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工作报告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1-26 点击:次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新模式的重要载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必须确立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补足短板,充分发挥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存在的4种问题
1、主导产业同质化倾向严重,陷入低水平竞争陷阱。“十三五”期间,较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都集中于果品产业及蔬菜产业,尤其集中于柑橘、猕猴桃、苹果等品种,促使同一区域内的农产品产业陷入“价格战”的低水平竞争陷阱。造成主导产业同质化严重的原因,一是由于部分园区对主导产业的定位不够明确,本地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二是由于农产品下游产业链开发程度不高,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
2、配套措施不到位,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一是土地规划管理的滞后难以满足园区一二三产业布局对土地的需求;二是园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布局;三是人才引进力度不足,特别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人才的不足,使得整个园区的管理水平较低。
3、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业特色产业的经济发展潜能挖掘不够充分,农业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的延伸程度不够深入,难以提高园区农业产业的经济价值;二是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上下游间的农业产业链条联结不紧密,难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产业园与周边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主导产业的发展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和有效衔接,不能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
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考核和验收的标准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考核和验收总产值标准设定过高,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园区来说很难达到;二是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类型没有明确的分类;三是产业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考核指标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
8类新思路
要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明确产业园分类,提高产业园“四大能力”,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体系,加强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做好“四个示范”,推动各地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确立新的发展思路。
1、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加快农业产业转型,产业转型的核心在于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产业生态化。一是要承担起培育现代农业优势产业的任务,包括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要推动传统农产品向特色、精细、绿色、标准、品牌等方面转型;三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四是要推动园区产品农业向功能农业、加工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文旅结合农业转型。
产业园的农业产业应形成三大体系:一是以农业供应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以生态、观光、康养为特色的康养农业结合的产业体系;三是以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科普、农事教育、职业农民培训为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产业体系。
2、强化科技支撑。要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业态孵化、科技创新、推广引领功能,围绕农业数字化、智慧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研发、推广、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科技含量。
一是聚焦生物智能育种研发推广,在种子研发领域设置专项资金、建立农业育种平台及育种研发基地;二是聚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业设施装备,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推广一批适合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三是聚焦数字化、智慧农业与大数据项目的建设,依据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化和可控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四是聚焦低碳农业,加强农业减排低碳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集成、应用一批绿色、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带动我国现代农业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
3、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于产品品牌化、产业集聚化、布局园区化、功能生态化。一是带动农产品结构朝着标准化、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调整转型;二是农业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围绕“特色、优势、潜力”展开;三是承担起区域优势产业布局任务,按照现代农业区划布局的原则,在全国各地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现代农业专业化产业园。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资金和技术优势的沿海和城郊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技术资金密集型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对于农业基础较好、具有发展大品牌农业优势的粮棉油生产区,大力发展以带动粮棉油加工为主导的农业加工产业园;对于农业资源环境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要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为重点的节水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四是带动产业园功能结构调整转型,为城乡居民提供绿色健康食品、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
4、进一步明确产业园分类。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园要以保障粮棉油糖产品安全为出发点,体现公益性,兼顾经济效益。建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引导社会各主体参与投资与运营,建立粮棉油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
高效高值农业产业园以发展优质、生态、高效、高值、安全的现代农业为出发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体现经营性,兼顾社会效益。重点挖掘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利用山地、丘陵、缓坡、滩涂等非耕地资源,发展蔬菜花卉、林果苗木、中药材、食用菌栽培、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与文旅结合等产业,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产业的示范和推广基地。
5、提高产业园的四项能力。要突出“科技引领、技术集成、特色突出、产业集聚、机制创新、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着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耕地产出能力、农业内源性、外源性发展能力、农业工程应用创新能力。
一是提升产业园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打破产业园区限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园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机制;二是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产地环境清洁行动等,努力提高种地质量和产出水平;三是提升产业园农业内源性及外源性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特色农业,提升农业资源的综合效益及农业内源性发展能力,推动产业园外源型效益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四是提升农业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加快工程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在农产品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农村废弃物处理技术、能源环保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提高农业工程技术在产业园中的贡献率。
6、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体系。“四级联动”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要协同开展省级、市级、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一是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机制,整合中央、省、市、县财政奖补资金,结合各级配套资金及涉农财政专项资金,推进四级产业园体系建设;二是构建四级产业园的互动交流机制及产业联动机制,以产业链条为纽带,驱动产业园的协同发展;三是推动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以此带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
7、加强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培育具有园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发挥园区带动作用,加快选择、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形成区域产业特色。从实际出发,发掘当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特色,避免区域产业雷同及重复建设。
以市场为载体,延长园区产业链,创建资源与市场联结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在园区内培育龙头产品及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产业为核心,包含来料供应、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市场销售的产业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
一方面,园区内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形成产业集群,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
8、做好“四个示范”推动各地现代农业建设。一是由单一的农业科技示范转变为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示范,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市场准入、农村市场营销网络的有机结合示范,在综合示范的基础上实现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控,带动区域农业的集成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做好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示范。发展优势明显、附加值高的高效现代农业,推进标准化生态农业、种养业良种繁育、养殖业小区、出口花卉水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生产等方面的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做好优质功能粮食产业生产示范,发展特色产业。
三是引领现代农业制度建设的示范。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和示范,发展家庭农场等大规模经营,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专业合作组织及协会作用。通过政府引导,让合作社向企业参股、成立股份合作制企业,过渡为“公司+合作社+农户”。
四是引领各地区品牌农业的示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应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加快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步伐,大力推广“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