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及城市发展
产业规划及城市发展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7-24 点击:次
产业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但是很多城市都中了房地产的毒,只知道卖地却不知道发展产业。农业文明时期,人们聚集而居,居住地主要是分布在田地周边,田地就是当时最大的产业;工业文明时期,城市发展起来,人们的居住地主要是围绕着工厂,因为工厂就是当时最大的产业。
就武汉而言,工业文明时期较大的聚集区,包括武汉钢铁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汉造船厂、武汉汽车制造基地,围绕着工厂区,都发展成人口聚集区,比如红钢城、东亭片区、丁字桥片区、解放路片区、汽车城等。现在这些片区都在拆迁,武钢片区的工厂在萎缩,片区都在发展纯粹住宅区,没有新兴产业入驻;武重搬迁到三环外,原来片区被复地集团开发为纯住宅区,均价都超过4万了;武锅也搬迁到三环外,原来片区被中铁集团开发为纯住宅区,均价超3万了。诸如此类的工业区外迁开发为纯住宅区,没有新兴产业入驻的情况多不胜数。其结果就是主城区,很多区域方圆数十平方公里之内,基本没有新兴产业,原来工业也都外迁了,或者原来本身就是农业用地的,都开发成为纯粹的住宅区,比如南湖片区、四新片区、白沙洲片区等等,其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而且都是无解的问题。
汉口地区,解放大道左右1公里范围之内,原以商业闻名,但是商业现在只是低端服务业,而且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渐趋下行,类似于深圳的罗湖区;王家墩片区本是重点打造的CBD,可惜武汉的金融、总部等高端服务业遍地撒网,产业分量,无法形成聚集效应,如今远远落后同级别的成都等城市。武昌地区,沿江路、武珞路、东湖路、徐东路之间的区域是核心,产业同样很少,但有省政府在侧,沙湖、东湖、长江、黄鹤楼、楚河汉街等自然环境优势,区域会很好,却除了体制内工作,别无其他高端产业工作机会。洪山地区,最大的产业居然是教育业,几乎囊括了武汉九成以上的高校资源,这个产业难以形成产值,而且其产品(学生)也没能留下来,很多都跑到东南沿海了,最近几年稍有改观。汉阳片区,几乎没有什么拿的出来的产业,唯一的产业是汽车,还被分割出去成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导致汉阳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有琴台大剧院、武汉动物园、归元寺、国际博览中心,似乎再也说不出别的东西了。东湖高新区,是武汉新兴产业聚集地,这么好的产业规划,却被弄得乱七八糟,现在都规划到武汉市外了,已经与鄂州市对接了,新兴产业区距离武汉中心的距离超过30公里,而且因为鄂州土地便宜,这些新兴产业大有外扩之势,既能享受武汉的产业基础和人才红利,又能避免高地价。
现在已经不是工业文明时代了,中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整体比例大概是10:40:50,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农业基本忽略不计,工业与第三产业的比值,北京是20:80,上海和广州是30:70,深圳是40:60。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中,未来城市竞争也主要是第三产业的竞争。
关于产业规划,深圳近十几年发展迅猛,原因也是规划较为合理,基本上三公里之内就可以找到大型产业片区,比如市民中心片区,有近2平方公里的高端服务业区域,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为主;比如往西3公里,就到了深圳湾和华侨城片区,至少有4平方公里的产业区,包括总部经济区、文化旅游区等;再往西1公里,就到了后海、高新区、科技园,这个片区10多平方公里,是深圳经济的引擎;往北2公里,又有正在规划的留仙洞未来产业大片区,大概5平方公里左右;从高新区往西2公里,又到了前海,这里是深圳的未来,也都是规划为高端产业园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基本没有住宅用地,全都是高端产业用地,入驻企业要求极高,以总部经济为主,仅纳税要求就在1亿元以上。至于宝安、龙岗等原关外地区,以前工厂区极多,大多数用地是工业用地,现在基本不允许改变用地性质,多数也在工改工,把工厂改为新兴产业用地。
例如宝安的定军山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调研过多次,2009年成立的公司,三四年之间,从营业额500万提升到5个亿,最近区政府、街道和村集体(股份公司)联合推动,用一块工业用地建了一栋26层的定军山影视科技大厦,产权性质属于工业用地,产权归属村集体(股份公司),街道做相关产业配套,区政府做好产业服务工作,如无意外,这个公司将成为文化类独角兽企业,跟华谊兄弟那种黑公司完全不同。再如宝安的F518文化产业园区,原来是村集体的工业用地,有6栋旧厂房,后来整体承包给一个产业运营公司,经过改造和运营,目前入职150多家文化企业,孵化了三个上市公司,这个地理位置并不好,周边也没有产业配套,但是自力更生做成了文化产业园区的标杆,区政府、区农贸公司和F518一起又联合做了一个新项目,一栋5万平米的创意101总部大楼,将汇聚200家文化产业类公司。这才是产业规划及城市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深圳四年多了,调研了南山、龙岗、宝安等区的近四百家文化企业(园区),这些调研让我改变了思维方式,学术的、理论的是基础,但是如果理论不联系实际,只是自娱自乐的死知识,当学术及理论研究面对鲜活的产业时,我们才知道学术该如何研究,理论该如何渗透于产业实践,如何从产业实践中总结经验,反过来推动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虽然都体验了好几年了,也只是在起步阶段,未来该往哪里走,也经常迷茫,这大概也是深圳特色,不知道路在哪儿,走着走着也就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