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谷”启动建设,杭州萧滨携手打造数字经济新地标丨附: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记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0-09 点击:次
打造数字经济新地标,厚积二次爆发新动能。10月8日上午,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重大项目签约暨“中国视谷”建设启动仪式举行。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忻出席并致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柯吉欣,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王敏,副市长孙旭东参加。萧山区领导姜永柱、赵立明、叶建宏、吴炜炜、许昌、费林建、程晓东、倪世英、王润东,高新区(滨江)领导郑迪、应敏扬、张玮、王孟辉、陶峰、顾华锋,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参加。
不久前召开的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杭州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1248”计划,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此次“中国视谷”启建,正是杭州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实际行动和标志性举措。面向未来,“中国视谷”将以视觉智能产业为核心,以万亿级为体量,按照“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全域联动”的空间布局思路,充分发挥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的展示窗口作用、两区视觉智能产业协同发展的“双核”引领作用,凝聚全市域联动共建的磅礴合力,打造国内领先、全球重要的视觉智能高新技术策源地、高端产业集聚地和产业环境最优地。
刘忻在致辞时说,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点,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中国视谷”蓄势而发,令人满怀憧憬、倍感振奋。高水平建设“中国视谷”,杭州有产业基础、有创新支撑、有一流生态。2021年全市视觉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收2720.8亿元,同比增长17.2%,已集聚视觉智能重点企业1500多家,龙头领军企业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产业规模质量领跑全国;拥有视觉智能国家级创新载体44个,省级技术创新载体186家,以及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持,创新平台能级持续跃升;涵盖“芯屏端网云用智”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加快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活力澎湃,这些都为杭州把“中国视谷”打造成数字经济新地标增添了信心和底气。希望广大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人才抓住用好这一重大契机,积极参与、倾力投入“中国视谷”建设发展,为提升杭州数字经济硬核实力、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贡献更大力量。
启建仪式前,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新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包括虹软科技、吉利、先临三维、车规级芯片研发、风情高新科技园、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等。合作园成立以来,重大项目招引落地势头良好,截至目前已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134亿元,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50亿元。
启动仪式后举行了“中国视谷”圆桌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陈纯、吴汉明、王坚,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等院士专家各抒己见、坦诚建言,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为“中国视谷”建设献计献策。
“武汉有‘中国光谷’,合肥有‘中国声谷’,都打造成了代表国家产业形成的集群品牌。”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认为,杭州视觉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超2700亿元,而武汉“光谷”GDP为2401亿元、合肥“声谷”营业收入为1378.6亿元,打造“中国视谷”有助于显著提升杭州智能物联产业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高文院士专访:杭州要把“中国视谷”产业地标立起来
此前,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他是中国视觉智能产业的力推者。早在2017年,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在杭州萧山成立,高文受聘为该院首席科学家。随后,在他的牵头下,杭州100多家企业成立了智慧安防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视觉智能产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及推广。如今,随着“中国视谷”在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开建,这个产业新地标迈出了新的关键一步。
“杭州会慢慢成为一个‘源’”
问:这些年,您一直力推“中国视谷”建设。“中国视谷”为何如此重要?
