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领导企业跨界融合、多边平台构建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1-17 点击: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竞争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由于自身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导致集群技术创新缺乏内生动力。如何控制集群的技术风险、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方面,现有学者的研究提及了技术创新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曹丽莉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在于创新;刘辉等指出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色,提升浙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相关学者也研究了集群面临的技术创新风险问题,例如:陆立军等提出集群创新风险共分为“搭便车”“囚徒困境”以及“技术锁定”这3种类型;万幼清等则研究了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风险作用机制;张杰等认为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不对称从而影响对集群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机制;Gereffi等从价值链分工、内部创新和外部制度三个方面来阐述集群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与作用机理。然而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创新风险问题的研究大多从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对集群风险问题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基于现有学者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图引入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提升和风险管控进行探索。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基于多边平台理论和领导企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模式,揭示了平台经济时代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与实现路径。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分析方法,旨在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风险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这一案例,发现该模式具有代表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靠领导企业万向集团,搭建了线上和线下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集群整合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引入智能制造与数字技术;另一方面,推进资源的共享机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了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网络组织,控制了产业集群面临的创新风险。该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集群中领导企业自身的成长,还有利于集群组织内部其它主体的经济发展。
 
  基于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文将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其一,领导企业通过跨界融合搭建多边平台架构,但跨界融合不等于多样化经营,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概念背后真正的涵义;其二,领导企业构建的多边平台架构的具体特征有哪些?我们需要揭示平台经济时代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其三,领导企业构建多边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过程机理是什么?多边平台架构在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风险问题上具有的优势是什么?为此,本文将通过对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引入“平台生态系统”视角,深入剖析在产业集群处于“集体行动陷阱”的情况下,萧山产业集群是如何依靠领导企业万向集团跨界融合搭建多边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实现逆势增长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案例研究方法比较适合于新研究领域或者是成熟领域引入新视角的研究,本文属于后者,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这一成熟研究领域选择“平台生态系统”新视角切入分析。案例研究方法在于分析“怎么样”,而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分析领导企业如何通过跨界融合来构建多边平台进而推动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因而案例研究方法十分适用。在案例数量选择上,本研究采取单案例分析,因为单案例能够突出研究的深度。选择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作为分析对象,原因在于:①典型性。新能源属于战略性产业,企业在推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引进大量新兴技术的应用,而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将制造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故案例具有典型性。②适配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领导企业进行跨界融合搭建平台,推动了集群的产业技术创新,近几年来集群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增长率,具有适配性。③数据可得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万向集团这一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搭建平台,有着透明化的信息披露体制,同时本文研究团队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及通过学术会议交流和访谈的形式来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真实性。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多种来源收集数据。本文数据获取途径:一是文献资料。通过搜索CNKI数据库,获得相关报纸新闻报道以及前人的研究,为案例的深入访谈做好准备工作。二是档案记录。主要来自集群内部企业高层的讲话资料以及产业园区杂志,这些资料能够提供关于企业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信息。三是实地访谈。作者及团队成员围绕集群技术创新发展,设计访谈提纲,对万向集团开展了半结构化访谈。四是侧面印证。借助“十三五”战略规划咨询的机会,再次了解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运作思路,此后从侧面开展了相关信息收集和印证。此外,本研究将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划分为模式提出、平台搭建和平台与集群互动发展三个阶段。通过以上各种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并带来更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案例介绍
 
  1969年,万向集团成立。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受国家重点支持的520家的中国企业之一。调查显示,万向集团早在2016年就被选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25名的大型企业。同时,万向集团也是120家重点项目试行的企业之一,销售收入每年都呈递增发展的趋势。万向集团不止于在国内的发展,它还将目光投向了国际,收购了美国UAI上市公司以及一些海外的大型企业,不断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目前,万向集团开展了335家产学研合作企业,构建4个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积极主动地依托领导企业万向集团跨界融合搭建多边平台架构,利用多边平台结构的网络经济效应,解决了产业集群面临的创新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1.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的提出
 
  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如何发挥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如何解决集群组织内部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是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领导企业万向集团,整合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推广和应用智能制造以及数字技术,搭建起集群技术创新多边平台架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多边平台架构的具体形式,实现了领导企业的跨界融合。
 
  2.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多边平台架构
 
  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联结外部主体实现各类补足品的多元供给,搭建起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多边平台,由该产业集团负责思路梳理、模式落地等具体工作。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目标是从新能源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传统模式转向新能源产业多边平台的搭建和运营。诚然,多边平台的搭建并非一蹴而就,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综合体已经集聚了服务企业4687家及其配套企业,产业规模和集聚优势十分明显,平台通过交易方式变革消除原有链条上的低效环节,极大提升了产业效率。
 
