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产业园区规划需要遵守的五大原则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3-21 点击:

目前,很多园区的建设实例告诫我们,没有建设经营规划而盲目行动“走哪算哪”的产业园区很容易进入举步维艰的局面。所谓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既是战略上的指导,也是战术上的需要。不论是新兴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还是原有各类高新区经开区都必须创新思维,运用创新方式方法,打破发展制约与瓶颈,实施创新驱动,实现新的突破。
 
一、产业园区规划内涵
 
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产业园区的建设经营规划,既是战略上的指导,也是战术上的需要。归纳起来,园区的建设经营规划涵盖五大方面:产业规划、建设与建筑规划、招商规划、运营规划及经济指标规划。
 
 
二、产业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模式传统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都停留在传统城市规划模式这一个层面上。一般而言,进行规划设计的单位更多的是按照投资方的要求进行平面布局,而对于园区功能的定位从不深究,因此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便不计其数。
 
2、不重实效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盲目追求布局的外观性,不注重实效性。园区建成后,由于招商手段的相似,造成经济效益不佳,于是越权出台优惠政策的现象也有出现;更有甚者完全只是追求规划布局构图的好看,对其可操作性视之不见,于是盲目建区、违规占地范例也层出不穷。
 
3、同质化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的同质性现象较为严重。由于产业园区的内部功能相对简单,相对应的配套也有章可循,项目规划的形式也就相差无几,造成园区失去特色,“千区一面”的后果也就不难想象。由此看出,规划做不好,园区建设就搞不好。
 
4、规划水平不高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欠科学,产业链体系较为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高。园区规划在较大程度上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相衔接,公共资源的综合配套水平较低。
 
5、产业规划能力薄弱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多注重外表空间,轻内在产业,缺乏引领力量。由于产业园区规划的特殊性,需要在规划的研究与编制过程中,突出空间的合理高效利用,深入研究园区的产业选择和产品体系,编制系统的产业规划。产业规划是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园区发展的核心不是厂房、道路、绿地、景观和市政系统等工程建设,而是如何从当地资源、能源禀赋及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构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研究产业链,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园区的产业发展做出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产业规划。现阶段,我国多数园区的规划还普遍存在重外表空间、轻内在产业的倾向,导致园区规划缺乏内在品质,从而不能对园区的整体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三、产业园区规划需要遵守的原则
 
1、产业链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地区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
 
2、关联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集约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
 
4、集聚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5、合作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产业园区规划需要遵守的五大原则

2019-03-21 来源:未知 点击:

目前,很多园区的建设实例告诫我们,没有建设经营规划而盲目行动“走哪算哪”的产业园区很容易进入举步维艰的局面。所谓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既是战略上的指导,也是战术上的需要。不论是新兴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还是原有各类高新区经开区都必须创新思维,运用创新方式方法,打破发展制约与瓶颈,实施创新驱动,实现新的突破。
 
一、产业园区规划内涵
 
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产业园区的建设经营规划,既是战略上的指导,也是战术上的需要。归纳起来,园区的建设经营规划涵盖五大方面:产业规划、建设与建筑规划、招商规划、运营规划及经济指标规划。
 
 
二、产业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模式传统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都停留在传统城市规划模式这一个层面上。一般而言,进行规划设计的单位更多的是按照投资方的要求进行平面布局,而对于园区功能的定位从不深究,因此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便不计其数。
 
2、不重实效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盲目追求布局的外观性,不注重实效性。园区建成后,由于招商手段的相似,造成经济效益不佳,于是越权出台优惠政策的现象也有出现;更有甚者完全只是追求规划布局构图的好看,对其可操作性视之不见,于是盲目建区、违规占地范例也层出不穷。
 
3、同质化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的同质性现象较为严重。由于产业园区的内部功能相对简单,相对应的配套也有章可循,项目规划的形式也就相差无几,造成园区失去特色,“千区一面”的后果也就不难想象。由此看出,规划做不好,园区建设就搞不好。
 
4、规划水平不高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欠科学,产业链体系较为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高。园区规划在较大程度上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相衔接,公共资源的综合配套水平较低。
 
5、产业规划能力薄弱
 
我国产业园区规划多注重外表空间,轻内在产业,缺乏引领力量。由于产业园区规划的特殊性,需要在规划的研究与编制过程中,突出空间的合理高效利用,深入研究园区的产业选择和产品体系,编制系统的产业规划。产业规划是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园区发展的核心不是厂房、道路、绿地、景观和市政系统等工程建设,而是如何从当地资源、能源禀赋及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构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研究产业链,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园区的产业发展做出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产业规划。现阶段,我国多数园区的规划还普遍存在重外表空间、轻内在产业的倾向,导致园区规划缺乏内在品质,从而不能对园区的整体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三、产业园区规划需要遵守的原则
 
1、产业链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地区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
 
2、关联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集约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
 
4、集聚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5、合作发展原则
 
园区规划应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