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关于印发《太湖县食用菌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3-17 点击: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我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目标任务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高质高效为导向,以提升产能、做大产值为最终目标,坚持外延式量的扩张与内涵式质的提升并重,加快绿色生产方式和现代经营方式的转变,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活力、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构建食用菌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切实打造食用菌产业发展升级版,努力把食用菌产业建成我县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示范产业,把我县建成全省食用菌科技创新高地、重要生产基地,实现食用菌产值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增大,在全省位次排名不断靠前。“十四五”期末,力争全县食用菌生产量、产值分别年均增长20%以上,“十四五”末分别达到1万吨,产值1亿元以上。
 
  二、开展重点示范
 
  综合考虑食用菌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充分尊重发展食用菌产业意愿,统筹兼顾全县食用菌产业整体布局,贯彻落实《安徽省“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本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食用菌产量、产值的快速增长,做大做强本地食用菌产业,打造全县食用菌产业现代化的先行区、样板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三、实施重点工作
 
  (一)菌种振兴工程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展大型真菌种质资源调查,摸清资源种类和数量,对珍贵食用菌资源进行保育种植。
 
  ——建立良种育繁推广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建食用菌生产标准园,配套建设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企业,引进和扶持一批菌种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广适性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品种的选育。
 
  ——规范菌种市场监管。围绕“放管服”改革,坚持严格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管理与简化程序、快捷便民并重,在搞活食用菌菌种市场的同时,加强食用菌菌种市场监管,确保菌种生产经营等市场行为规范、质量可靠。
 
  (二)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项目和交流合作,联合相关研究人才组建太湖县食用菌技术创新团队,加快县乡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食用菌培训基地,培养高素质食用菌从业人员。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建立食用菌政产学研推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新型材料、配套设备、低碳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攻关,推进成果转化。
 
  ——加速先进技术推广。加强县内外先进技术模式的挖掘凝练、学习借鉴与推广应用。推广液体菌种工厂化代料栽培、栽培环境智能化调控等绿色高效的生产技术模式。
 
  (三)装备提升工程
 
  ——推进设施装备改造提升。围绕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进行设施装备改造和提升。支持菇棚、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菌棒制作、栽培采收、分拣包装等先进机械配备,着力改善食用菌生产经营的硬件条件。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厂房机械等生产设施,以及冷库、烘干、包装等配套设施装备的标准化。支持乡(镇)村出资建设标准化、高质量厂房(菌棚)等生产设施,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回购、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使用。大力发展和推广移动式智慧菌房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快速扩大全县生产规模,提升全县产能。
 
  ——加快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扩大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装置在食用菌生产经营上的应用普及程度,推动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操作、自动化控制。
 
  (四)主体培育工程
 
  ——建设菌种菌棒生产基地。围绕菌种、菌棒两大核心要素,依托龙头企业建设菌种(栽培种)菌棒(出菇棒)专业化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直接向小农户出售菌棒并提供栽培技术服务,再以市场价格回收产出的鲜菇,统筹销售或用于加工。积极探索利用农作物秸秆、杂木、桑枝、果枝等作为菌材栽培食用菌新技术,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食用菌产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食用菌企业跨区域合作。培育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食用菌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支持地方围绕食用菌产业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
 
  ——面向全国招大引强。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引进外来资本投资本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注重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营商环境。对引进企业实施负面清单,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护,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优先扶持标准化程度高、潜力大、竞争力强、带动就业能力明显的本地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协会。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好行业协会外引内联、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双招双引”。
 
  (五)绿色发展工程
 
  ——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围绕“双碳”目标,推行立体化栽培、生态化环保、综合化利用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在制棒、出菇等环节推广轻简化、绿色化技术,大力推广生物防控、物理防控等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塑料薄膜和农药等使用,加强食用菌生产废弃物环境污染防治。积极发展“粮菌”“菜菌”“果菌”等立体、多元、高效生产模式。推广“水稻+大球盖菇”“水稻+羊肚菌”等稻菇轮作模式。
 
  ——加强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把加强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重大举措。鼓励经营主体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作为原材料栽培食用菌。
 