答:谷,就是洼地,有汇集的意思。
像武汉“光谷”,相关产业都汇集在那儿,配套起来就很容易。合肥“声谷”也是如此,科大讯飞就在“声谷”构建起了一个自己的生态。这两个“谷”,都打造了代表国家产业形象的集群品牌。
杭州建设“中国视谷”,就是要形成这样一种集聚效应,通过建设“中国视谷”,把相关领域的产业积聚起来,慢慢形成一个“源头”。
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中,以视觉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物联都是战略发展重点。从国内看,北京、上海、深圳也在重点发展智能物联产业。
杭州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加快打造“中国视谷”,相对而言还是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国家科技战略的总体布局下,杭州有机会凭借“中国视谷”,瞄准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加快构建视觉智能产业链,进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提升辐射能力的破局之举”
问:杭州为“中国视谷”规划的承载空间为“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全域联动”。这样的布局,对于支持杭州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中国视谷”规划的承载空间,明确了重点区块、创新导向和资源要素配备,既有实体上的重点空间,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有区域上的协同联动,可以上升到城市战略。
在点上,萧山和滨江是产业核,可以在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以及萧山、滨江两区,大力发展以视觉智能为导向的新兴产业。而余杭区作为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视谷”的协同区,可以充分发挥之江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等新型科研机构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视觉智能“智”高点。
在面上,“中国视谷”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以视觉智能为导向,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杭州全市统筹资源加大对窗口区块、核心区块的支持力度,可以点面结合推动“中国视谷”的落地建设,推动杭州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视谷”还是提升辐射能力的破局之举。
对于城西科创大走廊来说,此前的滨江和萧山都只是联动区,而“中国视谷”把杭州的东西两级连成一线,能够发挥西部创新辐射和东部产业辐射的作用。
“中国视谷”还将成为杭州高新区发挥产业辐射力的一条通道,打开了高新产业的辐射之门。
“杭州不只有互联网”
问:杭州正在推动“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迁,您认为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很多人认为杭州推动这样的产业跃迁,是因为数字安防产业空间有限,我认为是也不是。
到目前为止,杭州的数字安防产业虽然做到了全球领先,但产值就在千亿元上下,“天花板”很明显。
数字安防产业规模到底有多大,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必须要有多种产业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支撑,要“西方不亮东方亮”,整座城市的发展总体就不会出现问题。
杭州推动“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迁,既有丰富产业形态的考虑,更多的动力是来自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
当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在智能物联领域取得了突破,各种各样的设备被链接起来,工业视觉、视频产业等等都迎来了爆发期。
恰恰是,杭州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只有互联网”,杭州数字安防产业优势明显,人工智能产业也走在全国前列,制造业本底也很雄厚,这些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就促使杭州加快推动“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迁。
“还可以‘长’出更多大企业”
问:在您的期待中,“中国视谷”未来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产业新地标?
答:“中国视谷”如果要建设成国家级产业新地标,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有大企业。“中国视谷”作为产业地标,要有标志性的核心承载空间,是要可看、可感知的,有高水平的空间规划和配套。要有标志性的企业,虽然杭州已经拥有了海康、大华等头部企业,但面对万亿级的智能物联产业,显然还可以“长”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要有大平台。特别是要在核心区块内,建设以视觉智能为主攻方向的基础研究机构,与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和产业转化。目前,深圳鹏城实验室已经依托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科研单位,部署建设了杭州网点。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向,可以通过标志性的科研机构,形成一批关键技术成果。
要有大支撑。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打造跨界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平台。杭州现在已经有了智慧视频安防制造业创新中心,具备了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基本条件,也是浙江最有希望创建的载体之一。如果“中国视谷”在此基础上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为产业链解决很多共性问题,为“0-100”的突破作出贡献。
据了解,杭州市已为“中国视谷”规划了“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全域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园窗口”,即以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作为对外展示窗口,打造“中国视谷”地标建筑,实体化集中展现杭州“中国视谷”发展风貌。合作园中的湘湖未来产业社区成为了首批承载板块,创麦科技大厦是建设启动点,在这里将规划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中国视谷”国际客厅(展厅)、视觉智能创新中心、视觉智能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产业配套服务区(工业综合体)等功能区块。
“双核引领”,即以杭州高新区(滨江)和萧山区作为全力打造视觉智能产业发展的“双核”。滨江区产业链布局全面、企业优势突出、产业生态优越;萧山区产业空间充足、应用场景丰富、数字基建完备、科研机构集聚。两区优势互补、协同配置资源,能够提升产业和创新的集聚度、拓展力与辐射力。
“全域联动”,即在杭州市全域联动建设“中国视谷”。以视觉全产业链体系建设、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和融合赋能为重点,提升核心区带动作用,加强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支撑,推进核心区域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全市其他核心区块的协同发展,培育覆盖视觉智能全产业链、核心环节竞争力强劲的产业生态圈。
接下来,杭州市将以“三位一体”举措打造“中国视谷”,通过推动部省共建、省市区协同共建、推进链长制,有机整合“中国视谷”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和城市产业名片打造三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