  3.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与集群生态升级
 
  集群在线下构建了“一体为本,一城拓展,多点联动”的平台后,一方面,产业集群管理委员会以及万向集团联合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进一步推出线上平台,通过虚拟空间的平台搭建,实现产业集群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互补,需求方自由选择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从而带来用户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平台积极谋求跨产业和跨国界的布局,进行产业资源整合和国际新能源产业合作,培育起一个以多边平台为核心动力的商业生态。通过生态开放,打造创新孵化平台,引入国内外优质产业基金和科技孵化器等创业服务,促进多主体间的资源整合和价值共创,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升。
 
  三、结论及政策启示
 
  图片
 
  (一)基本结论
 
  经过前文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内涵、行为基础和运行机理的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产业集群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架构,利用多边平台的网络结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平台企业成长与平台生态治理两个层面的问题,从而有效控制了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推动了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升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搭建起多边公共服务架构,有效地控制了集群技术创新风险,实现了集群技术创新发展。本文研究发现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是构建平台架构的微观行为基础,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而是跨界信息的搜寻与创业机会的构建,从而实现从产品生产到平台运营的商业逻辑转变;领导企业通过跨界融合构建多边平台,形成了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网络组织系统,利用多边平台架构优势,实现集群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要推动集群创新发展,领导企业需要实现自身的成长,即要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通过构建平台完善的供需匹配机制而创造价值,通过调整平台生态系统关系成为平台领导者而获取价值。除了需要实现企业自身成长外,领导企业在生态层面还需处理好平台与平台参与者的关系,包括边界治理和开放度治理,前者是平台需要选择自身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后者则是处理好平台与进入者之间的关系。平台企业业务边界需要综合多因素的影响加以选择,当平台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采取低度开放化策略来构建起高品质服务品牌。最后通过对集群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的探讨发现,产业集群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架构,成功地解决了平台企业成长与平台生态治理两个层面的问题,最终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升。
 
  (二)管理启示
 
  在平台经济时代背景下,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来构建起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发展,是一条理想的实现路径。本案例中,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通过跨界融合搭建平台,发挥微观因素对中观层面的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打造多边群体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集群技术创新。因此,传统产业集群想要实现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学习:
 
  (1)培育跨界思维。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的“跨界+融合”,而是一种机会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跨界融合具有传统多元经营的特征,如跨产业边界和跨地理边界。但又不同于多元化经营,其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是通过跨界融合进行信息搜寻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商业逻辑思维的转变。一方面要引入其他行业,通过向其他行业拓展来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对接,进行一些跨界融合的活动,与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进行多样化的讨论;另一方面尝试进行国内资源整合和全球资源整合,包括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产品与资源,集聚产学研、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资源,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配置。
 
  (2)培育平台思维。产业集群应该通过跨界融合搭建起平台,实现商业逻辑思维的转变。不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或提供多少服务,而是提升供需用户的平台化匹配效率。构建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网络组织体系平台系统,联结外部主体实现各类补足品的多元供给与创新,实现用户能动参与、互动协作创新的开放架构。平台化生产经营模式是一种使组织充满活力的战略模式,可以实现多元公共价值,创造经济网络效应价值。因此,领导企业可以通过构建涵盖企业、高校、技术研发机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样化主体的多边平台来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面临的瓶颈问题。
 
  (3)打造多方群体共赢的格局。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搭建起平台架构后,需要在促进自身平台成长的同时,还要促进集群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形成多方主体互利共生的良好格局。具体来说,领导企业通过构建平台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消除产业价值链上的低效环节,在实现平台用户增长的基础上触发平台的网络经济效应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其次,产业集群应该利用平台结构特征优势,调整转变平台生态系统关系从而成为平台领导者,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实现创新投入而获取价值。
 
