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 年)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6-11 点击:

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 年)

为抢抓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历史机遇,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场景应用为牵引,聚焦重点工业场景需求和智能产品供给,布局人工智能通用和行业大模型,实施“强基、创智、赋智、聚智”四大行动,夯实技术底座,加强主体培育,优化产业生态,将陕西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地。

(二)工作目标:到 2024 年,建设 2-3 个人工智能产业园,新增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新增 100 家制造业企业通过DCMM贯标,加快行业大模型落地应用。到 2025 年,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30 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应用场景数量达到50 个以上。

到 2026 年,建成 3 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智能算力、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软硬件等5个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人工智能重点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普及应用,创新应用场景数量达到100个以上,赋能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强基”行动

(三)强化算力供给。整合省内算力资源,建设省级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实现“算力一网化、统筹一体化、调度一站式”,2026年建设运营智能算力达到 3000P 以上,可统筹的公共智能算力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建设一批工业领域智能算力调度平台和企业级智能算力平台,提升面向制造业的算力供给、运营、管理能力。定期发布智能算力供应商清单,推广算力券、智能算力车等,鼓励采购智能算力服务。2024 年建设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陕西电信算力中心、安康智算中心(一期)等项目,新增30户以上企业应用智能算力。

(四)扩大数据供给。加强公共数据的整合开放,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加强制造业数据的采集、利用、开发,探索建立企业数据“标注+训练”闭环机制,储备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陕西丝路数据交易平台,引导企业发掘数据资产、开放数据资源、参与数据交易,打造一批企业数据品牌。继续推广《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国家标准,帮助企业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管理体系。2024 年,推动20 户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资产入表,DCMM 贯标覆盖重点产业链。(五)布局大模型。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智算中心为承载,积极吸引落地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在垂直行业领域主动布局,采用通用大模型泛化能力+行业标注数据集微调方式,加快行业大模型的持续突破和优化,不断提升适配性和精度。2024年,推动组建陕西省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中心,加快行业大模型在工业场景中落地应用。

三、“创智”行动

(六)加强大模型/算法攻关。加快建设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强语言、视觉、多模态等底层算法研究,开发适应工业领域特点的高性能算法。依托陕西省无人机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床等省级创新中心,实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扶持计划,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研发和迭代遥感影像解译、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无人系统等商用行业大模型.

(七)支持创新产品研发。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鼓励人工智能共性通用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通用大模型+工业APP”的新范式。发展适应通用智能趋势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工业终端产品。2024 年,发布第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解决方案(产品),促进大模型产业化应用。

(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算法模型的可信化、模块化、系统化和平台化服务。发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广目录,遴选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品纳入软件首版次、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目录,对纳入目录的产品给予支持。

四、“赋智”行动

(九)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利用大模型、知识图谱分析归纳能力,整合跨领域文献、数据和知识,支撑制造业基础理论和实验创新,提升研发效率。利用大模型内容生成能力,输出高质量技术文档、三维模型等,自动编写软件代码,打造个性化、低成本、高效能的新型设计模式。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协助制造、设备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基于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智能分拣、生产管理智能决策、需求预测及供应链优化等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智能客服、数字人、商品三维模型等,加强实时咨询与即时回应,辅助客户决策,改善售中服务体验。2024 年,先行开展陕西能源化工交易所大模型+工业电商等5 个应用试点,新增认定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产线)20 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累计达 15 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累计达 30 家以上。

(十)“AI+重点行业”。针对原材料行业工业流程复杂、工序协同难等特点,推动大模型畅联产线数据赋能在线监测调控和工艺改进等,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服装家纺、食品等消费品行业,推动产品需求预测和个性化定制,实现快速相应和高速交付。强化大模型在药物智能筛选、分子结构预测、临床试验设计与智能分析、药物合成工艺优化等方面应用能力,提升药品研发、生产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能源集约管控,优化工业流程,推动工业体系节能降耗,持续提升工业能效水平.

