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佛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绿色产业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9-22 点击:

  佛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
 
  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绿色产业
 
  为全面贯彻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安排,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佛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率和碳排放效率持续提升。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为实现全市碳达峰打下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控制水平进一步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重点任务
 
  (一)产业绿色提质行动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衔接,引导各区重点布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碳排放的重大产业项目。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以上。
 
  2.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落实省绿色低碳产业引导目录及配套支持政策,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加快培育低碳零碳负碳等新兴产业。
 
  3.重点发展氢能产业。到2025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170家,到2030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200家。
 
  4.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5.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发挥煤电托底保障作用,有序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电煤消费比重,大力压减非发电用煤,落实国家和省要求,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管理,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燃煤自备电厂和锅炉“煤改气”,科学推进“煤改电”工程。
 
  6.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
 
  7.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加快交通领域油品替代,严格管控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油,推广使用新能源工程机械。
 
  8.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50万千瓦。到2030年,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9.提升节能降碳管控能力。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强化监察约束力。探索建立区域降碳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在线监测机制,实现节能降碳与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相结合。
 
  10.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探索构建协同控制工作机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排放。
 
  11.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
 
  12.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数据中心和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整体布局,推动全市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
 
  (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13.推动工业用能低碳转型。推进工业用能多元化,支持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构建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
 
  14.推动重点用能行业有序碳达峰。对标国际或行业先进水平,推进陶瓷、纺织、铝型材等重点用能行业生产线的节能改造和绿色化升级。到2025年,陶瓷行业达到国家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30%以上。
 
  15.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加强示范典型推广。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16.积极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丰富5G技术工业应用场景,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资源能源碳排放信息管控系统及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动更多工业企业“上云用云”。
 
  (五)城乡建设低碳行动
 
  17.加强城市规划绿色低碳。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落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
 
  18.倡导建筑设计绿色低碳。全面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倡导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强化建筑绿色节能转型,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19.推行建筑施工绿色低碳。到2025年,全市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不少于5家具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的龙头骨干企业,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累计50个以上,培育不少于3个建筑产业互联网范例平台。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材,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损耗率比2020年降低20%以上,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实现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吨/万平方米。
 
  20.强化公共建筑运营绿色低碳。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比2020年提升20%,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综合能耗完成省下达的指标。
 
  21.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含绿色电力)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到2030年,推动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比例达到30%,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85%。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75%节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
 
  (六)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22.推进交通运输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电动乘用车销售量力争达到乘用车新车销售量的30%以上,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23.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全覆盖。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或氢能替代。
 
  24.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到203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七)农业农村低碳行动
 
  25.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能效水平。完善农田设施、农电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有序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
 
  26.提高农业减排固碳能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建立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探索推广二氧化碳气肥等固碳技术。
 
  (八)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27.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到2030年,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及骨干企业建设。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464万吨。到2030年,9种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506万吨。
 
  28.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不低于75%。到203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九)科技赋能碳达峰行动
 
  29.加强低碳技术研究和攻关。采用灵活多样的科研攻关组织机制,研发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加强新能源、工业节能降碳、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碳汇、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0.加强低碳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支持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立绿色技术推广机制,深入推进传统高耗能行业、数据中心和5G等新基建、建筑和交通等行业节能降碳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工艺的推广应用。
 
  31.提升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依托佛山仙湖实验室及优势企业,构建以高端技术为支撑的低碳创新技术平台,打通产业、院校、科研机构及技术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流,加快现有前沿低碳、零碳、负碳、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
 
  (十)绿色经贸合作行动
 
  32.提高外贸行业绿色竞争力。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国际贸易,提高外贸行业绿色竞争力。鼓励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关键原材料和核心技术等进口。
 
  33.深化粤港澳低碳领域合作交流。建立健全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联络协调机制。持续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碳标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十一)生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34.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建立健全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35.持续提升森林和湿地碳汇能力。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完成省下达指标。
 
  (十二)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36.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组织开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志愿活动。支持和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对节能降碳工作进行监督,支持和鼓励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节能降碳的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7.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研究制定绿色低碳生活指南和配套政策,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围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领域持续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绿色生活优秀典型,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
 
  38.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重点国有企业和重点用能单位制定实施碳达峰工作方案,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发挥引领作用。
 
  (十三)试点建设行动
 
  39.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大推进碳达峰力度,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布局、资源能源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和碳排放趋势等因素,支持有条件的镇街、村居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十四五”期间,各区可选取1—2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镇(街道)、乡村、社区、园区、公共机构、企业(项目)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40.开展绿色低碳试点建设。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指南及评价标准体系,推动企业、园区、社区、公共机构深入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近零碳/零碳企业、园区、社区、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鼓励示范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相关技术。推进佛北战新产业园、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重点项目的低碳试点。“十四五”期间,选取5—10个单位开展绿色低碳试点。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佛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绿色产业

