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从新质生产力看2024年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3-22 点击:

  导语:随着全国和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陆续出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最火热高频词。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正迎来中央到地方的部署,多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招商平台将对全国两会重点提及的新质生产力产业领域进行梳理,帮助各地快速了解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蕴含的巨大“生产力”,为各地政府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
  
  新质生产力一词自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后,便成为经济热词。随后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中,新质生产力一词位于首要工作任务中,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在2024年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中,有29个省份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引发了业界的关注。报告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围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方面部署工作。
  
  围绕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重点提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十多个产业领域。
  
  1、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跨领域、融合性产业,是汽车、交通、能源、通信、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多产业融合衍生的产物,也是新质生产力不断重塑传统汽车产业的结果。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培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31.6%,较2022年提升6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为6.1%。累计建成充电设施859.6万台,数量居全球第一,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被普遍认为是汽车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据相关预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也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销有望达到1150万辆左右的规模,增长大概在20%左右。
  
  2、氢能
  
  当前,全球范围正兴起氢能发展热潮,我国也将氢能产业视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国氢能产业在政、产、学、研、用、资本等方面的高效协同下,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持续努力下,已形成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及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各环节的完整产业生态,氢能应用端呈现氢交通先行,氢冶金、氢化工、氢储能等多元应用示范同步开展的新局面。在交通领域,随着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5大城市群和41座城市,形成了若干个氢燃料电池的示范产业集群。截至2023年9月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17822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其中投入运营269座。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未来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预计将率先实现大规模推广,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预计2025年氢能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3、新材料
  
  新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1至9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新材料领域建立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了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涌现出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一批前沿技术;新材料规上企业超过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同时培育形成了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已建成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等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体系,有色金属、化学纤维、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等百余种材料产量位居全球前列。
  
  物联网、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型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动新材料产业研发进程不断加快。新材料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医疗健康等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新材料产业良好的市场机遇和发展前景。
  
  4、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产业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涵盖硬件、软件、服务等多个产业链条的新兴产业。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关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理解和创作能力上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随着AI大模型不断升级,AI芯片、HBM芯片、AI服务器、光模块/光芯片和交换机等上游算力相关产业链迎来爆发式增长机会。AI大模型也将深入行业应用,从影视动画、游戏、教育、消费电子等行业入手,逐步赋能千行百业。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产业生态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所学校开办人工智能专业,高端人才居全球第二。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科大讯飞、云从科技、京东等一批AI开放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已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它不仅将成为重要产业,更会深远地影响各行各业。据相关预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在未来10-15年取得长足发展,多项产业要素全球领先。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1.73万亿元,全球占比30.6%。
  
  5、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指采用市场化机制开展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等,以市场需求推动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创新。上下游涵盖航天材料和航天零部件生产,卫星制造和发射火箭制造,卫星终端设备及相关基础设施、服务等。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在迅速成长。2023年,国内新增注册商业航天相关企业22769家,是2019年的5倍多。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出2024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时,同样将商业航天产业作为新增长点进行重点培育。相关预测显示,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布局之下,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
  
  6、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技术,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技术,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可从根本上改变化工、医药、能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高度依赖化石原料和“高污染、高排放”不可持续的加工模式,减少工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物质财富的绿色增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资源有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生物制造技术是缓解能源资源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案。
  
  生物制造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利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轻工等全新生产方式,诞生出了一大批全新产品,如重组蛋白药物、生物航空煤油、生物降解塑料等。生物制造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未来前景十分广阔。据预测,全球生物制造产值接近30万亿美元。
  
  生物制造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着力点,也是我国继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后,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抓手。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生物制造产业商机无限。
  
  7、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主要包含低空制造、低空保障、低空飞行及综合服务等重点方向,具有辐射链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
  
