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两翼”建设:产业集群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多维度关联关系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1-08 点击:

基于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内容,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场域、主体、资源以及价值等特征正契合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要求,两者存在多维度的关联。

一、场域重合

在“场域”维度上,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业集群有较高重合度,两者均是以某一城市行政管辖的地理空间作为“场域”的主要范围。一方面,基于“市域”范围打造产教联合体是教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市域”层级一般具备中高职及应用本科等学校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可以形成较为集中且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另一方面,诸多研究表明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往往都是以某一城市特色产业为基础,逐步壮大集聚形成的。这归因于“市域”既能让产业资源达到一定规模,又能实现产业资源的高度集聚。由此可见,无论职业教育还是产业经济,“市域”是资源集聚和供给的最佳“场域”,而两者的较高重合度,也让“市域”成为“职教资源”联合“产业资源”的最合适“场域”范围。

二、主体吻合

聚焦“主体”维度,教育部明确指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各类主体应当协同配合”,要求“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并打造“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的联合格局,而产业集群主体的结构和分工,恰恰吻合了上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要求。从产业集群主体的构成来看,以企业群体为主,还包含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从产业集群主体的分工来看,企业作为核心主体,是集群创新价值的创造者和引领者;政府则承担促进集群互动交流、倡导集群共享发展等角色;而学校和科研机构则是集群人才的培养地和集聚地,也是集群创新活动的参与主体;此外,集群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则发挥着“粘合”政府、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等主体的作用。综上,产业集群内部的主体并不是孤立状态,而是呈现为“官、产、学、研、服”的联合形态,这种联合形态,正吻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内各类主体的理想状态,进而有利于联合体打造多方参与的实体化运作机制。

三、资源聚合

就“资源”维度来看,“产教资源相对集聚”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部对联合体建设的具体要求。产业集群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强、供给率高,依托集群建设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将先天具备产教资源的集聚性优势。首先,产业集群能供给市域产教联合体优质的产业资源。一般而言,集群内的资源是围绕某个产业领域的要素集合,包括知识、技能、人才、资金、数据、原材料、场地及设备等;其中,大部分要素资源代表着集群产业领域的主流生产力水平,而一些高端要素资源更是体现了产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其次,产业集群能增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教学资源的革新力。产教联合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联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借助集群在金融、财政、税费、就业和分配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学要素”主动对接“产业要素”,持续驱动职业教育资源的完善、更新及升级,进而形成“产教联合”的格局。最后,市域产教联合体可提供产业集群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等要素,两者在“资源”维度上能达成多点聚合。

四、价值耦合

从“价值”维度分析,市域产教联合体耦合产业集群。一是两者价值取向相似。“共建共享”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基本指标之一,体现了教育部对联合体建设格局的价值期许,产业集群内部存在价值层面的“共享主张”,这是增强集群聚合性的重要保障,“共建共享”和“共享主张”成为两者在“价值”维度耦合的前提条件。二是两者价值转化一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建共享”价值,将转化为联合体内各类主体“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的协同育人行动,产业集群的“共享主张”不仅能够转化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也将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纳入到集群的创新活动中,由此可见,联合体的“协同育人行为”和集群的“合作创新活动”是紧密结合的,两者价值转化趋向一体。三是两者价值功能一致。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布局,因此联合体的价值功能最终体现在是否有利于地方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而产业集群则是地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内容。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价值功能相对一致。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两翼”建设:产业集群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多维度关联关系

2024-11-0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基于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内容,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场域、主体、资源以及价值等特征正契合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要求,两者存在多维度的关联。

一、场域重合

在“场域”维度上,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业集群有较高重合度,两者均是以某一城市行政管辖的地理空间作为“场域”的主要范围。一方面,基于“市域”范围打造产教联合体是教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市域”层级一般具备中高职及应用本科等学校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可以形成较为集中且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另一方面,诸多研究表明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往往都是以某一城市特色产业为基础,逐步壮大集聚形成的。这归因于“市域”既能让产业资源达到一定规模,又能实现产业资源的高度集聚。由此可见,无论职业教育还是产业经济,“市域”是资源集聚和供给的最佳“场域”,而两者的较高重合度,也让“市域”成为“职教资源”联合“产业资源”的最合适“场域”范围。

二、主体吻合

聚焦“主体”维度,教育部明确指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各类主体应当协同配合”,要求“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并打造“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的联合格局,而产业集群主体的结构和分工,恰恰吻合了上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要求。从产业集群主体的构成来看,以企业群体为主,还包含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从产业集群主体的分工来看,企业作为核心主体,是集群创新价值的创造者和引领者;政府则承担促进集群互动交流、倡导集群共享发展等角色;而学校和科研机构则是集群人才的培养地和集聚地,也是集群创新活动的参与主体;此外,集群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则发挥着“粘合”政府、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等主体的作用。综上,产业集群内部的主体并不是孤立状态,而是呈现为“官、产、学、研、服”的联合形态,这种联合形态,正吻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内各类主体的理想状态,进而有利于联合体打造多方参与的实体化运作机制。

三、资源聚合

就“资源”维度来看,“产教资源相对集聚”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部对联合体建设的具体要求。产业集群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强、供给率高,依托集群建设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将先天具备产教资源的集聚性优势。首先,产业集群能供给市域产教联合体优质的产业资源。一般而言,集群内的资源是围绕某个产业领域的要素集合,包括知识、技能、人才、资金、数据、原材料、场地及设备等;其中,大部分要素资源代表着集群产业领域的主流生产力水平,而一些高端要素资源更是体现了产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其次,产业集群能增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教学资源的革新力。产教联合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联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借助集群在金融、财政、税费、就业和分配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学要素”主动对接“产业要素”,持续驱动职业教育资源的完善、更新及升级,进而形成“产教联合”的格局。最后,市域产教联合体可提供产业集群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等要素,两者在“资源”维度上能达成多点聚合。

四、价值耦合

从“价值”维度分析,市域产教联合体耦合产业集群。一是两者价值取向相似。“共建共享”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基本指标之一,体现了教育部对联合体建设格局的价值期许,产业集群内部存在价值层面的“共享主张”,这是增强集群聚合性的重要保障,“共建共享”和“共享主张”成为两者在“价值”维度耦合的前提条件。二是两者价值转化一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建共享”价值,将转化为联合体内各类主体“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的协同育人行动,产业集群的“共享主张”不仅能够转化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也将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纳入到集群的创新活动中,由此可见,联合体的“协同育人行为”和集群的“合作创新活动”是紧密结合的,两者价值转化趋向一体。三是两者价值功能一致。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布局,因此联合体的价值功能最终体现在是否有利于地方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上,而产业集群则是地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内容。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价值功能相对一致。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