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特征、产业链图谱及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6-30 点击:次
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ICV),是指智能车与车联网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路、云平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伴随“智能化+网联化”融合驱动,智能网联汽车有望成为未来的新一代智能超级终端。
一
典型特征
01
汽车智能化
AI赋能汽车带来全新技术变革,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推动电子电气架构演进升级。传统汽车电子系统已经难以满足智能汽车软件化需求,基于域控制器、中央计算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将成为主流。自动驾驶融合感知、计算等多元要素,对算力提出新要求;智能座舱以人机交互为核心,成为产品差异化的主要竞争点。
汽车的核心技术壁垒从传动系统向软件、电子设备、操作系统等转移,“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汽车智能化核心特征。汽车正在逐步由机械驱动向软件驱动过渡,算法、算力和电子电气架构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角逐点以及决定话语权强弱的关键因素;芯片、计算平台、操作算法和传感器将成为“软件定义汽车”下的核心零部件。
02
汽车网联化
5G商用部署成本更低,5G-V2X有望成为新的技术标准,将加快车联网产业落地。V2X通信模块以美国主推的DSRC标准和中国主推的LTE-V2X为主,双方在欧洲市场博弈。车联网是5G下游产值最高、确定性最强的应用场景之一;5G将补齐车联网、自动驾驶在通信网络层的技术缺口,为车联网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车联网标准博弈加剧,将成为5G标准必要专利下一个主要竞争领域。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继智能手机之后,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5G标准必要专利主要竞争领域。智能网联领域的知名专利池AVANCI已经吸引数十家全球领军企业加入,其中专利许可人包括高通、诺基亚、中兴等5G专利排名靠前的企业,被许可人则包括奥迪、宝马、奔驰、大众、福特等全球知名汽车厂商。
二
产业链图谱分析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包括核心软硬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数据及平台服务、出行服务等新型模式不断涌现。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分析绘制)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核心价值由整车制造向产业链两端转移,核心竞争力向核心软硬件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倾斜。自动驾驶依赖于感知层、判断层、执行层、网联层环环相扣,因此带动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自动驾驶相关供应商崛起,如传感器、芯片、计算平台等核心零部件,与传统零部件相比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与话语权。
软件定义汽车模式下,用户体验与需求正成为软件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运营服务成为汽车价值链的延伸。价值链开始发生改变,随着软件占整车价值比重提升,主机厂、互联网企业、自动驾驶科技企业的入局带来生态互联。主机厂开始通过战略合作与自主研发的方式加强对核心软件与算法的掌控。
三
市场态势
01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未来市场空间或达万亿级别,发展潜力巨大
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结合所形成的全新产物,是我国三个万亿元级产业(汽车、通信、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载体,具有极强的产业带动性。根据赛迪智库预测,2023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接近9000亿元。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以及普及率的逐步提升,预期增长率将高于40%,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持续增加。
02
从需求角度看,B端不断增长的降本增效需求驱动市场扩容;C端对自动驾驶支付意愿提升,出行和私家车市场容量大
B端场景下,降本增效是核心需求。针对矿山、港口等相对危险作业场景,自动驾驶车辆可实现对司机的替代,大大降低司机用工成本,作业车辆自动化、智能化有望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性和作业效率。针对公共出行等场景,通过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赋能将大幅提升运力、通行率、准点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C端场景下,消费者对自动驾驶L2/L4愿意支付的额外成本在各国中位居首位,对自动驾驶拥有较高的接受度与信心,为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发展带来较大的需求。根据亿欧智库预测,到2040年中国城市人口出行次数有望达到每天22亿人次,为共享出行释放巨大增量市场。
03
从供给角度看,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科技巨头、初创科技公司等各类企业纷纷入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呈多元化
四
产业发展格局
01
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四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环渤海地区创新源头丰富,领军企业集聚,科创实力强,政策体系完善;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市场对新兴产业接受度高,先进技术孵化较快;珠三角地区互联网、通信及电子信息制造业发达,依托于龙头企业,各类企业向Tier1类转型;中西部地区,汽车企业转型需求明显,中游系统集成应用市场广阔。
02
从企业分布来看,头部企业主要布局自动驾驶及决策系统、智能座舱、通信系统等方向;新进入者主要从通信系统、决策系统和出行服务切入行业
智能网联汽车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自动驾驶及决策系统、智能座舱、通信系统、感知部件等方向;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自动驾驶及决策系统、智能座舱、出行服务、通信系统等方向。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分析绘制)
国内初创企业主要从通信系统、决策系统和出行服务等方向切入智能网联车产业。上游如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芯片等细分行业已发展较为成熟,传统国际零部件巨头有绝对优势,对国内新进入者造成较高进入壁垒。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分析绘制)
五
新型商业模式
复杂产业链条下,智能网联汽车商业模式呈现多元化,更加关注汽车后市场开发及数据、软件和增值服务。衍生出系统软件开发商、自动驾驶技术方案提供商、网络运营服务商、内容提供商等。市场参与方更加关注对汽车后市场的开发,即对用户的后续维护与运营,数据、软件和增值服务成为主要的抓手,实现数据变现、服务变现。
表2智能网联汽车新型商业模式汇总
六
产业发展趋势
01
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发展进度有望实现同步
中国自动驾驶软件研发能力正走在硬件前面,硬件端包括传感器、冗余系统、芯片等存在不成熟,导致短期内无法实现高级自动驾驶产品量产落地。未来随着规模化的应用、相关技术标准与认证的完善,硬件水平有望追赶上软件水平达到L4+级别。
02
车企生态建设向着汇聚型价值结构转化
车企价值向客户为中心转移,制造端扁平化,服务端全面发展。造车新势力企业、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将进一步与传统整车厂商进行跨界合作,重塑价值分配。整车厂将突破制造环节,延伸至上下游产业链,开创新的业态与市场。
03
智能网联带动汽车与交通产业升级
智能网联赋能技术路径带动高附加值车端、路端智能设备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5G基站建设范围越来越广,C-V2X产业链日益完善。“车路云一体化”战略推动传统交通产业化升级,带动智慧交通产业规模化发展,加速打造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