  截至2023年底,通过工商注册查询,经营范围有无人机业务的企业全国共有7万多家,实际运行的无人机企业1.7万多家,产值1520亿元,同比增长27.5%;实名登记无人机达到111万多架,比2022年增长15.9%;颁发无人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18.2万本,2023年无人机飞行超过2000万小时。从区域分布看,我国无人机企业分布广泛,当前,华南和华东无人机产业发展较为迅猛,集聚企业最多。其中,广东形成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无人机产业集群,也是我国无人机集聚度最高的地区,截至2023年底,深圳实际运行的无人机及产业链企业1730家,年产值为960亿元,增长28%;累计开通无人机各种低空航线126条,建设无人机起降点89个,2023年无人机载货及综合应用飞行60多万架次。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4年,低空经济成为地方两会热议的关键词,北京、广东、安徽、山西、江西、江苏、山东、重庆、四川等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了要积极探索发展低空经济。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达到3.5万亿元。
  
  8、量子技术
  
  量子技术是指以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量子系统的各种相干特性(如量子并行、量子纠缠和量子不可克隆等),进行计算、编码和信息传输的全新信息方式。量子技术主要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三大领域,在提升计算困难问题运算处理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提高传感测量精度等方面,具备超越经典信息技术的潜力。
  
  随着近年来对信息保密、计算能力、测量精度等技术提升的需求更加迫切,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等量子信息技术迅速兴起,并形成若干个产业赛道,有望成为推动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助力生产力变革。
  
  近年来,国内通过建设一系列量子通信工程,已实现地面通信专网、量子通信卫星等量子通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当前,我国的量子科技已经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飞跃,量子通信研究稳居国际引领地位,量子计算研究牢固确立国际第一方阵地位,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多个方向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9年,量子精密测量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3.48亿美元,到2030年量子通信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31亿美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未来更是有望达到上千亿美元。
  
  9、大数据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当前,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精准扶贫以及其他相关高新技术产业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大数据产业链初步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基础设施加快夯实,截至2023年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行政村通宽带率达100%;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IPv6拥有地址数量居世界第二,IPv6活跃用户数达7.78亿。行业融合逐步深入,大数据应用从互联网、金融、电信等领域逐步向智能制造、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领域拓展,极大丰富了我国数据资源,催生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从新质生产力看2024年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2024-03-22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导语:随着全国和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陆续出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最火热高频词。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正迎来中央到地方的部署,多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招商平台将对全国两会重点提及的新质生产力产业领域进行梳理,帮助各地快速了解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蕴含的巨大“生产力”,为各地政府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
  
  新质生产力一词自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后,便成为经济热词。随后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中,新质生产力一词位于首要工作任务中,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在2024年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中,有29个省份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引发了业界的关注。报告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围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方面部署工作。
  
  围绕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重点提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十多个产业领域。
  
  1、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跨领域、融合性产业,是汽车、交通、能源、通信、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多产业融合衍生的产物,也是新质生产力不断重塑传统汽车产业的结果。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培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31.6%,较2022年提升6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为6.1%。累计建成充电设施859.6万台,数量居全球第一,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被普遍认为是汽车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据相关预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也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销有望达到1150万辆左右的规模,增长大概在20%左右。
  
  2、氢能
  
  当前,全球范围正兴起氢能发展热潮,我国也将氢能产业视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国氢能产业在政、产、学、研、用、资本等方面的高效协同下,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持续努力下,已形成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及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各环节的完整产业生态,氢能应用端呈现氢交通先行,氢冶金、氢化工、氢储能等多元应用示范同步开展的新局面。在交通领域,随着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5大城市群和41座城市,形成了若干个氢燃料电池的示范产业集群。截至2023年9月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17822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其中投入运营269座。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未来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预计将率先实现大规模推广,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预计2025年氢能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3、新材料
  
  新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1至9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新材料领域建立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了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涌现出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一批前沿技术;新材料规上企业超过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同时培育形成了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已建成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等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体系,有色金属、化学纤维、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等百余种材料产量位居全球前列。
  
  物联网、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型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动新材料产业研发进程不断加快。新材料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医疗健康等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新材料产业良好的市场机遇和发展前景。
  
