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加快推动广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2-15 点击:

  加快推动广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新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也是支撑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等战略前沿产业的基础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配套性强等特点,是广州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广州拥有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优势,应以新材料研发机构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
 
  广州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一)产业基础雄厚
 
  广州是全省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及材料创新服务的集聚区,产业覆盖前沿新材料全部领域,已形成以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目前,广州拥有新材料企业300多家,总产值2700多亿元;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有2家(金发科技、鞍钢联众),超十亿元企业有25家,超亿元企业有120多家,拥有金发科技、白云化工、广州聚赛龙、LG化学、陶氏化学、高氏涂料等一批国际新材料龙头企业,形成了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
 
  此外,广州还拥有千亿级的石化产业集群和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体系,黄埔和南沙两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东部黄埔区以广州石化为龙头,聚集了100多家规模以上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类企业,是广州市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化工原料基地。南部南沙区主要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即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吸引了40多家有机化工原料深加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石化仓储类企业。
 
  图片
 
  (二)创新生态优渥
 
  近年来,广州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整体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数量增长至1.25万家,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数量13家(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全市建立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的企业超过2400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占全省70%)、省重点实验室241家(占全省61%)、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5家(占全省40%)。广州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共有12家新材料领域研发机构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名单(占全省44.4%)。
 
  图片
 
  (三)人才保障充分
 
  近年来,广州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对顶尖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新材料人才得到充分保障。广州是华南地区科研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全省综合排名前六位的大学均位于广州,产业技术人才持续培育能力强。广州基础教育在华南地区属于顶级水平,教育均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医疗卫生方面拥有湾区一流的医疗卫生设施资源,人均医疗资源排名全国前三;在住房保障方面构建了面向各类人才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平均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以上成就,均有利于各类人才安居就业创业。
 
  (四)城市综合功能完善
 
  广州营商环境优越,是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政务服务指标排名全国首位。同时,广州拥有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网络,为高端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广州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为新材料产业布局提供了广阔空间。在黄埔、南沙等符合安全发展要求的外围城区布局建设新材料产业,符合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产业政策,满足国家对新材料产业风险防控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广州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州市新材料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全国多个省市将新材料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大环境下,广州市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却稍显乏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缺乏顶层设计
 
  为更好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全国多个省市均出台了新材料产业相关政策以推动产业发展,如《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而广州虽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行动计划,但是尚未制订专门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整体产值来看,广州新材料产业虽然处于全国前列,但从产业结构来看,新材料产业中的先进基础材料占比较高,而能体现创新引领的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占比较低;特别是高分子聚合材料生产的关键环节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技术的大中型企业较少,多数中小型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跨越技术创新门槛,面临关键环节“卡脖子”的风险,广州新材料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广州在新材料领域整体而言具有全国领先的研发实力,但积极开展新材料产业研发和专利授权的主要集中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少数重点高校以及金发科技等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短板尤为明显,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上有所欠缺。此外,广州在新材料领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研发实力,但主要集中在合成化工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能力还是主要通过省外大学或科研院所供给。
 
  加快推动广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培育“链主”企业,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链
 
  以需求为牵引,主攻下游应用关键材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改性塑料产业链,构建以金发科技、广州工控为“链主”企业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链。依托全球领先的改性塑料龙头企业金发科技,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国内国外联动发展的生产市场网络,强化自主创新,扩大特种工程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产能规模,打造300万吨以上产能规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改性塑料产业集群。同时,支持龙头企业广州工控加快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面向汽车制造、航空器制造等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性能轿车轮胎、载重卡车轮胎、新能源汽车轮胎、飞机轮胎等中高端产品,稳定对外出口规模,大力拓展国内市场。
 
  (二)加强战略科技支撑,创设新材料创新服务平台
 
  积极发挥广州现有新材料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的引领作用,以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多渠道投资共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中心),重点开展新材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国家化工新材料领域重点院校与广州新材料产业开展紧密合作。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制度化、体系化、机构化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顶级高校在广州建设高水平新材料创新研究院,加快布局建设先进高分子材料、功能膜材料、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金发科技、广州天赐等关键新材料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组建新材料科技孵化联合体,吸收产业链上下游机构,打破技术与行业壁垒,实现新材料与终端产品协同联动发展,推进广州新材料产业升级迭代。
 
