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8K国产化白皮书发布 推动超高清产业链万亿市场起飞
5G+8K国产化白皮书发布 推动超高清产业链万亿市场起飞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0-14 点击:次
10月14日,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分论坛“5G视听技术及应用创新”召开,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副总经理况铁梅出席并发表致辞,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CUVA)内容供给组代表发布了国内首个“5G+8K超高清国产化白皮书”。
该“白皮书”由咪咕公司、当虹科技牵头参与编制,新华网、康佳、中篮联、中国移动研究院、京东方联合编制。结合国家新基建的创新方向,“白皮书”系统梳理了5G+8K超高清端到端产业链的国产化状况,为产业链环节上的国产厂家自主创新和产业协同提供方向参考,为我国早日完成5G+8K的产业链国产化构建提供信息助力。业内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发布将加速推动超高清产业万亿市场起飞,推动5G新应用融入千行百业、5G新消费进入千家万户。
问趋势挑战之下供应链走向国产化
5G在国内正式商用近一年以来,其大带宽、低延时、大并发等特性,使得超高清视频成为最先行的爆发入口之一。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引领的未来世界,屏幕将成为连接的重要入口,而8K视频是连接的重要标杆场景,从而实现通信、广电、影视、教育、医疗等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入连接,探索5G智联万物。
5G+超高清大视频时代已经来临,但同时行业也存在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等安全隐患,对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巨大威胁。首先是信息安全隐患,5G+8K超高清关键设备的硬件芯片可能会被黑客植入恶意程序,硬件中的安全漏洞更加隐蔽;软件层面来说,从操作系统、数据库到其他多种用途的软件系统,很多后门安全隐患已经被曝光出来。其次是供应链安全隐患,在贸易战冲击及断供的威胁下,5G+8K超高清上下游相关设备或系统的供应链正经受挑战,生态圈也可能遭到破坏。
可见,5G+8K相关设备及系统的信息安全与供应链安全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对此,白皮书指出,5G+8K供应链包括视频采集、视频制作、网络传输与分发、终端呈现、内容供给、辅助支撑等多个环节的国产化替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补短板国产“排头兵”积极创新实践
近年来,我国5G+8K超高清视频各环节稳步发展,但在端到端链条中还有一些关键环节较为薄弱。“白皮书”指出,我国8K产业仍处于技术和市场早期探索阶段,产业链未全面打通、生产制作标准不一,产出回报周期较长、前期制作成本高,视频内容缺乏……这些都是影响我国8K超高清产业发展的短板。
其中,内容供给是在8K供应链中最为薄弱也是增长潜力最大的环节,而8K体育、影视等视频内容将有巨大机会。作为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CUVA)内容供给组组长单位,咪咕公司积极推动各大内容制作单位加大4K/8K 超高清制作方面的投入,咪咕、八开揽月、4K花园、腾讯、华数、SMG等企业均积极围绕重大活动制作4K、8K视频内容、纪录片等。截至目前,咪咕4K/8K在线内容已超过10000小时,超高清内容储备量国内第一。
依托中国移动先发的5G优势,咪咕在影视、体育、演艺等领域开展了超高清产业的超前布局和多次创新实践。去年5月,国家大剧院联合咪咕,利用5G技术对舞台剧《天路》进行8K采集和跨屏直播;在2019年6月的MWC上海大会上,咪咕打造了全球首个8K影院,首次采用端到端8K制播全流程,出品了首部中国风8K影片《舞之梦》;今年1月,咪咕还联合CBA共打造了“CBA史上全球首场8K+VR篮球全明星赛”。就在10月12日下午,咪咕与CBA联盟正式启动5G联合实验室,双方将以此为载体在5G智慧场馆、沉浸式体验等方面开拓创新,探索基于5G传输下的制播技术应用,推动用户体验、赛事服务和商业增值全面升级。
抓机遇未来两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
在内容生产领域之外,5G+8K产业链上的国产“排头兵”正不断涌现,包括当虹科技、康佳、京东方、小米等国内企业,分别在5G背包、8K电视、8K摄像机、编码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上走在了行业前列。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产化趋势的明朗,还将进一步带动芯片、视频制作设备、存储设备、网络传输设备、显示面板、终端整机等各环节的升级换代与流程再造。预计到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将超4万亿元,未来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超高清市场。
针对5G+8K超高清产业国产化这一大发展趋势,“白皮书”也指出,建议发挥政策先导作用,借鉴国内各地超高清视频领域的协同模式,引导发挥广东、四川、重庆、浙江以及深圳等地方区位优势,率先打造8K超高清产业应用创新协同中心。同时,充分发挥中国超高清产业联盟等各类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整合资源加速完善8K超高清产业标准体系。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将充分发挥大型赛事的引领作用,采用5G+8K全流程验证示范和应用创新。咪咕等国产“排头兵”也将积极发挥内容和技术优势,借助大型赛事、演艺活动等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
2020年10月14日,国内首个《5G+8K超高清国产化白皮书》正式发布。但我们应同时看到在 8K 超高清端到端领域中,我国还有一些关键环节较为薄弱,这也成为影响我国 8K超高清产业发展的短板。
核心元器件及关键设备有待加强
元器件方面,8K 超高清视频产业链中的采集、制作、编码、传输、终端等设备中的部分关键元器件来自于海外,整体全链路推进面临严重问题。特别是在 8K 编解码芯片方面,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AVS3编码标准的或缺乏或面临量产问题,这将导致一些新应用新业态难以实施。若采用国际视频编码标准强行推进,有可能造成未来市场 8K规格不统一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业务落地成本。
端到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 8K 超高清在信号采集、网络传输、内容分发等环节中的视频、音频、封装、传输协议缺乏统一标准,有些部分只是明确了采用的格式,但对帧率、码率、HDR 等细节仍然存在争议。相对来说,国内在超高清技术领域有核心技术的厂家和人才相对较少,客观上对标准的出台形成了障碍。因为标准的不完整,也进一步导致了各环节设56备的测试认证体系的缺失,导致国内企业在 8K 超高清技术投入方面持谨慎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2020 年 5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制定了《超高清视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0 版)》,这将有利于尽快完善标准体系,加速产业。不过,从已经公布的指南内容来看,8K 相关的环节仍然有待进一步补充。
商业盈利闭环尚未形成
国家三部委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以前,国内在 8K 超高清方面除 AVS 工作组在进行前瞻性 AVS3 标准研究外,产学研用各层面取得的进展较少。在行动计划发布后,8K 采编播传显全链路均取得明显进展。但目前的进展仍主要处于产品早期研发以及小规模量产阶段,尚未有明确的规模化商业需求产生。近两年的 8K 应用示范以展示型案例为主,8K 走向家庭用户仍然需要时间。8K 超高清应用存在内容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家庭 8K 终端数量少,且下游变现渠道窄的问题。这进一步导致了制作方和传播方的投入积极性都较弱的局面。从产业链各方的基本共识来看,基于大型事件型短路径直播带来的商业机会将成为早期阶段的主流,如 8K 影院直播、8K 体育直播、8K 综艺直播等,另外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也将进一步加速 8K 落地。不过,总的来说,各方仍需要在短期内产业链各环节成本相对较高的基础上,探索相对可靠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