2023-09-22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佛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
 
  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绿色产业
 
  为全面贯彻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安排,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佛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率和碳排放效率持续提升。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为实现全市碳达峰打下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控制水平进一步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重点任务
 
  (一)产业绿色提质行动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衔接,引导各区重点布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碳排放的重大产业项目。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以上。
 
  2.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落实省绿色低碳产业引导目录及配套支持政策,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加快培育低碳零碳负碳等新兴产业。
 
  3.重点发展氢能产业。到2025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170家,到2030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200家。
 
  4.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5.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发挥煤电托底保障作用,有序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电煤消费比重,大力压减非发电用煤,落实国家和省要求,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管理,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燃煤自备电厂和锅炉“煤改气”,科学推进“煤改电”工程。
 
  6.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
 
  7.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加快交通领域油品替代,严格管控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油,推广使用新能源工程机械。
 
  8.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50万千瓦。到2030年,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9.提升节能降碳管控能力。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强化监察约束力。探索建立区域降碳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在线监测机制,实现节能降碳与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相结合。
 
  10.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探索构建协同控制工作机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排放。
 
  11.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
 
  12.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数据中心和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整体布局,推动全市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
 
  (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13.推动工业用能低碳转型。推进工业用能多元化,支持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构建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
 
  14.推动重点用能行业有序碳达峰。对标国际或行业先进水平,推进陶瓷、纺织、铝型材等重点用能行业生产线的节能改造和绿色化升级。到2025年,陶瓷行业达到国家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30%以上。
 
  15.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加强示范典型推广。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16.积极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丰富5G技术工业应用场景,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资源能源碳排放信息管控系统及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动更多工业企业“上云用云”。
 
  (五)城乡建设低碳行动
 
  17.加强城市规划绿色低碳。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落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
 
  18.倡导建筑设计绿色低碳。全面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倡导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强化建筑绿色节能转型,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19.推行建筑施工绿色低碳。到2025年,全市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不少于5家具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的龙头骨干企业,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累计50个以上,培育不少于3个建筑产业互联网范例平台。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材,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损耗率比2020年降低20%以上,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实现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吨/万平方米。
 
  20.强化公共建筑运营绿色低碳。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比2020年提升20%,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综合能耗完成省下达的指标。
 
  21.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含绿色电力)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到2030年,推动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比例达到30%,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85%。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75%节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
 
  (六)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22.推进交通运输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电动乘用车销售量力争达到乘用车新车销售量的30%以上,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23.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全覆盖。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或氢能替代。
 
  24.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到203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七)农业农村低碳行动
 
  25.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能效水平。完善农田设施、农电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有序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
 
  26.提高农业减排固碳能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建立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探索推广二氧化碳气肥等固碳技术。
 
  (八)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27.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到2030年,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及骨干企业建设。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464万吨。到2030年,9种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506万吨。
 
  28.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不低于75%。到203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九)科技赋能碳达峰行动
 
  29.加强低碳技术研究和攻关。采用灵活多样的科研攻关组织机制,研发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加强新能源、工业节能降碳、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碳汇、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0.加强低碳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支持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建立绿色技术推广机制,深入推进传统高耗能行业、数据中心和5G等新基建、建筑和交通等行业节能降碳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工艺的推广应用。
 
  31.提升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依托佛山仙湖实验室及优势企业,构建以高端技术为支撑的低碳创新技术平台,打通产业、院校、科研机构及技术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流,加快现有前沿低碳、零碳、负碳、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
 
  (十)绿色经贸合作行动
 
  32.提高外贸行业绿色竞争力。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国际贸易,提高外贸行业绿色竞争力。鼓励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关键原材料和核心技术等进口。
 
  33.深化粤港澳低碳领域合作交流。建立健全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联络协调机制。持续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碳标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十一)生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34.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建立健全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35.持续提升森林和湿地碳汇能力。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完成省下达指标。
 
  (十二)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36.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组织开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志愿活动。支持和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对节能降碳工作进行监督,支持和鼓励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节能降碳的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7.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研究制定绿色低碳生活指南和配套政策,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围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领域持续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绿色生活优秀典型,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
 
  38.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重点国有企业和重点用能单位制定实施碳达峰工作方案,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发挥引领作用。
 
  (十三)试点建设行动
 
  39.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大推进碳达峰力度,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布局、资源能源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和碳排放趋势等因素,支持有条件的镇街、村居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十四五”期间,各区可选取1—2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镇(街道)、乡村、社区、园区、公共机构、企业(项目)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40.开展绿色低碳试点建设。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指南及评价标准体系,推动企业、园区、社区、公共机构深入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近零碳/零碳企业、园区、社区、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鼓励示范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相关技术。推进佛北战新产业园、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重点项目的低碳试点。“十四五”期间,选取5—10个单位开展绿色低碳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