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崔向群:支持江苏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来源:未知 日期:2022-03-08 点击:次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是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对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崔向群已连续十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崔向群建议,由国家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加大对国家技术创新建设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多措并举支持地方发挥优势特色,创建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攻克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为增强我国重点产业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支撑。
据崔向群介绍,2017年以来,科技部等部门相继印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截至目前,科技部共批准建设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3家,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12家。
近年来,江苏紧盯国家战略布局,积极挖掘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优势,多措并举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已获批牵头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参与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综合类)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目前,江苏正在围绕特种合金、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生态安全与健康、高性能计算应用、健康食品智能制造等优势重点领域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但崔向群发现,在创建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全国布局与地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布局的领域类包括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合成生物、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川藏铁路、燃料电池、新型显示、耐盐碱水稻、玉米种业、生猪等,与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差距较大,总量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地产业创新需求。
其次,建设和评价尚无成熟标准可循。技术创新中心是全新的平台体系,在组建模式、运营管理、研发投入、团队建设、项目合作、收益分配等方面无固定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急需通过改革创新,特别是尽快明晰评价标准,以保障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运行发展。
再次,在赋予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方面缺乏支撑。目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后,在国家层面仅限于赋予了国字头平台的名号,在资金和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方面缺乏实质性的支持,不利于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发挥和做大做强。
针对于此,崔向群建议具体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支持江苏围绕国家需求和优势领域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江苏实体经济发达,产业创新水平高,连续八年占据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建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5个,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72家、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同时,江苏通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改革试验,在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创新体制、机制,为江苏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期,江苏围绕优势产业领域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培育,其中,创建特种合金、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生态安全与健康、膜材料、高性能计算应用等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纳入部省工作会商议定重点事项,建议科技部加强工作指导,支持江苏在相关领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江苏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研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的政策细则。例如,提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重点领域的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增加政策的可预见和可操作;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评价机制,多采取“揭榜制”“赛马制”形式,通过多方有序竞争激发创新激情与活力,真正让有优势的地方和单位承建,形成协同创新、良性竞争的有利局面,全面支撑重大战略共性技术和产业发展。
第三,加大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资金、项目等配套支持力度,赋予其承担更多的国家战略任务。明确由其组织相应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任务,推动基地、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定向组织实施相关领域重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