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财政紧密协作 多点发力保障产业集群建设资金发挥效能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2-10 点击:次
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是有效扩大农村牧区就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让农牧民合理分享二三产业收益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各地在推进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出现项目资金支付滞后的现象,影响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整体建设进度及成效。针对发现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财政部门紧密协作,多点发力,纵深推进,通过采取“日常跟踪调度、项目提级通报、信件提醒督促、实地指导服务、贯通平台监督、资金动态调整”等措施,在5个月内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付率整体提升16.47%,新增支出1.73亿元,为产业集群建设资金发挥质效提供了坚实保障。具体做法如下:
日常跟踪调度。为及时掌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和资金支付进度,我区不断建立健全项目、资金支出跟踪调度机制,专门研发“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调度系统”,通过识别手机二维码,各级农牧、财政部门,项目实施主体,可随时随地将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支付情况上传平台,实现重要建设指标统计、项目建设管理和项目资金支付的实时调度。通过不断优化工作调度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我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目标的实现。
项目提级通报。为确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资金的发挥实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财政部门定期发布全区资金支出情况的通报,公开透明地展示资金使用整体态势,对支出进度快、效果好的盟市、旗县进行表扬,树立典型,激励其他单位跟进;对支出进度滞后、存在问题的盟市、旗县进行通报批评,形成压力传导机制。针对多次督促仍然进展缓慢的地区,实行提级通报制度,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通报,进一步增强地方党政领导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资金支付的重视程度,达到加快支付的目的。
信件提醒督促。为提升盟市领导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通过信件沟通、集中培训等形式向盟市主要领导详细阐述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对于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指明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强调本地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支出情况,并在信中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请领导给予关注和支持。通过此方式,加快推动了相关部门和单位资金支出进度。
实地指导服务。针对各地产业集群创建思路不清晰、实施进度缓慢、专项资金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财政部门紧密协助,主动作为,既充分发挥“督察员”作用,同时也履行好“服务员”职责。专门成立由副厅级领导带队、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的指导组,赴相关盟市、旗县开展产业集群建设业务指导服务,旨在督促建设任务的完成和资金有效落实。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项目建设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并针对发现问题,提出具体且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和建议,有效解决了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难。
贯通平台监督。我区在完善项目、资金监管过程中,充分借助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将多次提醒、通报、督促后,项目建设和资金支付仍未有实质性进展的盟市和旗县上传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由自治区纪委监委进行督办,有力推进了项目、资金的规范实施。截至目前,已将肉羊、向日葵、马铃薯、奶业等6个集群上传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涉及11个盟市,29个旗县,共2个方面问题。
资金动态调整。为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质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财政部门针对多次督促均无实质效果、影响全区整体项目建设进度,且限期未完成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督办任务整改的旗县(市、区),采取奖优惩劣措施,根据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效果以及实际需求,对建设主体承担的项目任务、资金采取动态调整,并核减后期建设任务和资金;对支出进度快、效益好的项目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动态调整,确保资金精准投向关键领域,充分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采取日常跟踪调度、信件提醒督促、项目提级通报、实地指导服务、贯通平台监督和资金动态调整等措施,多点发力、纵深推进,有效促进了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进度,确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