高端树脂、特种橡胶”建链延链补链,促进煤制烯烃产业向下游高端化、多元化、材料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②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围绕电石产业建链延链,培育打造“高性能纤维—先进复合材料—功能部件”产业链,实施高性能纤维及可降解塑料产业培育工程,突破高性能纤维规模化、稳定化和低成本制备技术,高水平建设“中国氨纶谷”,打造全球最大的芳纶生产基地。
③特色精细化工材料。围绕“电石—石灰氮—单氰胺/双氰胺—盐酸胍、硝酸胍—医药/农药中间体”产业链,发展氟硅材料、电子化学品、氯系精细化工等产业,推进现代化工与清洁能源、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3.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我区优质煤炭资源及新型建材特色优势,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布局碳化硅、氮化铝、氧化铝等结构陶瓷材料、功能陶瓷材料、人工晶体材料及特种玻璃制品,力争2027年实现产值120亿元左右。
(二)做优做精关键战略材料。
以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提高材料良品率、稳定性,实现规模化应用。
4.新能源材料。依托我区能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材料、储能电池材料及燃料电池材料,积极引入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品可靠性、适配性,力争2027年实现产值560亿元。
①光伏材料。围绕打造“工业硅—高纯多晶硅—单晶硅棒/片—电池片—石英坩埚、金刚线、基板玻璃、逆变器、胶膜材料等配套产业—组件—装备制造—光伏电站—硅料、组件回收利用”全产业链条,提升金刚线、基板玻璃、逆变器、封装胶膜等配套能力,引导企业光储制造一体化发展。
②电池材料。围绕“磷酸铁/针状焦/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电池包制造与封装—废旧电池回收”建链补链,有序扩大高性能富锂锰基、高镍低钴三元材料等正极材料和石墨类、硬碳、硅碳负极材料产业规模,加快推动高容量储氢材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防护材料等研发、中试、量产。
5.电子信息材料。围绕“电子级单晶硅、碳化硅—大尺寸晶圆、靶材及辅料—衬底、外延制造、芯片封装—功率器件、逻辑/存储芯片”建链补链,依托大尺寸半导体硅材料、高纯金属及合金溅射靶材、工业蓝宝石等产业基础,引进培育功率半导体上游材料和配套装备、中游器件设计和制造、下游封装测试和应用等产业项目,加快新型显示用材料研发生产,力争2027年实现产值70亿元。
(三)前瞻布局培育前沿新材料。
立足石墨烯、稀有金属材料、增材制造产业基础,依托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贺兰山实验室等重点科研机构,围绕新一代光伏电池电极浆料用微/纳米级材料、航空航天用增材制造钽铌基难熔合金材料、粒子加速器用超导材料以及石墨烯粉体、薄膜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推动规模化制备、专用材料特性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促进前沿新材料逐步实现产业化,实现重点产品稳定批产,力争2027年产值突破3亿元。
四、重点任务
(一)壮大产业链条,夯实集群发展基础。按照“一核两廊五板块”总体布局,引导重点产业、关键链条向优势地区、企业集聚发展。完善“群长+链长+链主”三级联动产业链培育和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一链双主、一群多链、集链成群的发展格局。加快壮大硅基材料、高性能纤维、先进半导体、高性能金属、高端烯烃下游、特色精细化工、碳基材料等7条优势特色产业链,每年滚动实施100个以上延链补链项目,增强产业链的长度、宽度和韧性,提升链主企业引领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融通发展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五市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配合单位:自治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机制成员单位)
(二)培育优质企业,壮大集群发展主体。提升龙头企业集聚带动效应,加大骨干企业重点项目能耗、绿电、土地、排放等指标保障服务力度。探索建立国企民企合作新机制,支持国有资本投向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独角兽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提升中小企业生命力,构建新材料科技型企业、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新型工业化示范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一批产业集群“配套专家”企业、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实现诊断指导、对标提升、融通对接、精准服务和成长评价闭环管理,力争每年培育升规入库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国资委,配合单位:自治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机制成员单位)
(三)加速转型升级,提升集群发展质效。聚焦储氢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开展精准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力争每年落地5个以上前沿新材料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加速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推动AI大模型、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到2027年培育智能工厂30个、数字化车间30个,规上新材料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高于全区5个点,带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着力推动清洁低碳转型,建立能耗强度和产业链挂钩能评机制,到2027年培育绿色工厂20个,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持续下降,绿色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配合单位:自治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机制成员单位)
(四)加强技术创新,激发集群发展动能。支持“三高一核心”(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新材料企业承担国家或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强化技术源头供给,力争到2027年突破30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100项科技创新成果。引导企业探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宁夏高等研究院、贺兰山实验室建设,每年培育3—5家新材料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到2027年规上大中型新材料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和研发成果“三个全覆盖”。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业应用”,拓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支持政策,加快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建设步伐,打造一批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五市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配合单位:自治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机制成员单位)
(五)优化人才队伍,强化集群发展支撑。突出科技型人才培养,围绕新材料产业领域布局科技领军人才,面向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引导科技人才在产业一线开展创新。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聚焦新产业、新市场、新需求,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针对《宁夏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培养一批精操作、懂工艺、善创新的优秀技工人才。到2027年培育认定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20人、科技领军人才10人。(责任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自治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机制成员单位)
五、保障措施
有效发挥自治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机制协调推进作用,合力抓好产业规划、要素调配、政策支持和任务落实。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支持新材料企业项目建设、研发创新、改造升级。鼓励金融机构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风险投资、耐心资本等金融资源支持新材料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加大交流合作力度,主动“走出去”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各市、县(区)要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全周期”服务,积极协调化解新材料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方面问题困难,强化资源要素供给,形成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