  (4)边界治理与开放度治理。领导企业搭建起基础平台架构后,还要考虑平台治理问题。平台治理可以从边界治理和开放度治理两方面入手。边界治理的决策原则不仅在于自己做与市场做的成本权衡,也在于收益权衡,平台企业需要考虑自身业务优势利用和未来关键业务能力培育等方面。随着集群演进需相机选择平台业务边界,实现多主体共生依赖的商业生态。开放度治理,需要注意的是在平台已经具有一定的用户基数的情况下,思考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低度开放化策略来构建起高品质服务品牌。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领导企业跨界融合、多边平台构建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2022-01-17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竞争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由于自身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导致集群技术创新缺乏内生动力。如何控制集群的技术风险、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方面,现有学者的研究提及了技术创新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曹丽莉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在于创新;刘辉等指出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色,提升浙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相关学者也研究了集群面临的技术创新风险问题,例如:陆立军等提出集群创新风险共分为“搭便车”“囚徒困境”以及“技术锁定”这3种类型;万幼清等则研究了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风险作用机制;张杰等认为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不对称从而影响对集群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机制;Gereffi等从价值链分工、内部创新和外部制度三个方面来阐述集群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与作用机理。然而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创新风险问题的研究大多从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对集群风险问题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基于现有学者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图引入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提升和风险管控进行探索。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基于多边平台理论和领导企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模式,揭示了平台经济时代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与实现路径。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分析方法,旨在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风险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这一案例,发现该模式具有代表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靠领导企业万向集团,搭建了线上和线下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集群整合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引入智能制造与数字技术;另一方面,推进资源的共享机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了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网络组织,控制了产业集群面临的创新风险。该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集群中领导企业自身的成长,还有利于集群组织内部其它主体的经济发展。
 
  基于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文将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其一,领导企业通过跨界融合搭建多边平台架构,但跨界融合不等于多样化经营,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概念背后真正的涵义;其二,领导企业构建的多边平台架构的具体特征有哪些?我们需要揭示平台经济时代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其三,领导企业构建多边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过程机理是什么?多边平台架构在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风险问题上具有的优势是什么?为此,本文将通过对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引入“平台生态系统”视角,深入剖析在产业集群处于“集体行动陷阱”的情况下,萧山产业集群是如何依靠领导企业万向集团跨界融合搭建多边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实现逆势增长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案例研究方法比较适合于新研究领域或者是成熟领域引入新视角的研究,本文属于后者,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这一成熟研究领域选择“平台生态系统”新视角切入分析。案例研究方法在于分析“怎么样”,而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分析领导企业如何通过跨界融合来构建多边平台进而推动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因而案例研究方法十分适用。在案例数量选择上,本研究采取单案例分析,因为单案例能够突出研究的深度。选择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作为分析对象,原因在于:①典型性。新能源属于战略性产业,企业在推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引进大量新兴技术的应用,而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将制造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故案例具有典型性。②适配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领导企业进行跨界融合搭建平台,推动了集群的产业技术创新,近几年来集群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增长率,具有适配性。③数据可得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通过万向集团这一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搭建平台,有着透明化的信息披露体制,同时本文研究团队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及通过学术会议交流和访谈的形式来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真实性。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多种来源收集数据。本文数据获取途径:一是文献资料。通过搜索CNKI数据库,获得相关报纸新闻报道以及前人的研究,为案例的深入访谈做好准备工作。二是档案记录。主要来自集群内部企业高层的讲话资料以及产业园区杂志,这些资料能够提供关于企业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信息。三是实地访谈。作者及团队成员围绕集群技术创新发展,设计访谈提纲,对万向集团开展了半结构化访谈。四是侧面印证。借助“十三五”战略规划咨询的机会,再次了解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运作思路,此后从侧面开展了相关信息收集和印证。此外,本研究将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划分为模式提出、平台搭建和平台与集群互动发展三个阶段。通过以上各种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并带来更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案例介绍
 
  1969年,万向集团成立。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受国家重点支持的520家的中国企业之一。调查显示,万向集团早在2016年就被选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25名的大型企业。同时,万向集团也是120家重点项目试行的企业之一,销售收入每年都呈递增发展的趋势。万向集团不止于在国内的发展,它还将目光投向了国际,收购了美国UAI上市公司以及一些海外的大型企业,不断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目前,万向集团开展了335家产学研合作企业,构建4个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积极主动地依托领导企业万向集团跨界融合搭建多边平台架构,利用多边平台结构的网络经济效应,解决了产业集群面临的创新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1.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的提出
 
  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如何发挥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如何解决集群组织内部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是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领导企业万向集团,整合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推广和应用智能制造以及数字技术,搭建起集群技术创新多边平台架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多边平台架构的具体形式,实现了领导企业的跨界融合。
 
  2.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多边平台架构
 
  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联结外部主体实现各类补足品的多元供给,搭建起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多边平台,由该产业集团负责思路梳理、模式落地等具体工作。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目标是从新能源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传统模式转向新能源产业多边平台的搭建和运营。诚然,多边平台的搭建并非一蹴而就,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综合体已经集聚了服务企业4687家及其配套企业,产业规模和集聚优势十分明显,平台通过交易方式变革消除原有链条上的低效环节,极大提升了产业效率。
 