  (三)提高基础研究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充分发挥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自主创新,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夯实新材料领域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依托黄埔区新材料中央创新区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机构,统筹布局和建设基础材料、关键核心材料、未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重大共性核心技术研究平台,建成国内领先的新材料重大基础设施集群。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快在特种光纤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方面实现突破。积极开展新材料应用研究,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加快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等高端化工新材料、特种新型专用化学品在汽车、航空、电器、通讯、生命科学、环保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以应用牵引创新能力提升。
 
  (四)聚焦发展主体建设,培育壮大新材料优势企业
 
  鼓励引导企业与资本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和投资,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以商引商、补链强链培育新材料行业集聚发展。培育新材料行业“独角兽”企业,建立重点新材料企业库,鼓励入库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新材料企业,重点支持一批目前产值规模中等、但在细分行业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实现“由专至精、由精至强”。重点聚焦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端合成橡胶、聚氨酯材料、功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高端助剂等领域,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企业、项目和团队,提升新材料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增强创新型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其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推进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中国石化高端材料研究院等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五)加强新材料人才引育,构建人才梯队建设体系
 
  充分利用广州强大的院校科研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和完善以政府引导、新材料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体系,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整合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科技力量,引进和培养一批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功能膜材料、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型材料研发创新和工程技术骨干人才。瞄准国内外高端前沿材料领域顶尖人才,柔性引进国际一流前沿材料领域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充分利用本地院校科研力量,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支持广州市内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加强新材料学科建设。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持职业院校优化相关学科设置,推动材料专业向应用技术延伸。健全新材料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制度国际化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评价和服务保障机制。
 
  (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生态
 
  加快建立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各部门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衔接,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统筹,系统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研究新材料发展基金的运用方式,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方式推动新材料创新成果产业化及推广,鼓励广州基金、广州产投、广州工控等市属国企投资基金投向新材料重点领域,鼓励新材料企业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股权、债权等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海内外新材料产业发达的园区、企业交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特色,支持广州新材料企业开展宣传交流和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新材料创新网络。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加快推动广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3-02-15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加快推动广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新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也是支撑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等战略前沿产业的基础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配套性强等特点,是广州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广州拥有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优势,应以新材料研发机构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
 
  广州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一)产业基础雄厚
 
  广州是全省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及材料创新服务的集聚区,产业覆盖前沿新材料全部领域,已形成以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目前,广州拥有新材料企业300多家,总产值2700多亿元;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有2家(金发科技、鞍钢联众),超十亿元企业有25家,超亿元企业有120多家,拥有金发科技、白云化工、广州聚赛龙、LG化学、陶氏化学、高氏涂料等一批国际新材料龙头企业,形成了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
 
  此外,广州还拥有千亿级的石化产业集群和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体系,黄埔和南沙两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东部黄埔区以广州石化为龙头,聚集了100多家规模以上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类企业,是广州市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化工原料基地。南部南沙区主要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即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吸引了40多家有机化工原料深加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石化仓储类企业。
 
  图片
 
  (二)创新生态优渥
 
  近年来,广州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整体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数量增长至1.25万家,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数量13家(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全市建立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的企业超过2400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占全省70%)、省重点实验室241家(占全省61%)、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5家(占全省40%)。广州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共有12家新材料领域研发机构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名单(占全省44.4%)。
 
  图片
 
  (三)人才保障充分
 
  近年来,广州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对顶尖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新材料人才得到充分保障。广州是华南地区科研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全省综合排名前六位的大学均位于广州,产业技术人才持续培育能力强。广州基础教育在华南地区属于顶级水平,教育均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医疗卫生方面拥有湾区一流的医疗卫生设施资源,人均医疗资源排名全国前三;在住房保障方面构建了面向各类人才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平均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以上成就,均有利于各类人才安居就业创业。
 
  (四)城市综合功能完善
 
  广州营商环境优越,是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政务服务指标排名全国首位。同时,广州拥有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网络,为高端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广州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为新材料产业布局提供了广阔空间。在黄埔、南沙等符合安全发展要求的外围城区布局建设新材料产业,符合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产业政策,满足国家对新材料产业风险防控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广州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州市新材料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全国多个省市将新材料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大环境下,广州市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却稍显乏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缺乏顶层设计
 
