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零”的突破!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围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公示名单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2-19 点击:

       12月16日,国家工信部公示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我市共有3家企业、1家工业园区成功入围。其中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围绿色工业园区公示名单,为昆山市首家。实现了我市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零”的突破!富钛金属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微盟电子(昆山)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公示名单。本年度我市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入围数量均位列苏州地区第一。

知识科普:

 

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企业。是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

绿色工业园区是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过程,全方位实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园区,是绿色工厂和绿色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

 

近年来市工信局稳步构建绿色制造培育管理体系,纵向形成国、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横向形成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园区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的培育机制。截至今日,共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71家,苏州市近零碳工厂12家,苏州市零碳工厂1家。推动工业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转型,促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下面一起来看看

本次入围企业和园区风采!

 

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昆山高新区于2010年获批设立国家级高新区,十三年来,一步一个脚印闯出了一条敢于担当、敢挑重责、敢为人先的县域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新路。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97亿元,突破千亿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稳守1600亿元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8.3%。

高新区按照“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创新园区”时代定位,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市场驱动为导向,以创新服务为抓手,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优。构建“2+2+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进计算、生命健康、数字智谷、智能制造等“4+6”特色专业创新园区。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37家,“双创”人才及团队超 400 个、高技能人才超 3 万名,新增联培工程硕士研究生 150 名,落实科研助理岗位1260个。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零”的突破!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围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公示名单

2024-12-19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12月16日,国家工信部公示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我市共有3家企业、1家工业园区成功入围。其中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围绿色工业园区公示名单,为昆山市首家。实现了我市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零”的突破!富钛金属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微盟电子(昆山)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公示名单。本年度我市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入围数量均位列苏州地区第一。

知识科普:

 

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企业。是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

绿色工业园区是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过程,全方位实现绿色低碳和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园区,是绿色工厂和绿色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

 

近年来市工信局稳步构建绿色制造培育管理体系,纵向形成国、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横向形成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园区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的培育机制。截至今日,共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71家,苏州市近零碳工厂12家,苏州市零碳工厂1家。推动工业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转型,促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下面一起来看看

本次入围企业和园区风采!

 

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昆山高新区于2010年获批设立国家级高新区,十三年来,一步一个脚印闯出了一条敢于担当、敢挑重责、敢为人先的县域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新路。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97亿元,突破千亿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稳守1600亿元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8.3%。

高新区按照“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创新园区”时代定位,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市场驱动为导向,以创新服务为抓手,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优。构建“2+2+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进计算、生命健康、数字智谷、智能制造等“4+6”特色专业创新园区。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37家,“双创”人才及团队超 400 个、高技能人才超 3 万名,新增联培工程硕士研究生 150 名,落实科研助理岗位126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