(十一)“AI+产业链”。综合集成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开展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建成15个以上行业“产业大脑”,形成“一行业一大脑”发展格局。加快大模型与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等深度融合,提升感知、交互、控制、协作和自主决策能力,降低操作门槛,促进智能产品和装备从感知向认知跃升。推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服务保障类等工业软件,提升设计和生产效率,变革管理运行模式。2024年,积极申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地区,“数字工信”一期项目投入运行,率先建成政府侧“产业大脑”。

五、“聚智”行动

(十二)建设产业集聚区。以西安雁塔区、宝鸡金台区、安康高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载体,构建以“智能算力+”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西安高新区为载体,加快发展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打造智能软硬件产业集群;以西咸新区等开发区为载体,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大数据产业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园、自动驾驶产业园、AI 智造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业态丰富融合应用产业园区。

(十三)培育优势企业。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和制造业龙头企业共研技术、共建平台、共探应用、共享成果,集聚资源要素,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算力、数据、场景等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赋能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数据服务商以及数据要素型企业,强化赋能支撑力量。2024年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达到 300 户。

六、保障措施

(十四)强化统筹协调。建立“链长统筹、链主带动、专班服务、市(区)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省市联动,发挥地方优势,引导形成区域集聚、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融合应用。省工信厅组建工作专班,编制产业链提升方案,研究制定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

(十五)加强试点示范。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西安等地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高新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行先试,创建产业发展先导区。聚焦重点行业,遴选一批企业联合体进行试点,开展供需对接、标准宣贯和推广应用。2024年,开展 3 场“人工智能+”行动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地市行活动。

(十六)完善支撑体系。建设大模型试验验证平台,开展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应用效果验证,推动迭代升级。成立陕西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支持市场力量举办人工智能“赛展会”,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举办系列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培训班。

(十七)强化安全保障。围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等领域建立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引导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和组织健康发展。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坚持安全可信和创新发展并重。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行业自律,积累大模型安全应用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 年)

2024-06-11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 年)

为抢抓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历史机遇,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场景应用为牵引,聚焦重点工业场景需求和智能产品供给,布局人工智能通用和行业大模型,实施“强基、创智、赋智、聚智”四大行动,夯实技术底座,加强主体培育,优化产业生态,将陕西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地。

(二)工作目标:到 2024 年,建设 2-3 个人工智能产业园,新增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新增 100 家制造业企业通过DCMM贯标,加快行业大模型落地应用。到 2025 年,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30 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应用场景数量达到50 个以上。

到 2026 年,建成 3 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智能算力、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软硬件等5个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人工智能重点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普及应用,创新应用场景数量达到100个以上,赋能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强基”行动

(三)强化算力供给。整合省内算力资源,建设省级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实现“算力一网化、统筹一体化、调度一站式”,2026年建设运营智能算力达到 3000P 以上,可统筹的公共智能算力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建设一批工业领域智能算力调度平台和企业级智能算力平台,提升面向制造业的算力供给、运营、管理能力。定期发布智能算力供应商清单,推广算力券、智能算力车等,鼓励采购智能算力服务。2024 年建设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陕西电信算力中心、安康智算中心(一期)等项目,新增30户以上企业应用智能算力。

(四)扩大数据供给。加强公共数据的整合开放,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加强制造业数据的采集、利用、开发,探索建立企业数据“标注+训练”闭环机制,储备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陕西丝路数据交易平台,引导企业发掘数据资产、开放数据资源、参与数据交易,打造一批企业数据品牌。继续推广《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国家标准,帮助企业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管理体系。2024 年,推动20 户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资产入表,DCMM 贯标覆盖重点产业链。(五)布局大模型。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智算中心为承载,积极吸引落地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在垂直行业领域主动布局,采用通用大模型泛化能力+行业标注数据集微调方式,加快行业大模型的持续突破和优化,不断提升适配性和精度。2024年,推动组建陕西省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中心,加快行业大模型在工业场景中落地应用。

三、“创智”行动

(六)加强大模型/算法攻关。加快建设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强语言、视觉、多模态等底层算法研究,开发适应工业领域特点的高性能算法。依托陕西省无人机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床等省级创新中心,实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扶持计划,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研发和迭代遥感影像解译、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无人系统等商用行业大模型.

