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解读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0-09 点击:

  一、《规划》出台背景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国家和区域综合实力、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是我国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实现“双中高”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生物技术、超材料、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以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相关联领域渗透融合,引发制造、能源、健康、服务等领域颠覆性变革,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爆发式增长,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核心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决定等政策文件,为我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发展生态。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依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省政府部署编制的“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二、《规划》总体考虑
  
  《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在产业方向选择上,紧跟国际新技术变革和新产业、新技术发展趋势,有机衔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同时密切结合我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实际,着力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在发展路径上,既聚集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做强做大既有优势新兴产业,打造示范性、支撑性强的产业集群,又注重前沿技术、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厚植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培育经济新动源;在发展方式上,强调开放式发展,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着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和承接京津科技、产业资源向我省扩散转移,构建我省与京津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
  
  三、《规划》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8358”计划,即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35个国家级、省级产业集聚区及示范基地,实施8个重大专项工程。这是“十三五”时期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主线和主要抓手,通过实施“8358”计划,力争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大数据、平板显示、生物医药、特种金属材料等高端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本着稳步发展、积极可为、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提出三个方面发展目标:
  
  一是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对转型升级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0%以上;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成为全省新的主导产业。
  
  二是协同创新取得实质进展,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明显提升。与京津合作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协同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到202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0家,工程实验室达到150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工业设计中心达到50家。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重要成效,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和生态系统更加优化。
  
  四、《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规划》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提出了“十三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是培育发展“8个产业”,即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大数据、平板显示、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特种金属材料、节能环保、纯电动汽车等高端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领支撑全省“双中高”发展。《规划》对8个产业分别提出了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在我省具有较好优势和发展潜力的12个重点细分领域编制了发展路线图,提出了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行动。
  
  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基地
  
  《规划》确定建设的35个重点产业基地,是“十三五”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主阵地。总的考虑是,立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按照京津冀空间发展格局及其功能指向,围绕打造我省四个战略功能区,统筹谋划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建设5个国家级、3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及示范基地,支持各市县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特色产业集群,作为聚集要素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打造高端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支撑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六、《规划》实施的重大专项工程
  
  《规划》提出实施8个重大专项工程,是“十三五”时期我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工作举措。总的考虑是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引导方式,通过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重大科技专项、“互联网+”及大数据示范、“双创”支撑平台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高端人才引培等8个重大专项工程,着力打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衔接的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力促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各项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规划》提出了凝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共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要素支持、扩大产品市场开拓、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强化组织推动和督导考核、加强统计监测和绩效评价等八个方面保障措施。这些措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八、《规划》出台的意义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全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经济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行动纲领。



主页 > 新闻中心 >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解读

2016-10-09 来源:未知 点击:

  一、《规划》出台背景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国家和区域综合实力、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是我国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实现“双中高”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生物技术、超材料、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以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相关联领域渗透融合,引发制造、能源、健康、服务等领域颠覆性变革,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爆发式增长,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核心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决定等政策文件,为我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发展生态。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依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省政府部署编制的“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二、《规划》总体考虑
  
  《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在产业方向选择上,紧跟国际新技术变革和新产业、新技术发展趋势,有机衔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同时密切结合我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实际,着力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在发展路径上,既聚集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做强做大既有优势新兴产业,打造示范性、支撑性强的产业集群,又注重前沿技术、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厚植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培育经济新动源;在发展方式上,强调开放式发展,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着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和承接京津科技、产业资源向我省扩散转移,构建我省与京津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
  
  三、《规划》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8358”计划,即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35个国家级、省级产业集聚区及示范基地,实施8个重大专项工程。这是“十三五”时期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主线和主要抓手,通过实施“8358”计划,力争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大数据、平板显示、生物医药、特种金属材料等高端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本着稳步发展、积极可为、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提出三个方面发展目标:
  
  一是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对转型升级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0%以上;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成为全省新的主导产业。
  
  二是协同创新取得实质进展,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明显提升。与京津合作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协同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到202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0家,工程实验室达到150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工业设计中心达到50家。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重要成效,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和生态系统更加优化。
  
  四、《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规划》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提出了“十三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是培育发展“8个产业”,即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大数据、平板显示、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特种金属材料、节能环保、纯电动汽车等高端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领支撑全省“双中高”发展。《规划》对8个产业分别提出了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在我省具有较好优势和发展潜力的12个重点细分领域编制了发展路线图,提出了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行动。
  
  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基地
  
  《规划》确定建设的35个重点产业基地,是“十三五”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主阵地。总的考虑是,立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按照京津冀空间发展格局及其功能指向,围绕打造我省四个战略功能区,统筹谋划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建设5个国家级、3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及示范基地,支持各市县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特色产业集群,作为聚集要素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打造高端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支撑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六、《规划》实施的重大专项工程
  
  《规划》提出实施8个重大专项工程,是“十三五”时期我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工作举措。总的考虑是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引导方式,通过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重大科技专项、“互联网+”及大数据示范、“双创”支撑平台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高端人才引培等8个重大专项工程,着力打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衔接的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力促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各项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规划》提出了凝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共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要素支持、扩大产品市场开拓、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强化组织推动和督导考核、加强统计监测和绩效评价等八个方面保障措施。这些措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八、《规划》出台的意义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全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经济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行动纲领。