  ——加强菌渣综合利用。推广菌渣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能源化、生物提取及“二次生产+生物有机肥”等模式,引导无害化、高效化、资源化处理废菌棒。
 
  ——实施“林菌共生”行动。选择适宜食用菌种类,集成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发展林下香菇、木耳、灵芝、天麻、茯苓等特色菌业。鼓励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建立木质菌材基地。加快农林副产物替代杂木作为新基质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打造本地特色基质食用菌。
 
  (六)全链打造工程
 
  ——补齐加工流通环节短板。推进以食药用菌为原料生产即食休闲食品、保健食品、中成药等精深加工产品。结合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广以预冷保鲜储运、快速烘干等为重点的产后预处理,提升鲜菇品质和干品质量。
 
  ——发展食用菌新兴业态。鼓励发展产加销融合,科普、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一体的食用菌新业态,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挖掘、整理、宣传食用菌传统文化,丰富食用菌品牌内涵,实施农文旅结合,推动食用菌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支持乡(镇)开发“菌旅+康养”“菌旅+研学”等新型业态,开展食药用菌功能性产品健康体验。依托食用菌示范基地、县内风景区等旅游资源,推进菌业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有效对接。
 
  ——推动食用菌网上销售。依托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及淘宝、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引导经营主体积极开展食用菌网上销售等业务。推广云农场、短视频、直播等网络经营模式,鼓励发展智慧观光农业、线上体验农业和生鲜电商新零售业态,探索与盒马鲜生、抖音、拼多多等合作,打造食用菌网红产品。
 
  (七)增收富民工程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户企一体、产村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和完善灵活有效的多样化、针对性利益联结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经营权出租、出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通过到企业、基地就业务工等方式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通过菌房承包、以生产要素和提供社会化服务合作经营等方式增加农民创业收入;通过以资金、资产等生产要素投资(作价)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推动联农带农发展。引导和支持食用菌企业重视联农带农,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对带动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的食用菌企业给予扶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统-分-统”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统一负责前期菇棚建设、菌包提供、基料提供、技术指导以及后期的产品回购统销与品牌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负责中间环节的栽培与出菇。积极探索“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灵活多样的联农带农模式。
 
  (八)品牌创建工程
 
  ——全面占领县内市场。宣传引导大健康理念,激发健康营养、科学合理的餐饮意识,倡导“一荤一素一菌”饮食结构,挖掘消费潜力。开展食用菌进商超、进食堂活动,鼓励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直供基地、委托第三方采购等形式,带头推动食用菌进食堂。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要创新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和产销对接机制,探索配送直供、田园直购、产品认筹、网络定制等营销方式,主动对接市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食用菌配送中心,把食用菌纳入“菜篮子”惠民工程。
 
  ——开展“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增强企业商标注册及品牌创建意识,创建一批食用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食用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支持企业申创驰名商标。推动全县食用菌品牌整合工作,努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品牌“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宣传和企业形象展示。
 
  ——参与产业重大活动。鼓励食用菌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推介产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四、强化高位推动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环保局、县商务局、县文旅体局、县融媒体中心、县人民银行等部门及相关乡镇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各成员单位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加强协同合作,确保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将行动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严格目标责任制,细化工作任务和实施进度,加大督察力度,严格兑现奖惩。
 
  ——强化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存量扶持政策,创新主动扶持政策措施。太湖县列入安徽省“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要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争取省市项目支持,充实和完善地方扶持政策;对食用菌基地建设等所需用地,在用地指标和审批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保险制度完善与普及,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强与省农科院、安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聘请科技特派员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高农业部门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指导和服务关键技术能力。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骨干的业务培训,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强化宣传引导。发挥主流媒体、网络新闻等作用,重点加强食用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动态、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效的宣传,讲好太湖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故事,提高社会各界对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注度,营造食用菌产业发展良好氛围,打造我县食用菌产业投资热土、创业热土、发展热土。宣传打造食用菌产业发展样板,激励先进人物,推广鲜活经验。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关于印发《太湖县食用菌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2021—2025年)》的通知

