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威海印发三年行动计划!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8-09 点击:次
8月8日下午14:0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市长张善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波,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于习文,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李世强,市商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凌飞介绍《威海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有关情况。
《行动计划》从三个方面明确了我市未来三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在产业规模上,对标省内济青烟等市,持续做优存量、培育增量、扩大总量。到2026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200家,营业收入总量突破1000亿元。在创新能力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生命力。到2026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150家,首台套设备及首版次软件数量超过50个。在产业结构上,做大打印设备及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具备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到2026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左右。结合我市基础和实际,重点选取了九大领域作为主要发力点。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已聚集了一批骨干企业,在MEMS(微机电系统)、分立器件、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等细分领域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下一步,将重点推动骨干企业抢抓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机遇期,积极构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基础,打造设计、封测、装备、材料各环节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26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打印设备作为我市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先后获评省特色产业集群、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省首批数字产业集群等称号。目前已集聚了“世界500强”企业6家,发展本地配套企业约120家,94%以上的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2023年打印机产量达到1600万台。下一步,将持续丰富打印机产品种类、型号,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加速产业规模膨胀,进一步提升品牌聚集度、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全球打印机基地。到2026年,打印机年产能达到3000万台。
在数字终端领域,我市在多功能一体机、自助服务设备、访客一体机、新零售终端、智能娱乐主机等智能终端设备方面有较好发展基础。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应用牵引带动骨干企业升级打造一批高科技产品,争取列入省首台(套)设备、首件套电子产品推广目录,积极构建综合竞争力强、产业优势突出的智能终端生态体系。到2026年,智能终端产能达到1300万台。
虚拟现实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前沿领域,包含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多个方面,已催生出诸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下一步,将重点支持相关院所和企业在“智能硬件+数字工具+内容产品”全产业环节发力,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工业设计、健康医疗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到2026年,建成省级虚拟现实公共体验中心3家,形成体验场景30个以上。
近年来,我市通过在商业航天、卫星遥感、卫星互联网等细分领域积极布局,初步聚集起一批航天复合材料生产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通遥一体化卫星系统“威海壹号”,将星地激光通信速率提升至40Gbps,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下一步,将立足碳纤维等新材料领域核心优势,重点培育发展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舱体核心部件制造等产业,加快航天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扩大北斗导航、高分遥感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争取落地一批项目,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在大数据产业“融通”生态体系方面,我市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活跃度等多个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目前建成5G基站7847个,基本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建成全国第42个、全省第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现接入企业270家,注册量和解析量达到8700万条。下一步,将重点引导通用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培育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到2026年,打造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300家以上,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超过100个。
能源电子产业是适应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市拥有丰富的海上风电、光伏资源等优势,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下一步,将重点依托下游场景精准培育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丰富关键信息技术产品供给,向新型电力系统、电动交通工具、充换电设施等重点应用领域布局。到2026年,能源电子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新型电子材料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包括硅单晶、靶材、电池材料等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在锂电、钠电、靶材、陶瓷材料等方面,我市先后招引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了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电芯等核心产品。下一步,将加快打造集锂电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芯制造、电池系统等于一体的锂电产业链。支持相关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向高性能磁控溅射靶材、氮化硅陶瓷等领域拓展,提高新型电子材料产能比重。
围绕九大工程,研究制定了推动产业发展的5条路径共12项具体措施,通过具体、系统的步骤和方法,引导九大工程朝着预期方向前进,确保目标实现。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方面,对区市、开发区的产业布局和园区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推动各区市科学布局一批优势产业。到2026年,建成20家左右省级重点数字产业园区。在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方面,不断建设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到2026年,争取培育推广首台(套)设备、首件套电子产品及首版次高端软件数量超过70个。在做强发展主体引擎方面,按照“分类指导、梯次培育”方式,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类培育。同时,强化项目谋划工作,每年着力推进60个左右的重大项目建设。在增强数实融合质效方面,持续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到2026年,市级及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达到50个以上,省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超过100个。在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方面,重点围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产业促进机构、加大人才引育力度3个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平台和人才支持。
创新支撑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0家。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1+4+N”创新资源向产业聚集,共有32个研发团队、55名专家涉及多个细分领域,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产品实验检测中心建有电磁兼容实验室、环境与可靠性实验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
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虚拟现实产业,鼓励企业在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方面发力,提升产品供给能力。钙钛矿产业,依托我市在原材料+关键材料+配套技术领域基础优势,探索带动产业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型智能产品,强化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建好园区载体。以特色园区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鼓励引导“项目集聚化、集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发展,依托重点园区,积极抢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机,承载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加快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支撑和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市科技局重点部署该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初步形成“平台支撑+人才引领+企业应用”的工作推进路径。
布局高能级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威海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6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人才引领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共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21人,分布在卫星导航定位、网络安全、卫星激光通信、海空天一体化等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市目前近17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342家,26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544家,占比均超五分之一,通过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创业大赛等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持续实施创新链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大力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市商务局将组织开展好重点招商活动,筹备市领导外出招商以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市长咨委会年会等活动,持续宣传推介威海投资机遇,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资源。全面加强对产业链招商工作的协调、调度、推进,对重点项目开展持续督导推进,定期实地核实项目进展,同时用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联席会议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落地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务实提升招商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