  3.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与集群生态升级
 
  集群在线下构建了“一体为本,一城拓展,多点联动”的平台后,一方面,产业集群管理委员会以及万向集团联合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进一步推出线上平台,通过虚拟空间的平台搭建,实现产业集群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互补,需求方自由选择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从而带来用户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平台积极谋求跨产业和跨国界的布局,进行产业资源整合和国际新能源产业合作,培育起一个以多边平台为核心动力的商业生态。通过生态开放,打造创新孵化平台,引入国内外优质产业基金和科技孵化器等创业服务,促进多主体间的资源整合和价值共创,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升。
 
  三、结论及政策启示
 
  图片
 
  (一)基本结论
 
  经过前文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架构内涵、行为基础和运行机理的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产业集群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架构,利用多边平台的网络结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平台企业成长与平台生态治理两个层面的问题,从而有效控制了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推动了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升级。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搭建起多边公共服务架构,有效地控制了集群技术创新风险,实现了集群技术创新发展。本文研究发现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是构建平台架构的微观行为基础,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而是跨界信息的搜寻与创业机会的构建,从而实现从产品生产到平台运营的商业逻辑转变;领导企业通过跨界融合构建多边平台,形成了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网络组织系统,利用多边平台架构优势,实现集群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要推动集群创新发展,领导企业需要实现自身的成长,即要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通过构建平台完善的供需匹配机制而创造价值,通过调整平台生态系统关系成为平台领导者而获取价值。除了需要实现企业自身成长外,领导企业在生态层面还需处理好平台与平台参与者的关系,包括边界治理和开放度治理,前者是平台需要选择自身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后者则是处理好平台与进入者之间的关系。平台企业业务边界需要综合多因素的影响加以选择,当平台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采取低度开放化策略来构建起高品质服务品牌。最后通过对集群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的探讨发现,产业集群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构建起多边平台架构,成功地解决了平台企业成长与平台生态治理两个层面的问题,最终实现集群技术创新的生产率、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升。
 
  (二)管理启示
 
  在平台经济时代背景下,依靠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来构建起平台架构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发展,是一条理想的实现路径。本案例中,萧山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通过跨界融合搭建平台,发挥微观因素对中观层面的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打造多边群体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集群技术创新。因此,传统产业集群想要实现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学习:
 
  (1)培育跨界思维。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的“跨界+融合”,而是一种机会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跨界融合具有传统多元经营的特征,如跨产业边界和跨地理边界。但又不同于多元化经营,其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是通过跨界融合进行信息搜寻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商业逻辑思维的转变。一方面要引入其他行业,通过向其他行业拓展来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对接,进行一些跨界融合的活动,与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进行多样化的讨论;另一方面尝试进行国内资源整合和全球资源整合,包括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产品与资源,集聚产学研、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资源,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配置。
 
  (2)培育平台思维。产业集群应该通过跨界融合搭建起平台,实现商业逻辑思维的转变。不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或提供多少服务,而是提升供需用户的平台化匹配效率。构建涵盖平台供给方用户、需求方用户和互补品提供商的网络组织体系平台系统,联结外部主体实现各类补足品的多元供给与创新,实现用户能动参与、互动协作创新的开放架构。平台化生产经营模式是一种使组织充满活力的战略模式,可以实现多元公共价值,创造经济网络效应价值。因此,领导企业可以通过构建涵盖企业、高校、技术研发机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样化主体的多边平台来解决集群技术创新面临的瓶颈问题。
 
  (3)打造多方群体共赢的格局。领导企业跨界融合搭建起平台架构后,需要在促进自身平台成长的同时,还要促进集群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形成多方主体互利共生的良好格局。具体来说,领导企业通过构建平台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消除产业价值链上的低效环节,在实现平台用户增长的基础上触发平台的网络经济效应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其次,产业集群应该利用平台结构特征优势,调整转变平台生态系统关系从而成为平台领导者,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实现创新投入而获取价值。
 
  (4)边界治理与开放度治理。领导企业搭建起基础平台架构后,还要考虑平台治理问题。平台治理可以从边界治理和开放度治理两方面入手。边界治理的决策原则不仅在于自己做与市场做的成本权衡,也在于收益权衡,平台企业需要考虑自身业务优势利用和未来关键业务能力培育等方面。随着集群演进需相机选择平台业务边界,实现多主体共生依赖的商业生态。开放度治理,需要注意的是在平台已经具有一定的用户基数的情况下,思考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低度开放化策略来构建起高品质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