(七)支持创新产品研发。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鼓励人工智能共性通用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通用大模型+工业APP”的新范式。发展适应通用智能趋势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工业终端产品。2024 年,发布第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解决方案(产品),促进大模型产业化应用。

(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算法模型的可信化、模块化、系统化和平台化服务。发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广目录,遴选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品纳入软件首版次、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目录,对纳入目录的产品给予支持。

四、“赋智”行动

(九)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利用大模型、知识图谱分析归纳能力,整合跨领域文献、数据和知识,支撑制造业基础理论和实验创新,提升研发效率。利用大模型内容生成能力,输出高质量技术文档、三维模型等,自动编写软件代码,打造个性化、低成本、高效能的新型设计模式。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协助制造、设备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基于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智能分拣、生产管理智能决策、需求预测及供应链优化等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智能客服、数字人、商品三维模型等,加强实时咨询与即时回应,辅助客户决策,改善售中服务体验。2024 年,先行开展陕西能源化工交易所大模型+工业电商等5 个应用试点,新增认定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产线)20 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累计达 15 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累计达 30 家以上。

(十)“AI+重点行业”。针对原材料行业工业流程复杂、工序协同难等特点,推动大模型畅联产线数据赋能在线监测调控和工艺改进等,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服装家纺、食品等消费品行业,推动产品需求预测和个性化定制,实现快速相应和高速交付。强化大模型在药物智能筛选、分子结构预测、临床试验设计与智能分析、药物合成工艺优化等方面应用能力,提升药品研发、生产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能源集约管控,优化工业流程,推动工业体系节能降耗,持续提升工业能效水平.

(十一)“AI+产业链”。综合集成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开展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建成15个以上行业“产业大脑”,形成“一行业一大脑”发展格局。加快大模型与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等深度融合,提升感知、交互、控制、协作和自主决策能力,降低操作门槛,促进智能产品和装备从感知向认知跃升。推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服务保障类等工业软件,提升设计和生产效率,变革管理运行模式。2024年,积极申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地区,“数字工信”一期项目投入运行,率先建成政府侧“产业大脑”。

五、“聚智”行动

(十二)建设产业集聚区。以西安雁塔区、宝鸡金台区、安康高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载体,构建以“智能算力+”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西安高新区为载体,加快发展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打造智能软硬件产业集群;以西咸新区等开发区为载体,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大数据产业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园、自动驾驶产业园、AI 智造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业态丰富融合应用产业园区。

(十三)培育优势企业。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和制造业龙头企业共研技术、共建平台、共探应用、共享成果,集聚资源要素,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算力、数据、场景等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赋能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数据服务商以及数据要素型企业,强化赋能支撑力量。2024年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达到 300 户。

六、保障措施

(十四)强化统筹协调。建立“链长统筹、链主带动、专班服务、市(区)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省市联动,发挥地方优势,引导形成区域集聚、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融合应用。省工信厅组建工作专班,编制产业链提升方案,研究制定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

(十五)加强试点示范。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西安等地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高新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行先试,创建产业发展先导区。聚焦重点行业,遴选一批企业联合体进行试点,开展供需对接、标准宣贯和推广应用。2024年,开展 3 场“人工智能+”行动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地市行活动。

(十六)完善支撑体系。建设大模型试验验证平台,开展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应用效果验证,推动迭代升级。成立陕西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支持市场力量举办人工智能“赛展会”,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举办系列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培训班。

(十七)强化安全保障。围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等领域建立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引导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和组织健康发展。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坚持安全可信和创新发展并重。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行业自律,积累大模型安全应用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