2022-03-17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我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目标任务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高质高效为导向,以提升产能、做大产值为最终目标,坚持外延式量的扩张与内涵式质的提升并重,加快绿色生产方式和现代经营方式的转变,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活力、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构建食用菌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切实打造食用菌产业发展升级版,努力把食用菌产业建成我县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示范产业,把我县建成全省食用菌科技创新高地、重要生产基地,实现食用菌产值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增大,在全省位次排名不断靠前。“十四五”期末,力争全县食用菌生产量、产值分别年均增长20%以上,“十四五”末分别达到1万吨,产值1亿元以上。
 
  二、开展重点示范
 
  综合考虑食用菌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充分尊重发展食用菌产业意愿,统筹兼顾全县食用菌产业整体布局,贯彻落实《安徽省“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本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食用菌产量、产值的快速增长,做大做强本地食用菌产业,打造全县食用菌产业现代化的先行区、样板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三、实施重点工作
 
  (一)菌种振兴工程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展大型真菌种质资源调查,摸清资源种类和数量,对珍贵食用菌资源进行保育种植。
 
  ——建立良种育繁推广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建食用菌生产标准园,配套建设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企业,引进和扶持一批菌种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广适性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品种的选育。
 
  ——规范菌种市场监管。围绕“放管服”改革,坚持严格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管理与简化程序、快捷便民并重,在搞活食用菌菌种市场的同时,加强食用菌菌种市场监管,确保菌种生产经营等市场行为规范、质量可靠。
 
  (二)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项目和交流合作,联合相关研究人才组建太湖县食用菌技术创新团队,加快县乡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食用菌培训基地,培养高素质食用菌从业人员。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建立食用菌政产学研推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新型材料、配套设备、低碳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攻关,推进成果转化。
 
  ——加速先进技术推广。加强县内外先进技术模式的挖掘凝练、学习借鉴与推广应用。推广液体菌种工厂化代料栽培、栽培环境智能化调控等绿色高效的生产技术模式。
 
  (三)装备提升工程
 
  ——推进设施装备改造提升。围绕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进行设施装备改造和提升。支持菇棚、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菌棒制作、栽培采收、分拣包装等先进机械配备,着力改善食用菌生产经营的硬件条件。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厂房机械等生产设施,以及冷库、烘干、包装等配套设施装备的标准化。支持乡(镇)村出资建设标准化、高质量厂房(菌棚)等生产设施,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回购、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使用。大力发展和推广移动式智慧菌房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快速扩大全县生产规模,提升全县产能。
 
  ——加快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扩大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装置在食用菌生产经营上的应用普及程度,推动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操作、自动化控制。
 
  (四)主体培育工程
 
  ——建设菌种菌棒生产基地。围绕菌种、菌棒两大核心要素,依托龙头企业建设菌种(栽培种)菌棒(出菇棒)专业化生产基地,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直接向小农户出售菌棒并提供栽培技术服务,再以市场价格回收产出的鲜菇,统筹销售或用于加工。积极探索利用农作物秸秆、杂木、桑枝、果枝等作为菌材栽培食用菌新技术,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食用菌产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食用菌企业跨区域合作。培育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食用菌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支持地方围绕食用菌产业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
 
  ——面向全国招大引强。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引进外来资本投资本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注重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营商环境。对引进企业实施负面清单,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护,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优先扶持标准化程度高、潜力大、竞争力强、带动就业能力明显的本地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协会。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好行业协会外引内联、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双招双引”。
 
  (五)绿色发展工程
 
  ——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围绕“双碳”目标,推行立体化栽培、生态化环保、综合化利用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在制棒、出菇等环节推广轻简化、绿色化技术,大力推广生物防控、物理防控等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塑料薄膜和农药等使用,加强食用菌生产废弃物环境污染防治。积极发展“粮菌”“菜菌”“果菌”等立体、多元、高效生产模式。推广“水稻+大球盖菇”“水稻+羊肚菌”等稻菇轮作模式。
 
