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之路——重庆篇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7-23 点击:

近年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国内落地,巨大的物联网市场蓬勃发展,智能传感器技术自主化本土化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智能传感器及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多地比如重庆、北京、上海、江苏等已开始在智能传感器领域开展产业布局。感知芯视界将推出“各地传感器产业发展情况系列专题”。 下面来看专题中的首篇——重庆传感器产业发展与规划。

一、 产业集聚规模

2019年8月24日,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正式揭牌,产业基地位于北碚区歇马小湾,规划建设面积约4.24平方公里。该区域围绕北碚区传感器产业、技术、智力资源富集区域,作为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与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汽车电子、仪器仪表、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联动,打造西南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截止到2021年5月20日,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全部企业数量14052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329家,打造突出关键技术牵引、创新生态供需匹配、产城融合发展的传感器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以传感器产业为主导,集聚了川仪股份、银河试验仪器、华虹仪表、川仪精密等 17 家关联企业,2020 年关联产业产值达到 37.93 亿元,集群优势明显,为创建市级传感器产业园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重庆部分龙头企业介绍

四联集团:成立于1987年,注册资本4.28亿元,属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是首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大尺寸蓝宝石衬底和国内重要的高端LED智能照明产品研发制造基地,产业领域覆盖工业自动化仪表、蓝宝石及LED、城市智能照明、环保装备、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装备、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装备等多个板块,是全国机械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电气工业百强企业。

重庆材料研究院:是我国专门从事仪器仪表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始建于1961年,系原机械工业部直属一类研究院所,1999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现隶属于世界500强、大型直属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也是我国仪表功能材料行业归口单位,在高性能特种合金、稀贵金属、敏感材料与先进传感器等多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

重庆超硅半导体:2014年6月在重庆成立,拥有400亩土地,其中一期建筑约130,000平方米,设计产能为50万片/月。企业专注于先进设备技术、晶体生长技术、晶片制造技术、尖端材料研究等领域,还专注于相关产品的研发、品质控制、市场销售以及生产管理等,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并以每年超过50项发明专利的速度不断更新公司的技术,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横河川仪:由日本横河电机株式会社,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横河电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1995年创立,投资总额3420万美元。主导产品EJA智能变送器年销售量已经突破37万台,2020年6月,主营产品EJA智能变送器突破总销量400万台大关,是中国主要的变送器制造供应商之一。

二、 产业链生态体

在产业链上,北碚区以重庆材料研究院、重庆超硅光电、重庆川仪、华伟工业集团为代表,已初步形成了涵盖“材料+设计+制造+封测+集成”的传感器产业链。北碚区将传感器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2020 年北碚区传感器关联产业产值占全市传感器关联产业产值的 57.51%,集聚了重庆材料研究院、重庆超硅半导体、川仪自动化、川仪微电路、万国半导体等国内领先的传感器企业。

北碚区是集电子信息、汽摩、仪器仪表等优质传统产业基础,以及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应用需求,为传感器产业应用提供了巨大市场。

三、 产业创新与研发

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上,北碚在重庆材料研究院、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带领下,在传感器研发创新上已有一定基础。其中,重庆材料研究院专门从事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技术、工程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已建立了金属功能材料及制品、贵金属材料及制品、测温材料、传感器敏感材料及元件等六条中试工艺生产线,在测温材料、特种合金、工程仪表三大优势专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科教氛围浓厚,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7 个、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 71 家。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亿达创智广场、航天科创云制造(重庆)服务中心、航天科工云制造产业基地等多个平台逐步落地,提高科技创新服务管理。

依托已成立的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北碚区数字经济人才协会、重庆(国际)智能传感技术创新15联盟以及工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 4 个行业协会、联盟,汇集丰富产业创新人才资源和行业专家资源。

四、地缘优势与服务体系

北碚园区位于重庆两江新区和高新区的联结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中心城区“西北门户”,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投资战略要地。

集聚信息技术、人才、物流、金融、科技、中试、检测等相关服务机构超过 200 家。现有传感器产业服务相关科技型企业 100 余家,覆盖垂直多个领域。初步建立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推进重庆两江半导体产学研创业孵化基地、重庆大地企业公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产业孵化平台。

五、产业扶持政策

重庆市发布《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 年)》指导传感器及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北碚区陆续出台《北碚区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北碚区招商引资产业扶持政策汇编》(北碚府办发〔2018100 号)2项支持政策。 在企业成长、应用示范、研发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最高补贴可达150万元。

六、下一步规划

重庆市将依托四联集团等优势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预计到2025年,重庆市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将突破150亿元。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之路——重庆篇