  为更好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全国多个省市均出台了新材料产业相关政策以推动产业发展,如《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而广州虽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行动计划,但是尚未制订专门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整体产值来看,广州新材料产业虽然处于全国前列,但从产业结构来看,新材料产业中的先进基础材料占比较高,而能体现创新引领的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占比较低;特别是高分子聚合材料生产的关键环节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技术的大中型企业较少,多数中小型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跨越技术创新门槛,面临关键环节“卡脖子”的风险,广州新材料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广州在新材料领域整体而言具有全国领先的研发实力,但积极开展新材料产业研发和专利授权的主要集中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少数重点高校以及金发科技等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短板尤为明显,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上有所欠缺。此外,广州在新材料领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研发实力,但主要集中在合成化工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能力还是主要通过省外大学或科研院所供给。
 
  加快推动广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培育“链主”企业,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链
 
  以需求为牵引,主攻下游应用关键材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改性塑料产业链,构建以金发科技、广州工控为“链主”企业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链。依托全球领先的改性塑料龙头企业金发科技,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国内国外联动发展的生产市场网络,强化自主创新,扩大特种工程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产能规模,打造300万吨以上产能规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改性塑料产业集群。同时,支持龙头企业广州工控加快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面向汽车制造、航空器制造等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性能轿车轮胎、载重卡车轮胎、新能源汽车轮胎、飞机轮胎等中高端产品,稳定对外出口规模,大力拓展国内市场。
 
  (二)加强战略科技支撑,创设新材料创新服务平台
 
  积极发挥广州现有新材料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的引领作用,以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多渠道投资共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中心),重点开展新材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国家化工新材料领域重点院校与广州新材料产业开展紧密合作。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制度化、体系化、机构化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顶级高校在广州建设高水平新材料创新研究院,加快布局建设先进高分子材料、功能膜材料、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金发科技、广州天赐等关键新材料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组建新材料科技孵化联合体,吸收产业链上下游机构,打破技术与行业壁垒,实现新材料与终端产品协同联动发展,推进广州新材料产业升级迭代。
 
  (三)提高基础研究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充分发挥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自主创新,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夯实新材料领域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依托黄埔区新材料中央创新区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机构,统筹布局和建设基础材料、关键核心材料、未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重大共性核心技术研究平台,建成国内领先的新材料重大基础设施集群。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快在特种光纤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方面实现突破。积极开展新材料应用研究,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加快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等高端化工新材料、特种新型专用化学品在汽车、航空、电器、通讯、生命科学、环保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以应用牵引创新能力提升。
 
  (四)聚焦发展主体建设,培育壮大新材料优势企业
 
  鼓励引导企业与资本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和投资,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以商引商、补链强链培育新材料行业集聚发展。培育新材料行业“独角兽”企业,建立重点新材料企业库,鼓励入库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新材料企业,重点支持一批目前产值规模中等、但在细分行业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实现“由专至精、由精至强”。重点聚焦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端合成橡胶、聚氨酯材料、功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高端助剂等领域,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企业、项目和团队,提升新材料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增强创新型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其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推进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中国石化高端材料研究院等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五)加强新材料人才引育,构建人才梯队建设体系
 
  充分利用广州强大的院校科研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和完善以政府引导、新材料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体系,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整合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科技力量,引进和培养一批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功能膜材料、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型材料研发创新和工程技术骨干人才。瞄准国内外高端前沿材料领域顶尖人才,柔性引进国际一流前沿材料领域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充分利用本地院校科研力量,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支持广州市内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加强新材料学科建设。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持职业院校优化相关学科设置,推动材料专业向应用技术延伸。健全新材料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制度国际化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评价和服务保障机制。
 
  (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生态
 
  加快建立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各部门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衔接,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统筹,系统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研究新材料发展基金的运用方式,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方式推动新材料创新成果产业化及推广,鼓励广州基金、广州产投、广州工控等市属国企投资基金投向新材料重点领域,鼓励新材料企业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股权、债权等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海内外新材料产业发达的园区、企业交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特色,支持广州新材料企业开展宣传交流和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新材料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