  4、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产业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涵盖硬件、软件、服务等多个产业链条的新兴产业。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关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理解和创作能力上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随着AI大模型不断升级,AI芯片、HBM芯片、AI服务器、光模块/光芯片和交换机等上游算力相关产业链迎来爆发式增长机会。AI大模型也将深入行业应用,从影视动画、游戏、教育、消费电子等行业入手,逐步赋能千行百业。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产业生态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所学校开办人工智能专业,高端人才居全球第二。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科大讯飞、云从科技、京东等一批AI开放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已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它不仅将成为重要产业,更会深远地影响各行各业。据相关预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在未来10-15年取得长足发展,多项产业要素全球领先。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1.73万亿元,全球占比30.6%。
  
  5、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指采用市场化机制开展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等,以市场需求推动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创新。上下游涵盖航天材料和航天零部件生产,卫星制造和发射火箭制造,卫星终端设备及相关基础设施、服务等。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在迅速成长。2023年,国内新增注册商业航天相关企业22769家,是2019年的5倍多。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出2024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时,同样将商业航天产业作为新增长点进行重点培育。相关预测显示,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布局之下,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
  
  6、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技术,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技术,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可从根本上改变化工、医药、能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高度依赖化石原料和“高污染、高排放”不可持续的加工模式,减少工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物质财富的绿色增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资源有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生物制造技术是缓解能源资源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案。
  
  生物制造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利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轻工等全新生产方式,诞生出了一大批全新产品,如重组蛋白药物、生物航空煤油、生物降解塑料等。生物制造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未来前景十分广阔。据预测,全球生物制造产值接近30万亿美元。
  
  生物制造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着力点,也是我国继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后,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抓手。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生物制造产业商机无限。
  
  7、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主要包含低空制造、低空保障、低空飞行及综合服务等重点方向,具有辐射链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
  
  截至2023年底,通过工商注册查询,经营范围有无人机业务的企业全国共有7万多家,实际运行的无人机企业1.7万多家,产值1520亿元,同比增长27.5%;实名登记无人机达到111万多架,比2022年增长15.9%;颁发无人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18.2万本,2023年无人机飞行超过2000万小时。从区域分布看,我国无人机企业分布广泛,当前,华南和华东无人机产业发展较为迅猛,集聚企业最多。其中,广东形成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无人机产业集群,也是我国无人机集聚度最高的地区,截至2023年底,深圳实际运行的无人机及产业链企业1730家,年产值为960亿元,增长28%;累计开通无人机各种低空航线126条,建设无人机起降点89个,2023年无人机载货及综合应用飞行60多万架次。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4年,低空经济成为地方两会热议的关键词,北京、广东、安徽、山西、江西、江苏、山东、重庆、四川等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了要积极探索发展低空经济。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达到3.5万亿元。
  
  8、量子技术
  
  量子技术是指以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量子系统的各种相干特性(如量子并行、量子纠缠和量子不可克隆等),进行计算、编码和信息传输的全新信息方式。量子技术主要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三大领域,在提升计算困难问题运算处理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提高传感测量精度等方面,具备超越经典信息技术的潜力。
  
  随着近年来对信息保密、计算能力、测量精度等技术提升的需求更加迫切,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等量子信息技术迅速兴起,并形成若干个产业赛道,有望成为推动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助力生产力变革。
  
  近年来,国内通过建设一系列量子通信工程,已实现地面通信专网、量子通信卫星等量子通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当前,我国的量子科技已经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飞跃,量子通信研究稳居国际引领地位,量子计算研究牢固确立国际第一方阵地位,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多个方向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9年,量子精密测量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3.48亿美元,到2030年量子通信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31亿美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未来更是有望达到上千亿美元。
  
  9、大数据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当前,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精准扶贫以及其他相关高新技术产业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大数据产业链初步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基础设施加快夯实,截至2023年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行政村通宽带率达100%;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IPv6拥有地址数量居世界第二,IPv6活跃用户数达7.78亿。行业融合逐步深入,大数据应用从互联网、金融、电信等领域逐步向智能制造、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领域拓展,极大丰富了我国数据资源,催生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