2021-07-23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近年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国内落地,巨大的物联网市场蓬勃发展,智能传感器技术自主化本土化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智能传感器及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多地比如重庆、北京、上海、江苏等已开始在智能传感器领域开展产业布局。感知芯视界将推出“各地传感器产业发展情况系列专题”。 下面来看专题中的首篇——重庆传感器产业发展与规划。

一、 产业集聚规模

2019年8月24日,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正式揭牌,产业基地位于北碚区歇马小湾,规划建设面积约4.24平方公里。该区域围绕北碚区传感器产业、技术、智力资源富集区域,作为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与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汽车电子、仪器仪表、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联动,打造西南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截止到2021年5月20日,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全部企业数量14052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329家,打造突出关键技术牵引、创新生态供需匹配、产城融合发展的传感器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

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以传感器产业为主导,集聚了川仪股份、银河试验仪器、华虹仪表、川仪精密等 17 家关联企业,2020 年关联产业产值达到 37.93 亿元,集群优势明显,为创建市级传感器产业园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重庆部分龙头企业介绍

四联集团:成立于1987年,注册资本4.28亿元,属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是首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大尺寸蓝宝石衬底和国内重要的高端LED智能照明产品研发制造基地,产业领域覆盖工业自动化仪表、蓝宝石及LED、城市智能照明、环保装备、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装备、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装备等多个板块,是全国机械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电气工业百强企业。

重庆材料研究院:是我国专门从事仪器仪表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始建于1961年,系原机械工业部直属一类研究院所,1999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现隶属于世界500强、大型直属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也是我国仪表功能材料行业归口单位,在高性能特种合金、稀贵金属、敏感材料与先进传感器等多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

重庆超硅半导体:2014年6月在重庆成立,拥有400亩土地,其中一期建筑约130,000平方米,设计产能为50万片/月。企业专注于先进设备技术、晶体生长技术、晶片制造技术、尖端材料研究等领域,还专注于相关产品的研发、品质控制、市场销售以及生产管理等,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并以每年超过50项发明专利的速度不断更新公司的技术,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横河川仪:由日本横河电机株式会社,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横河电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1995年创立,投资总额3420万美元。主导产品EJA智能变送器年销售量已经突破37万台,2020年6月,主营产品EJA智能变送器突破总销量400万台大关,是中国主要的变送器制造供应商之一。

二、 产业链生态体

在产业链上,北碚区以重庆材料研究院、重庆超硅光电、重庆川仪、华伟工业集团为代表,已初步形成了涵盖“材料+设计+制造+封测+集成”的传感器产业链。北碚区将传感器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2020 年北碚区传感器关联产业产值占全市传感器关联产业产值的 57.51%,集聚了重庆材料研究院、重庆超硅半导体、川仪自动化、川仪微电路、万国半导体等国内领先的传感器企业。

北碚区是集电子信息、汽摩、仪器仪表等优质传统产业基础,以及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应用需求,为传感器产业应用提供了巨大市场。

三、 产业创新与研发

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上,北碚在重庆材料研究院、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带领下,在传感器研发创新上已有一定基础。其中,重庆材料研究院专门从事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技术、工程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已建立了金属功能材料及制品、贵金属材料及制品、测温材料、传感器敏感材料及元件等六条中试工艺生产线,在测温材料、特种合金、工程仪表三大优势专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科教氛围浓厚,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7 个、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 71 家。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亿达创智广场、航天科创云制造(重庆)服务中心、航天科工云制造产业基地等多个平台逐步落地,提高科技创新服务管理。

依托已成立的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北碚区数字经济人才协会、重庆(国际)智能传感技术创新15联盟以及工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 4 个行业协会、联盟,汇集丰富产业创新人才资源和行业专家资源。

四、地缘优势与服务体系

北碚园区位于重庆两江新区和高新区的联结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中心城区“西北门户”,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投资战略要地。

集聚信息技术、人才、物流、金融、科技、中试、检测等相关服务机构超过 200 家。现有传感器产业服务相关科技型企业 100 余家,覆盖垂直多个领域。初步建立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推进重庆两江半导体产学研创业孵化基地、重庆大地企业公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产业孵化平台。

五、产业扶持政策

重庆市发布《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 年)》指导传感器及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北碚区陆续出台《北碚区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北碚区招商引资产业扶持政策汇编》(北碚府办发〔2018100 号)2项支持政策。 在企业成长、应用示范、研发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最高补贴可达150万元。

六、下一步规划

重庆市将依托四联集团等优势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预计到2025年,重庆市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将突破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