  ——加强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把加强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重大举措。鼓励经营主体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作为原材料栽培食用菌。
 
  ——加强菌渣综合利用。推广菌渣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能源化、生物提取及“二次生产+生物有机肥”等模式,引导无害化、高效化、资源化处理废菌棒。
 
  ——实施“林菌共生”行动。选择适宜食用菌种类,集成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发展林下香菇、木耳、灵芝、天麻、茯苓等特色菌业。鼓励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建立木质菌材基地。加快农林副产物替代杂木作为新基质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打造本地特色基质食用菌。
 
  (六)全链打造工程
 
  ——补齐加工流通环节短板。推进以食药用菌为原料生产即食休闲食品、保健食品、中成药等精深加工产品。结合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广以预冷保鲜储运、快速烘干等为重点的产后预处理,提升鲜菇品质和干品质量。
 
  ——发展食用菌新兴业态。鼓励发展产加销融合,科普、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一体的食用菌新业态,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挖掘、整理、宣传食用菌传统文化,丰富食用菌品牌内涵,实施农文旅结合,推动食用菌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支持乡(镇)开发“菌旅+康养”“菌旅+研学”等新型业态,开展食药用菌功能性产品健康体验。依托食用菌示范基地、县内风景区等旅游资源,推进菌业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有效对接。
 
  ——推动食用菌网上销售。依托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及淘宝、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引导经营主体积极开展食用菌网上销售等业务。推广云农场、短视频、直播等网络经营模式,鼓励发展智慧观光农业、线上体验农业和生鲜电商新零售业态,探索与盒马鲜生、抖音、拼多多等合作,打造食用菌网红产品。
 
  (七)增收富民工程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户企一体、产村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和完善灵活有效的多样化、针对性利益联结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经营权出租、出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通过到企业、基地就业务工等方式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通过菌房承包、以生产要素和提供社会化服务合作经营等方式增加农民创业收入;通过以资金、资产等生产要素投资(作价)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推动联农带农发展。引导和支持食用菌企业重视联农带农,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对带动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的食用菌企业给予扶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统-分-统”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统一负责前期菇棚建设、菌包提供、基料提供、技术指导以及后期的产品回购统销与品牌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负责中间环节的栽培与出菇。积极探索“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灵活多样的联农带农模式。
 
  (八)品牌创建工程
 
  ——全面占领县内市场。宣传引导大健康理念,激发健康营养、科学合理的餐饮意识,倡导“一荤一素一菌”饮食结构,挖掘消费潜力。开展食用菌进商超、进食堂活动,鼓励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直供基地、委托第三方采购等形式,带头推动食用菌进食堂。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要创新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和产销对接机制,探索配送直供、田园直购、产品认筹、网络定制等营销方式,主动对接市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食用菌配送中心,把食用菌纳入“菜篮子”惠民工程。
 
  ——开展“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增强企业商标注册及品牌创建意识,创建一批食用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食用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支持企业申创驰名商标。推动全县食用菌品牌整合工作,努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品牌“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宣传和企业形象展示。
 
  ——参与产业重大活动。鼓励食用菌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推介产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四、强化高位推动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环保局、县商务局、县文旅体局、县融媒体中心、县人民银行等部门及相关乡镇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各成员单位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加强协同合作,确保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将行动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严格目标责任制,细化工作任务和实施进度,加大督察力度,严格兑现奖惩。
 
  ——强化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存量扶持政策,创新主动扶持政策措施。太湖县列入安徽省“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要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争取省市项目支持,充实和完善地方扶持政策;对食用菌基地建设等所需用地,在用地指标和审批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保险制度完善与普及,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强与省农科院、安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聘请科技特派员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高农业部门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指导和服务关键技术能力。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骨干的业务培训,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强化宣传引导。发挥主流媒体、网络新闻等作用,重点加强食用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动态、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效的宣传,讲好太湖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故事,提高社会各界对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注度,营造食用菌产业发展良好氛围,打造我县食用菌产业投资热土、创业热土、发展热土。宣传打造食用菌产业发展样板,激励先进人物,推广鲜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